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你可以选择不“勇敢”

作者:孙盛起




  放学了,学生们熙熙攘攘地涌出校门。我刚回到办公室,手机响了。
  我接听电话,一个急促的声音传来:“孙老师吗?我是张雨的父亲。张雨在回家的路上被几个坏人打伤了,你快来医院看看吧!”我大吃一惊,急忙赶往医院。
  急诊室里,张雨脸上、衣服上满是灰土和血迹。他的头被打破了,医生已经给他清洗完伤口,正在缝针。张雨的父亲表情凝重,母亲泪水涟涟,然而从张雨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儿痛苦,从他的嘴角我还隐约感觉到了一丝笑意,看来他把自己的受伤当成了一种荣耀。
  走出急诊室,学生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事情的经过:放学后他们一起回家,分手时,从巷子里忽然出来四五个比他们年龄稍大的男孩子拦住张雨,向他要钱,张雨不给,那几个人就从袖子里抽出铁棒一边威胁一边强行搜身,张雨不肯示弱,竭力反抗,结果被打翻在地……
  张雨头上的伤口缝了七针!
  送张雨回家后,我安慰了他几句,夸奖他的坚强。张雨面露得意之色,看得出,他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被抢时勇敢,受伤后坚强。
  然而,我随后的话令他的得意之色顿消。我说:“你当时不应该反抗。你完全没有必要表现得那么勇敢。”在场的学生以及张雨的父母,对我的话感到很吃惊,室内一阵静默。过了一会儿,张雨委屈而困惑地问:“我做得不对?老师和课本上不是一直教育我们要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吗?”
  我拉过张雨的手,那上面有好几处擦伤。我怜惜地轻轻抚摸那些擦伤,说:“没错,是要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可那要分场合看情况。你现在是初二的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的又是四五个手持铁棒年龄比你大的坏人,你怎么可能斗过他们呢?在这种场合,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而不是和他们斗。也就是说,你应该选择顺从,选择不那么勇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是勇敢而是莽撞。”张雨若有所思。
  我继续说:“你是不是觉得如果不反抗很没面子?我讲一个列宁的故事吧。那是十月革命刚胜利不久。有一天,列宁坐车去克里姆林宫开会,途中忽然遇到一群拦路抢车的劫匪。警卫员正要拔枪反抗,列宁连忙摆手制止,然后很顺从地下车,任凭劫匪把车开走。因为他知道,劫匪人多势众,如果打起来,他们根本不是对手,结果只能是车毁人亡。车被抢走后,列宁步行赶到克里姆林宫,并以这次被抢为例做了很著名的演讲,说明有时妥协是必要的,比如屈辱地和德国订立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你能说列宁懦弱、不勇敢,很没面子吗?当然不能。通过这件事,人们反而更加钦佩列宁的睿智,因为他能够审时度势,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勇敢,什么时候不需要勇敢。列宁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张雨的心里依然存有疑虑,他问:“那以后遇到这种事情,我该怎么办?”我说:“把钱掏给他们,及时通报父母、老师,然后到派出所报案。”张雨的父母连连点头。
  从张雨家出来,我长出一口气。不知道通过这次教训,张雨以及其他学生能够学到多少“进退之道”,增加多少自我保护的意识,但我知道我必须尽到一个教师的职责,使学生们尽可能地少受到伤害,尽管我的一番言论和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教科书上的某些观点相悖。
  (联系地址: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路兰化150楼1-8-2号730060)
  【责任编辑:李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