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追求真实的班队活动

作者:袁文娟




  近日,几位同事在谈论“怎样的活动才是好活动”这个话题时,说起了一种现象:许多班队活动追求形式的丰富性、娱乐性、多样性,缺少了对内涵价值的追求。有些活动功利主义取向严重,把赢得活动观摩者(检查者、评估者)的喝彩作为追求的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满足程度。例如,有些活动,学生认识水平、表达能力特高,对话深刻而流畅,其实不过是反复打造了的预约精彩;还有些活动,展示一个接一个,环环紧扣,交流尚未深入即令停止,学生几乎一直处在活动流水线上,甚至连活动的结果也是精确预设好的。这些活动再精彩、再完美,但充满了表演的痕迹,缺失了真实,不能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与触动,所以不能算做好活动。
  怎样的活动才是好活动?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真实”。班队活动,因为真实才有效,因为真实才精彩。真实的班队活动,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的选题
  主题是班队活动的灵魂,决定了活动的价值,进而也决定活动的成效。传统意义上的主题选择,要么仅仅停留于口号,被动地执行学校或上级部门的活动安排,很少考虑孩子们是否需要和喜爱;要么呈现出相当的随意性,缺少对班队活动整体、深入、系列的思考。很多活动只是停留在“成事”层面,缺少自觉的“成人”意识。
  真实的班队活动选题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追求教育的长效性,而不是只关注暂时的某些需要。选题要从研究学生人手,了解时代、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期望。从研究个别学生,到研究学生群体;从研究学生某一方面的状态,到研究学生全方位的发展状态与需要;从零散的研究,到深入具体地分析多方面信息,全面掌握学生成长的特征与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发展的预期目标选择班队活动的主题,就显得真实且有针对性。例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行为上需要尽快适应并遵守学校、班级生活的规则,为此可以围绕“我长大了”这一主题策划相关活动,展示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困惑、烦恼、快乐的真实状态,同时借助群体约束力,使良好的行为成为全体学生的追求;四五年级男女同学容易发生冲突,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开展以性别角色认同为主题的性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男女性别的异同,正确认识异性,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健康成长。
  班队活动的主题选择也要赋予时代的内涵,例如我校广受好评的“诚信跳蚤市场”主题班队活动就是诚信教育大背景下的选题。将学生成长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背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主题班队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真实的角色
  班队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经常处于“管”与“放”的矛盾之中,有的教师喜欢包办代替,事无巨细都由教师安排,学生干部和学生只是执行者、表演者,结果教师忙得够呛,学生却闲得发慌,活动的效果自然不会好;有的教师则“一放到底”,撒手不管,而且还自豪地说:“这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我根本就没参与,完全交给学生。”事实上,强调活动自主,并不意味着削弱乃至放弃教师在价值引导上的神圣职责,更不否定教师对班队活动的指导作用。无论活动方案的制定、计划的实施、动态生成资源教育价值的开发,还是对活动的反思与重建,教师都是重要的影响力量。只有在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创造之中,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个性的班队活动才会脱颖而出。
  班队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独立的人格价值。教师更多的是幕后的支持、鼓励和指导,循循善诱,热忱帮助,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并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共同创生活动的轨迹(包括活动的策划、组织与评价),共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活动共同体”。学生则更多地要走到前台,自主地参与班队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地体验、感受、思考、推进活动的进行,并自觉地做出反思与重建。
  只有赋予师生真实的角色,他们才可能在活动中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3.真实的过程
  班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班队活动缺乏对活动过程的重视,过度地关注活动过程中表象的东西,例如:生动的表演、热闹的讨论、活跃的气氛等等,忽视了活动内涵的提升。班队活动和学科学习一样,是一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从失败到成功的真实的过程。
  教师要努力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设计,例如“我的科技制作发布会”,从主题的选择到形式的确定,以及作品的先期制作、发布会说明的准备、会场的布置、辅导员的邀请、作品的评奖和后续活动的设想,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教师只是适时给予提醒、点拨。师生在策划活动时,虽然对活动过程有一个预设,但活动过程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拘泥于预设,而要灵活地捕捉活动中生成的新资源,使活动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4.真实的评价
  班队活动的真实,还需要在情真意切的表扬与批评之中得以体现,需要在教师尊重学生、真实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中得以体现。这里所说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评价。评价对象、内容和手段的多样化已经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师的评价要做到针对性强、具体、具有启发价值却不容易。在“我的科技制作发布会”主题活动中,一个学生介绍他制作的军舰时,坦言材料是买来的,自己很喜欢,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按说明书的办法拼装存在问题,便加以改进。话毕,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此作品依样画葫芦,没有科技含量,不在发布范围;而有的学生则持相反意见:作品中有他自己的创意,可以算科技制作。就在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时,教师作了如下点评:××同学在拼装军舰时能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意,体现了科技制作的方向。学生听到老师的这番点评,自然能体会出其中的涵义。
  5.真实的体验
  主题班队活动如果建立在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基础上,一定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让我走近你”主题班队活动设计了两个游戏:蒙眼穿衣、拷贝不走样(无声传话)。游戏开始,教室里可热闹了,有的同学把衣服穿反了;有的同学怎么也找不到袖子,急得直跺脚;还有的同学又是比划,又是挤眉弄眼,就是表达不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游戏结束,老师让学生说说玩游戏的体会。有的说,我也想快点穿衣服,可就是使不上劲;有的说,我觉得我做的动作意思很明白,可后面的同学就是猜不出来,我觉得很难过;还有的同学说,我穿好了衣服,想照照镜子,可是没有办法看到,我觉得挺遗憾的……最后,老师总结说,刚才我们蒙上眼睛只一会儿时间,用手势只是表达“你是我的好朋友”这样一个简单的意思,就搞得洋相百出。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些因为种种原因致残的伙伴,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无声、五色的世界里。想不想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了助残日的教育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学生亲历了这样一次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进一步参与实践的内在动力,这正是真实的班队活动所追求的。
  (联系地址: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213017)
  [责任编辑:赵敏霞]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