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班主任在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作用与实施策略

作者:冯永刚




  在儿童期,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教育,通过基础道德知识的启蒙和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为儿童道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校德育中,班主任是儿童道德的启蒙者,其作用如何以及如何启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以提高道德启蒙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班主任在儿童道德启蒙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对儿童道德发展年龄特征的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人的道德“社会化”的起始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基础道德素质、世界观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最佳时期。抓紧和抓好学校道德启蒙教育工作,夯实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造就卓越人才的奠基工程,对儿童的一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班主任是班级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无论是国家道德启蒙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还是学校道德启蒙教育计划的实施、内容的组织、方法的运用以及目标的有效达成,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基本单位,都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整合和协调,落实到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所以,在学校道德启蒙教育中,班主任具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一所学校道德教育好坏的关键在于班主任”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班主任在学校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主导性、独特性与重要性。没有班主任的不懈努力,就不可能取得良好的道德启蒙教育效果。
  道德启蒙教育工作是小学一切工作的中心,班主任是这一工作的主力军。因此,班主任要深刻认识自己所担负的神圣职责,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道德启蒙教育的规律,义不容辞地扮演好儿童道德启蒙者这一重要角色,切实增强道德启蒙教育的实效性。
  
  二、班主任做好儿童道德启蒙教育的策略
  
  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交互作用的过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班主任要顺应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心理品质。
  
  1.做好儿童道德认知的启蒙,提高儿童的道德认知水平
  针对儿童道德认知特点,通过形象、直观的形式,如讲故事、举例子等,向儿童传授初步的道德伦理概念、知识,使儿童初步掌握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等基本的道德行为规则,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此外,班主任可有意创设一些道德两难困境,组织儿童进行讨论。在解决道德认知冲突过程中,认识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补充新的道德知识,建立道德认知结构,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2.做好儿童道德情感的启蒙,培养儿童健康的道德情感
  儿童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情绪丰富,但不稳定,易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针对这些特点,班主任在启蒙教育中要动之以情,使儿童在感受、体验模范人物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同时,产生与道德行为主体一致的情感体验,形成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情绪,进而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准则。班主任要善于捕捉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当儿童表现出良好道德行为时,及时进行肯定、赞赏和颂扬,使儿童对良好道德行为产生愉快、自豪和向往的体验。
  
  3.做好儿童道德意志的启蒙,培养儿童坚强的道德意志
  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表明,儿童的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较差,行为习惯往往跟不上情感认识的提升水平,意志行动还不成熟。但儿童的自尊心又比较强,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奖励,为了表明自己能完成任务,在一段时间内,他们大都能够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觉地遵守规则,表现出较大的耐心,把道德行为坚持到底。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要多给儿童以鼓励、支持和赞扬,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功感和自尊感,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树立坚持道德行为的自信心。除此之外,班主任要对儿童提出适度的道德要求,鼓励儿童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去完成,从而达到锻炼意志,培养自律能力的目的。
  
  4.做好儿童道德行为的启蒙,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使儿童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道德教育,班主任一定要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理念,以身作则,做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和示范者。此外,班主任要为儿童提供实践道德行为的机会,让儿童在亲自参与的道德活动中,习得道德规范并迁移到实际生活中。也就是说,班主任要在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活动,使儿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最终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联系地址: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50014)
  
  [责任编辑:苏学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