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审视“家长签字”

作者:王春建




  老师让家长签字有多种情况:(1)评价性签字。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并针对孩子的问题与老师交换意见,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如对考试卷签字就属于这种情况。(2)督促性签字。针对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孩子,提醒家长配合,促使孩子早日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如对要求背诵、听写的家庭作业签字。(3)事务性签字。学校的一些政令性事务,需要让家长明白或给予支持。如学校的收费清单、学校为保证学生的安全而发放的保证书等。
  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逐步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孩子年龄小、自律性不强,让家长通过“签字”随时掌握孩子在校的学习和成长情况,及时和老师进行信息沟通,是一种比较积极的办法,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签字”作为老师和家长共同实施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很有必要。然而,在现实中却出现了许多“怪现象”。
  
  一、“家长签字”中的诸多怪现象
  
  (一)学生对待“家长签字”的怪招儿
  1.逃避。据调查,大多数班级除了少数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外,大多数学生对让家长签字这一做法持反对意见。于是就有了许多逃避家长签字的怪招儿。逃避的方法有很多,包括:(1)仿写法。自己当家长,在卷子上大笔一挥,写得越飚、越草,说明仿写得越好,保险系数越大。(2)拓印法。此种方法妙在以假乱真,让老师分辨不清。(3)粘贴法。该方法略显幼稚,一般被“学困生”使用,即将父母以前写过的名字剪下再贴上。(4)遗忘法。以“忘了”二字解决问题。更严重的是,有的学生为了逃避家长签字竟然结伴逃学,离家出走,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2.依赖。一些孩子没有家长签字就完成不了作业,没有家长检查作业就从来不知道检查。长此以往,养成一种依赖心理,导致自主学习的能力非常差。
  3.对立。不少孩子因为老师要求“家长签字”,而记恨老师,埋怨家长。
  (二)家长对待“家长签字”的怪现象
  部分家长草草地写个名字,或写上“已查”、“已阅”了事。有的家长只能见喜不能见忧;不知道帮助,只知道训斥。更有少数家长,一遇到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或者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就大打出手。
  (三)教师对待“家长签字”的怪心理
  一些教师长期依赖于让家长签字这种单一的工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助长了自身思想与工作作风的懒惰,更损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因为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通过多种方式使孩子爱学习、会学习。虽然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也有责任参与监管孩子的学习情况;但如果教师一味地,把孩子的问题都推给家长,把在学校没有完成的任务也都交给家长,那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老师。
  关于“家长签字”问题,上面已列举了如此多的“怪”,那么是否应该取消这种教育形式呢?笔者认为,虽然从现实中看,家长签字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但如果完全取消这种工作方式,那就是因噎废食了。关键是要找出产生这些弊端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笔者认为,耍做好“家长签字”工作,应把握好七个原则。
  
  二、做好“家长签字”工作应把握的七原则
  
  (一)教育思想一致性原则
  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家长会或者家长学校等方式传递给家长。如,平等地对待孩子,和孩子真诚地沟通,正确地看待孩子成绩的浮动等。在和家长充分沟通、教育思想取得一致的前提下,再让学生把考卷或者教师的阶段性评语拿回家去让父母签字、写建议。否则,对那些已经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学生来说,家长签字不仅没有用,反而会有副作用,其表现就是前文提到的、发生在学生中的种种怪现象。
  (二)间隔性原则
  家长签字不宜太频繁,要有适度的间隔时间,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间隔的时间可以越来越长,以不断强化孩子学习的自觉性。要使家长明白,家长不是监工,而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要通过正确的导向作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有效性原则
  家长签字一定要保证效果,不要签了还不如不签。比如前文说的“已查”或“已阅”这些空洞的评语就没有意义。当然,如果教师让家长签字的目的就是督促孩子背书,那就另当别论了。但如果教师、家长双方都将签字作为一种沟通信息、共同教育孩子的手段,那么双方就都应该认真对待这一签字的过程。比如,一个孩子在本次考试中考砸了,然而当他把签过字的考试卷拿给老师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最初的那种沮丧的神情,原因是,在他的考卷上赫然写着:孩子,错了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一个人两次在同一地方跌倒。你已经找到了错误的根源,相信你能在跌倒处爬起来,勇往直前!这就是家长签字的力量。
  (四)鼓励性原则
  家长签字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多听取孩子的意见,多体谅孩子的感受。曾有个家教很成功的家长对我说,当孩子检查作业时她会跟孩子说:“你自己对照书仔细检查,看看错在哪里,然后在本子上订正过来。”然后她在反馈给老师的联系本上会写下这样的话:“今天的默写,是孩子自己检查的。有一个错没有查出来,其他的都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现在他学会了自己学习,又有了进步。”
  (五)拓展性原则
  家长签字不能只对孩子的学业情况作反馈,还要就孩子成长的其他方面和老师交换意见,及时沟通。既让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也使孩子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
  (六)针对性原则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不同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签字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既可称赞孩子的长处,也可指出孩子的不足,同时指明孩子努力的方向。
  (七)宽容性原则
  要给孩子选择的权利——选择让不让家长签字的权利。教师对要求家长签字的作业最好有一定的弹性,不要硬性规定一定如何如何,要给孩子自由伸展的空间。因为,如上所述,如果孩子不想让家长签字,他会想尽各种办法逃避。与其逃避签字,还不如一开始就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权利。当然,与此同时,教师也一定要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再做决策。
  总之,只要运用得当,“家长签字”这一工作方法一定能在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搭起一座理解、沟通和促进的彩虹桥。
  (联系地址:江苏省泗洪县洪中育才实验学校 223900)
  [责任编辑:李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