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突发事件的诊断及处理

作者:陆青云




  班主任不可避免地会遭遇突发事件,从这个角度说,突发事件又是常发事件。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常发的突发事件是许多班主任都感到棘手的问题。美国学者威连·华顿柏的班级突发事件“诊断性思考”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下面给予介绍。
  突发事件的“诊断性思考”包括:善于观察,注重预感;搜集事实,分析隐藏因素;具体行动及保持弹性。
  
  一、善于观察,注重预感
  
  预感并非来自于对特殊资讯的逻辑推理,而是来自于对事件本身的感觉。班主任走进教室的时候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说话、表情、衣着、教室气氛等的变化.如果感觉异常,就说明可能有某种突发事件要发生。在教室里出现突发事件之前。一般总会有某种异常感,如果班主任能敏锐地意识到可能出现的危机。并及时采取果断措施,就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班主任要重视自己的预感。
  
  二、搜集事实,分析隐藏因素
  
  “突发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要立即搜集事实,并对隐藏因素进行分析。所谓隐藏因素,是指参与事件的学生背景资料、心理道德状况、事件导火线等。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1)突发事件的主角是谁?其平常的表现如何?(2)主角的动机是什么?(3)班里其他学生的反应如何?(4)突发事件和教师有何联系?(5)如果教师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学生可能会有什么反应?(6)纠正行为发生以后对学生未来的行为可能会有何影响?
  
  三、采取行动。保持弹性
  
  当我们弄清了突发事件的事实、动机以及隐藏因素后.就可以采取具体的教育行动。这个步骤类似于考验一个假设:提出一个对策,然后看能不能发生效用。对策有可能灵验。也有可能失效。应该根据实施的结果决定是否需要修正应对策略。
  1.对一般突发事件当事人要说服教育,促成互谅
  班主任要向学生分析说理,晓以利害,从消极和不利方面去推想事情发展的后果。针对学生看问题比较片面、情绪不易控制等弱点,启发诱导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特别是站到对方立场上来思考问题.以唤醒学生的理智,平息学生的怒火,使冲突消融,从而达到双方分别退让,相互谅解的目的。有时可以以退为进。做出缓和的姿态或让步,使当事人情绪稳定下来,为下一步的调解创造条件;有时可顺势反问,先不反驳对方,而是承认其合乎情理的一面,使气氛缓和,并由此引出各自的真正动机,尔后反问,进行逆向推理,使其自知理亏,不再责怪对方,为进一步调解创造条件。
  2.对吵嘴、打架等突发事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如对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学生.应严肃地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因保护弱者或主持公道而与他人发生冲突的学生,首先要肯定他的正义感,同时指出即使如此,也不应参与打架,不该违反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对于被打而反抗还击的学生,应根据其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对他进行教育。无论怎样.班主任都不能采取不分青红皂白、“凡打架一律批评或处分”的简单做法。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分析正确合情,处理客观公正合理。
  3.整体问题.当场处理
  有些突发事件牵涉到班级的多数学生,如班会课或班级活动中受突发因素的影响,秩序混乱;有些突发事件虽然涉及的不是大多数人,但影响大多数人,影响整体。对于这类突发事件,应当场处理。可以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对全体学生进行教育;也可以采取转移注意法,通过小练习、小测验或个别提问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4.局部问题.个别解决
  问题出现在局部或只影响到少数人,一般应做个别处理。比如班会课上两个学生没注意听讲,在小声说话,影响的只是周围的四五个人,如果当众把他们叫起来批评一顿.反而会影响多数人。类似这样的问题,可采取个别提问的方法.当事人心里自然明白原因,周围几个人也知道为什么.这样既能巧妙地解决问题,又不伤他们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不会影响全班学生。
  5.个别问题.悄然处理
  在集体活动中,对于个别人的问题,只要没有影响到他人,班主任就可利用自己的眼神、表情、动作向他做出暗示,悄然处理使其自觉加以改正。对于初犯的学生更应如此。当然,这不等于包庇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该批评教育的应严肃认真地批评教育。
  6.师生冲突,冷处理
  在日常教学中,有时会因小事而引发师生冲突,如任课老师与学生因为没有做作业、上课讲话、看课外书等违规情况而发生激烈的争执乃至;中突时,班主任要冷静处理。要保证班级的正常授课,课后再调查了解事件的真相,最终采取恰当的措施。处理这类事件时,千万不能让学生觉得班主任偏向老师或者让老师觉得班主任就是“宠着”自己的学生。
  总之,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是班主任工作综合能力的检验和锻炼过程,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处理效果。
  (联系地址: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15600)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