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一记耳光所引出的……

作者:匡慧娟




  那天,我到四(1)班上《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面对欺负与威胁》。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明白了遭到别人欺负的时候应该鼓起勇气,不能胆小。接下来的环节是通过续编故事,让学生体验遭到欺负时应该如何应对。我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故事要求学生续编:
  ①一天课间活动时,我和几个好朋友在一起说笑话。调皮大王小明趁我们不备时,猛拉小红的辫子,小红疼得喊了起来……
  ②我们班有一群乒乓球迷,课间总要去过过球瘾。一次,当我们跑到操场时,发现已经没有空球台了。我想:那就等会儿吧!我刚坐下,就听到另几个球迷对两个正在打球的二年级同学说:“让开!让开!这球台归我们了。”“你们也会打球?再不让,小心吃拳头!”有的还用手推他们。我立即站了起来……
  我让学生分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实例续编。孩子们迅速选好,并在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彩排。
  各组的汇报开始了。首先是徐紫琴小组编排的“当被人拉了辫子以后”。面对同学的欺负,他们勇敢地批评小明,并使小明认识了错误,诚恳地向小红道了歉。四位同学逼真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小许那组争着要求上台表演。小许能说会道,我估计他们续编的故事一定很精彩,所以马上答应了他们的要求。他们续编的是第二个故事,同学们按照提示表演起来。剧情在发展着,当扮演“我”的小许看到两个球迷欺负二年级小同学时,看不下去了,站起来走向前去。我心想:精彩来了。可我万万没想到;他居然对着其中的一位同学打了一记耳光。这让我目瞪口呆!接下去他对同学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进去,眼前闪动的都是小许举起手来扇同学耳光的样子。
  表演结束了,我问学生:“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小许打××的耳光!”“老师,小许平时也打我们的!”“是的,是的!”……小许听着同学们的“控诉”,语无伦次地争辩起来: “老师,我不是真的打耳光,是编故事!老师,是他们招惹了我,我才打他们的……”
  听着小许的申辩,我明白了,他今天的举动,其实是平时言行的真实反映。细细想来,像小许这样面对欺负采取暴力手段、以牙还牙的大有人在。比如:学生之间吵架或打架了, 当老师问及原因时,学生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因为他骂我了!”“他先打我!”……回答得都很理直气壮。
  听着,想着,我急速地寻找着教育对策。我没有对小许的辩解作任何评说,而是接着他的话问学生:“面对欺负,我们该不该用骂或打的方式解决?这样的解决办法可能会引起什么后果呢?”
  我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室里响起了孩子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大家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在孩子们充分商议完后,我请他们发表看法。孩子们一致认为,面对欺负,千万不能用打骂的办法解决。可以忍让、不予理睬,或作适当的回避;也可据理力争;还可以请老师、家长等出面解决。如果他骂你也骂,他打你也打的话,只会使矛盾更激烈,甚至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如果小时候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长大以后会变本加厉,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课后,我又单独找小许谈了一次话。这个平时挺坚强的孩子眼泪直掉,我帮他擦干了眼泪,请他说说收获。小许边抽噎边对我说:“匡老师,我知道自己错了。即使我想帮助被欺负的小同学,也不能用打耳光的办法,应该跟他们讲道理。我打他耳光,其实我也是在欺负同学。以后我会改正,请您监督我。”听着小许的话,我终于露出了笑脸。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在备课时尽量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展开教育活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所以,当小许打同学耳光时,虽然我始料不及,但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我除了惊讶,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学生的这一举动,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但这恰恰是学生真实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显现。于是,我抓住了这一教育契机,及时采取措施改变了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行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是我们教育的最佳素材。我庆幸于自己抓住了这一教育的机会。
  (联系地址:江苏省张家港市华昌路18号 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