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谈班主任的自我调控与班级管理

作者:丁振静




  一个优良班集体的形成往往以班主任良好的综合素质为前提,而班主任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一、意识自控与班级管理
  
  这里的“意识”,指自我意识。人的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因素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其中自我控制是人心理活动的能动性表现。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发展和道德行为起调节、制约和影响作用,对人的学习和工作具有推动作用。所以,班主任要重视自己的意识自控。
  1.有意识地反思、调控自我管理情况
  意识自控首先要求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管理情况有一个客观、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基自己的管理水平,从而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在教室里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他自己。”但正确地了解自己比正确地了解他人更难。比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的班主任抱怨学生如何不求上进,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引导与鼓励是多么缺乏魅力与效果;有的班主任总在强调学生有如何多的问题行为,却没有想想自己的班级管理手段是多么单一、贫乏。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把自己偏激的认识当作“独出心裁”,把自己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举动误认为“创新”。由此看来,身为人师者很有必要下工夫准确地了解自己。教师应经常考虑这样一些问题:自己的管理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自己础。教育实践证明,对班级管理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有助于班主任及时调节、控制和完善的管理中是否充满了师爱,善待了学生的各种问题行为?自己的管理中是否体现了教育机智,自己的管理风格得到多少学生的认可?自己组织的各项活动效果如何,设计和实施是否可以更完善?……有了这样的自控意识,并随之进行相应的自我控制和调节,班级管理才能得到不断的完善。
  2.有意识地提高在班级中的自觉威信
  班主任的意识自控还包括要防止因自然威信产生的“权威”心理。班主任对学生一般都有一种自然的威信,它是教育者的身份所赋予的一种权威、权力和影响力,是在师生接触的开始阶段,因学生对班主任的自发信任和尊敬而产生的。如果班主任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由职业而产生的自然威信,而是滥用这种自然威信,以权威者自居,那么,就有可能对学生动辄发号施令,时时事事体现一种“威严”,结果使学生对其敬而不亲。有些班主任因权威心理作祟,不肯承认自己在管理上的问题或错误,甚至明知道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不愿公开表示接受。长此以往,班主任的这种自然威信就会不断下降以至丧失,严重的会导致学生公然否定班主任的权威,学生的种种行为问题也就必然增加。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有珍惜这种自然威信的意识,要有增强自觉威信的意识。自觉威信,是班主任通过自己的品格、学识和智慧而赢得的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有了这种自觉威信,班主任才具有真正的权威性,才能在班级管理中产生强大的教育威力。
  
  二、情感自控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的情感和情绪品质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影响自身的工作动力、教学思想和语言表达,而且影响学生对班主任权威的认可程度及对班集体的向心程度。因此,善于控制情感,抑止消极情绪,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基本的职业素养。
  1.养成高尚的情感
  所谓高尚的情感,即情感的价值取向是倾向社会的,而不是倾向自我的。高尚的情感主要体现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也体现在班主任的自尊心、责任心和荣誉感等方面。对班主任而言,高尚的情感是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情力量,是支配师德行为的强大内驱力,它可以动员教师的全部精力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奋斗。对学生而言,班主任的情感性质和状况对他们的学习虽不起直接作用,但其间接影响却十分明显。有人将学习活动中的智力因素比作汽车的发动机,而将情感比作燃料,是比较贴切的。班级管理的实践也证明,班主任高尚的情感可以感染学生,使学生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学生自觉强化学习和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从这个角度说,养成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工作者职业的需要。为此,班主任高尚情感的培养,要着眼于思想深处,去寻找最隐蔽角落里的不良思想和动机;要着手于小处,不放过自身每一点有损班主任形象的问题,切莫“因恶小而为之,因善小而不为”。
  2.不带消极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境,不带消极情绪进班级,这首先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要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帮助学生克服种种心理失常或心理障碍,还要以自身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其次,在目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班主任被社会及家长寄予厚望,感受到极大的工作压力和内心角色冲突,因而容易产生苦恼、烦躁、焦虑等消极情绪。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消除这些不良情绪,把它们带到班级管理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失范的行为,诸如发无名火,对学生进行讽刺或刻薄的批评,从而造成师生情感隔阂甚至对立等严重后果。
  3.避免情感的偏向
  班主任的情感偏向,通常表现为对优等生的偏爱和对后进生的偏见。一般来说,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学习与行为上的表现确实容易使人产生这种倾向,但如果班主任将这种好恶情感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来,那肯定会影响班级气氛以及师生关系。对优等生偏爱,一方面可能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使之更加奋发努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其意志力弱化、自我评价失当、自我表现欲望膨胀、与同学关系疏远等心理问题。与此同时,班主任对少数优等生的偏爱可能会破坏其他学生心理平衡,使他们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听课情绪和听课效果。至于对后进生的偏见,后果更严重。不仅会影响这些被视作“后进生”的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学习的成效,还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及完善,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班主任一定要有公平的情感意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三、行为自控与班级管理
  
  学生的问题行为与班主任的管理行为直接相关。班主任自身行为良好,会使学生由衷地产生对班主任的权威敬从,并转化为学习动力,从而形成班级管理的良性循环。因此,班主任一定要努力规范自身的行为,时刻注意谨言慎行,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