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无批评月”在我班的试行

作者:江腊喜




  批评是班主任管理学生的手段之一。但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分使用,既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一旦学生对批评感到“麻木”了,教育者也就“黔驴技穷”了。那么,教育学生可否不用批评的手段呢?为了探讨这一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我尝试开展了“无批评月”活动。
  
  [缘起]
  
  2006年即将来临,沉浸在“圣诞快乐”和迎新年氛围之中的学生,给了我这个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很多问候和祝福。面对学生的信任和诚意,我该如何回应呢?经过再三思忖,并与各任课教师反复商量后,在2005年的最后一个班会上,我明确提出了2006年元月开展“无批评月”活动的构想。
  在班会上我说:“在本学期的前四个月里,同学们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优良的班风。为奖励大家的杰出表现,为保持班级这一良好势头,作为班主任的我,认为实行‘无批评月’活动的时机已经成熟,元旦后即将全面展开。在‘无批评月’中,不仅班主任不批评任何学生,而且各任课老师也不会批评任何人。”紧接着,我宣布了“无批评月”的要求,只有两条:一是每位同学自觉遵守常规纪律;二是主动与各任课老师搞好协作。
  
  [试行]
  
  开展“无批评月”的第一周,效果令我极为满意:别的班教室门口常常站满了因迟到而被班主任拦下来的同学,我们班则无人迟到,因而无一人罚站;教室里以往不大令人满意的卫生状况也有了根本改观;最令科任老师担心的学习,也已不成问题。老师们普遍反映,无论是上课还是写作业,学生们都与老师配合得相当默契。
  最令人鼓舞的是那三个令科任老师头疼不已的调皮学生的转变。我在班上表扬了他们仨后,私下里问他们:“现在老师不批评,你们的表现为什么反而比以往好多了?”他们回答说:“以往经常受批评,对批评已经无所谓了。有时受到严厉批评后,因心情不好,还会找机会发泄,以至闹出更大的事来。”由此看来,“无批评月”活动的实施正当其时,“不批评不成器”的说法未必完全合适。
  
  [风波]
  
  正当我踌躇满志的时候,班上却出现了一场风波。
  班里一向表现和成绩都不错的学生小文,竟然不辞而别离校出走了。小文的家长焦急万分,我也懊恼不已,甚至怀疑小文的出走是因为“无批评月”放松了对学生的控制,从而导致小文的胆大妄为。
  直到两天后,小文家长的一个电话才使我放下心来。原来,从小学到中学成绩一直不错的小文,上高三后成绩出现了较大滑坡。他自认为付出了很大努力,成绩却仍不理想。原本就患有轻度考试焦虑症的小文,到期末考试前又焦虑起来了,再加上近来班风进一步好转,学风更加浓厚,同学们都更努力了,小文认为自己的成绩更赶不上大家了,因而打算放弃。后来,经多方努力, “小文事件”得到了有效解决。
  
  [效果]
  
  从2006年1月2日学生返校之日起,到1月22日学生放寒假止,“无批评月”历时22天。这22天,我们班的纪律、学风、卫生,均走在全校前列。学习成绩,以期末考试为参照系,我们班获500分以上的学生总数居全年级前列,总体成绩也处于全年级中上水平,是进入高三以来的最好成绩。看来,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2006年2月,我班还要继续开展“无批评月”。
  
  [反思]
  
  说实话,身为毕业班的班主任,开展“无批评月”活动,不仅心中没底,而且还非常害怕失败。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我十分关注每一个细节,从而获得了一些经验。
  首先,应该相信学生。只有相信学生,才能开展诸如“无批评月”之类的活动。学生都是追求上进的,学生的成长也是一个试误的过程。即使他们犯了一点小错误,只要给予必要的提醒就可以,不必小题大做。如果小题大做,会使学生备感压抑而自暴自弃。
  其次,开展诸如“无批评月”之类的活动,前提是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贸然开展类似的放开式活动,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最后,开展“无批评月”活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负担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原先班主任管理班级,可以不时地使用批评这一杀手锏,使学生因有所畏惧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开展“无批评”活动,由于撤除了藩篱,学生的思想会更活跃,心绪会更放松,如果考虑不周或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胆大心细”,密切关注学生的各种动向,随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联系地址: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 430404)
  [责任编辑:周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