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母土

作者:王爱苗




  父亲是个农民,基本不识字,但对我的学习却要求非常严。我是在他的逼迫和训斥的“亲切关怀”下长大的。小时候,放学回家,家长们都让孩子到地里帮助干活,唯独望子成龙的父亲把我关在家里一遍遍地写字、做题、背课文。我经常被反锁在家里,我的心却和天上的小鸟一起飞翔。
  有一次,一个亲戚送来了一篮子葡萄,虽然是在农村,但葡萄对于我来说还是稀罕东西。我吃了葡萄后就把籽儿吐到花盆里,然后埋上土,浇上水,等着葡萄出苗。父亲见了,笑着说:“傻小子,葡萄籽不会发芽。”我说:“那葡萄是怎么来的?”父亲说:“是用枝插活的。”我半信半疑,仍然每天满怀希望地等着葡萄苗儿破土而出。有几次,父亲见我摆弄花盆,没按他的要求做功课,就发火说:“告诉你葡萄籽不会发芽,你还瞎鼓捣,快去写作业!”在父亲的重压下,我只好把花盆放在一边,去做功课。终于有一次,在我观察那花盆时,父亲检查出我的作业错了一道题,对我大喝一声,夺过花盆,摔了个粉碎,并怒斥道:“老辈子葡萄籽就不出(发芽),莫非你还能!”我哭了,为了那个花盆,更为了花盆中的希望。
  20年后,我也成了父亲,也像当年的父亲那样望子成龙。去年夏天,8岁的儿子吃了葡萄后也像我那样把葡萄籽儿种入花盆。看着儿子那认真劲儿,我说:“傻小子,葡萄籽儿不会发芽。”他问:“那葡萄是怎么来的?”我说:“是用枝插活的。”他半信半疑,仍然每天都要摆弄那个花盆。整个夏天,儿子几乎天天都要看那个花盆儿,过两天就浇一次水,那份痴情恰如当年的我。我想起父亲摔花盆给我带来的痛苦,便没有剥夺孩子探索的权力,我要让他自己知道葡萄籽儿确实不会发芽。
  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花盆什么也没长出来。今年春天,儿子又开始给花盆浇水。我实在同情他的执著,便说:“孩子,别费这个心了,老辈子葡萄籽就不发芽。”儿子不吱声,仍然默默地浇水。
  一天早晨,儿子兴奋地喊:“爸爸,葡萄出来啦,葡萄出来啦!”我没顾上穿好衣服就跑到阳台,见那湿润的土壤中真有一个嫩嫩的却又极具生命力的小芽破土而出!我嘴里说:“不会是什么草吧?”但看叶芽的形状,分明就是葡萄。为了使儿子的发现得到证实,我立即给一个学生物的朋友打电话。他说:“葡萄籽确实能发芽,只不过用这种方法栽培太慢,人们不常用罢了。”
  我的心在颤抖,为了这个迟到了20年的发现,也为自己差一点剥夺儿子创造“奇迹”的权力。就葡萄籽发芽来说,儿子是成功的,是幸运的。作为一个父亲,我是成功的,因为我没有阻止儿子做我认为不可能的事。
  这件事使我陷入深思。孩子又何尝不是一棵就要破土而出的小苗儿,家长和学校就是他们的“母土”;小苗儿需要母土的养分和保护,母土也在无私地提供着一切;但是又有多少家长和老师为了让“养分”更丰富,让保护更周到,而使“母土”“板结”,使小苗儿从小就失去生机,失去破土而出的锐气。
  (联系地址:石家庄市维明南大街193号省工商银行宿舍4-4-301050051)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