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真心期待你的觉醒

作者:么海玲 陈洪友




  一天中午,我和几个同事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带着抽泣声的“报告”把我们的目光集中到她的身上。是张明雪,刚刚转到四年级2班的学生。“李老师(她的数学老师),我们跳皮筋,陈一凡捣乱,把我们的皮筋故意扯断了。”她一边说一边晃动着“粉身碎骨”的皮筋。“是吗?你们的班主任回家里吃饭还没有回来,等下午她上班再处理,你回去吧。”在学生眼里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就这样“等下午她上班再处理”给搁置了。学生无可奈何地离开了办公室,刚才的一切似乎都没有发生,大家又都埋头批改作业。可那张微露不满的小脸依然在我眼前晃动,一个大大的“?”在脑中撞击——李老师这样处理合适吗?
  长期以来,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形成了这样的格局:班主任和非班主任各守疆界,各司其职,责任泾渭分明。班主任除了一定的教学任务外,还要全面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由于工作较为辛苦。所以每月要享受班主任津贴。非班主任只负责自己的教学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过问。有时甚至自己课堂内棘手的事,也要交给班主任处理。从这样的常规判断李老师的上述做法似乎无可指责。
  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总是和情感密切联系着。学生喜欢一位教师,也会连带着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当这样的教师走进教室,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都会油然而生。有些学生甚至会由于喜欢某位教师而非常认真地学习他从前不感兴趣或者感觉困难的学科,并逐渐对这门学科发生兴趣。相反,当学生不喜欢某位教师时,他们会放弃这门学科的学习,拒绝为他不喜欢的教师学习。试想,假如李老师能够用几分钟的时间妥当地处理“捣乱”事件, 自己处理问题的水平得到提高自不必说,学生由此产生的感激之情也许会化作学习上的动力,从此喜欢上这位老师,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一切皆有可能。一个亲近学生、提高自己“魅力指数”的好机会瞬间失去了。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这样,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来,这一朴素的教育思想早被一些非班主任淡忘了。所以,我呼吁:非班主任要转变观念,加强责任意识,寻回已有的缺失,协同班主任管理好班内的事务,共同完成育人和教学任务。
  非班主任,真心期待你的觉醒。
  (联系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汉沽管理区么家铺小学 301501)
  [责任编辑:赵敏霞]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