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不能为冷漠找借口

作者:马际娥




  “……一个叫刘静的女学生突然呕吐了。一时间,教室里乱作一团,同学们纷纷掩鼻而逃,尖叫声、责备声、桌椅的挪动声不绝于耳。我隐约感觉到,一个很好的班会主题正在‘生成’。我静静地站在原地——我想让学生们好好地体验一下这一真实的情境……”这是发表在《班主任》2006年第3期《一堂“生成”班会的启示》一文中“生成班会”的案例叙事。
  读完文中案例,不由得想起另一个故事:苏珊那一头美丽的金发因为化疗差不多都快掉光了,只能戴着帽子遮掩。苏珊的老师海伦非常理解小姑娘的尴尬和痛苦。在苏珊返校前,她热情而郑重地在班上宣布:“从下星期一开始,我们要学习认识各种各样的帽子,所有的同学都要戴上自己最喜欢的帽子到学校里来,越新奇越好!”星期一到了,苏珊又回到了她所熟悉的教室,让她感到意外的是,每个同学都戴着帽子。和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帽子比起来,苏珊的帽子显得那样普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一下子,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没什么两样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妨碍她与伙伴们自如地见面了。她轻松地笑了,笑得那样甜,笑得那样美。
  师爱让一个小女孩的自尊心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被保护得毫发无损。苏珊没有了心理负担,脸上自信自如地绽放如花的笑容。这应该是天底下最动人的微笑吧。海伦老师的做法让我深深领悟到什么是“教育的艺术”和“教师的机智”。海伦老师用细心和爱心关注着苏珊内心的微妙情感,用智慧和妙招保护着她被病魔伤害的心灵。
  我想,如果海伦老师面对刘静呕吐的情境,她一定不会“静静地站在原地”,生成班会主题,而会首先将温暖的手放在刘静的额上,看刘静是否发烧;然后会关切地询问:“孩子,你感觉怎样?是不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接着,她会拉着刘静的手说:“来,老师带你去医务室。”教室里也绝对不会“乱作一团”,同学们更不会“纷纷掩鼻而逃”。教室里应该会出现另一幕让人感到温馨的场景:同学们关心地围着刘静同学,询问她的病情,帮助老师扶着刘静到医务室去看病拿药,主动将教室打扫干净……这是因为充满爱心的老师已经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楷模,在他们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试想,如果不幸的苏珊遇到了文中的“我”,那么,她那美丽动人的微笑只怕要枯萎在同学们不解、惊奇的目光和议论中,而她的痛苦自然只能被等待“生成”为“我”自以为有意义的班会教育主题。其实,这一突发事件本身完全可以自然生成诸如“爱心”“关心”“互助”“突发事件处理”“急救常识”等等一系列主题,而不必等待人为的主题。
  将海伦老师充满关爱与智慧的“预设”同“我”坐等班会主题的“生成”而置生病呕吐的学生于不顾的行为相对比,我们不禁对“我”的冷酷无情感到寒心。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单纯的道德说教与灌输是苍白无力的,只有教师一言一行的潜移默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冷眼旁观学生的痛苦,坐等班会主题的“生成”,我们不禁要问这位老师:难道“生成”能够成为教师冷漠的借口吗?师德又到哪里去了呢?以自己的行为彰显冷酷与无情的教师,又如何能够让关爱他人的意识走进学生的心灵呢?面对孩子们的冷漠,难道作为班主任的“我”不应该为自己的冷酷和失职而感到自责吗?
  (联系地址:临沭县教育局德育科 276700)
  
  [责任编辑: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