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6期

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家庭责任

作者:孙英杰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3年底,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犯罪人数中的比例已上升到80%左右,这与青少年人口只占我国总人口25.7%的比例是严重失衡的。在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有关人士对青少年身上存在的自私、狭隘、懒散、自立能力差等问题也深感忧虑。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我们的孩子正处在“道德缺失”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对此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央8号文件的下发,引发了全社会对青少年教育的关注与参与。在此,笔者仅就青少年“道德缺失”的家庭因素阐述几点认识。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这充分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却与孩子的成长存在许多“不和谐”,有的甚至促成了孩子的“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让孩子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
  
  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更是家庭的希望。父母期望子女成才,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在这种高期望值的背后,却隐藏着父母的“私心杂念”。有些父母因为家庭、社会或个人的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内心总有一种不甘,于是理所当然地把“圆梦”和“光宗耀祖”的任务交给了孩子。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重智育、轻德育,孩子成绩好,“一好遮百丑”,忽视了孩子其它优良品质的培养。
  过高的期望值,还引发了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不恰当:或苛刻粗暴,或溺爱软弱,结果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出现与教育初衷相悖的结果。例如:2001年7月15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一对孪生姐妹(15岁),因不满父母管教过严,用“毒鼠强”毒死自己的父母。《中国人口报》上刊登过一篇《爱不妨藏起来一些》的文章,作者曾一相情愿地以自己的美好愿望为女儿设计锦绣前程,几乎倾尽了心血并牺牲了所有空闲时间,赶场似的带女儿去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等,当有一天她患病卧床时,13岁的女儿放学回家后却劈头盖脸地问:“为什么还不做饭?懒猪!”这位母亲被女儿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课,也因此而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作为中国的父母,不可谓对孩子爱之不深,但仅有爱是不够的。《新三字经》里说:“做人者,首立德;德不立,人难成。”父母教育孩子时,首先应该把帮助孩子“成人”定为根本,其次再多学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才能达到使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完满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概念的含义包括:一是具有良好的心境。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具有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周围的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二是能够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过分嫉妒别人的长处或顾忌自己的缺点,有自信。三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友好相处,愉快交往,恰当地表现自我,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
  然而,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孩子们形成了畸形的优越感和深重的孤独感。有的父母或者因为工作繁忙,很少甚至不去与孩子进行思想的交流与沟通;或者因为知识匮乏,认为孩子“五大三粗”就是健康,忽视孩子内心的孤独。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公布的一份报告说:有关专家抽取6座城市的2000多名学龄儿童进行了“行为问题及危害因素”调查,结果发现:有13.8%的儿童有不健康行为。我国有关权威机构采用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卫生和心理素质量表,对东北三省的3万多名学生进行检测,发现大约有32%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这些调查数字可谓触目惊心。清华大学学生刘洋伤害大熊猫事件、云南大学马嘉爵杀人事件等,都是因为心理不健康导致的恶果。一般来说,孩子心理不健康,通常表现为孤僻、不善与人交往,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等。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现,分析导致孩子出现问题的心理因素,客观看待孩子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
  
  三、不注重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
  
  美国社会学家亨利·比利尔在他的《父亲要素》一书中指出:“父亲在孩子眼中比母亲的影响更大,更为社会所关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父亲是平易近人的,它甚至会和孩子打成一片。父亲所具有的野性和冒险精神,女儿觉得新鲜,儿子则会模仿和学习。”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也显示:由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在社会上更容易成功。美国和中国的家庭一样,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可能很忙碌,但孩子还是喜欢将“大事”说给父亲听,请父亲帮忙出主意。在孩子眼中,父亲是成功的象征,父亲的地位是无人能够替代的。所以,美国总统布什即使再忙,每天也要抽出半个小时与两个女儿聊天。
  然而,我们的某些家庭因为父亲或常年在外地工作,或忙于生意、应酬,或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或在家说话没地位等原因,将管教孩子的重担完全交由母亲承担。母亲的细腻和温柔是优势,但是,母亲的“唠叨”和“心软”又是两个不可回避的弱点。还有的家庭父母管教不统一,或“父管母护”或“母管父不让”,或父母管教与祖辈管教不统一,形成“相悖型”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不良后果,一是容易使孩子形成“欺软怕硬”“见风使舵”“看人脸色行事”等不良心理及习惯;二是影响到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甚至可能影响到家庭的和睦。因此,家庭成员在管教孩子时必须多沟通,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力争最佳效果。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教子方式,形成一种民主型的亲子关系;父亲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从而使孩子有事愿意与家长讲,正常的要求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与理解,建立一种正常的亲子关系。
  
  四、忽视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行为影响
  
  据媒体报道,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分别对美国、日本的各1000多名高中学生,对中国大陆的12000多名高中生,进行了一项“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美国中学生最尊敬的人物前三名分别是:父亲、乔丹(美国篮球明星)、母亲;日本中学生最尊敬的人物前三名分别是:父亲、母亲、坂本龙马(日本著名历史人物);而中国学生中没有一人将父母列入最受自己尊敬的人的前10名。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的传统习惯等因素有关,但这项调查结果仍让中国的父母们感到震惊,在检讨自己的教育方法的同时,是否也该检讨自己的某些行为带给孩子的不良影响?
  有些父母或者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或者因为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常满口脏话,或玩牌成瘾,或赌博成性,甚至触犯法律而锒铛入狱。父母这样的行为和结果,对未成年孩子的心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或者使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自暴自弃;或者模仿效法,严重者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因此,父母首先应该洁身自爱,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五、用自己的消费观念去误导孩子
  
  几年前,当国人听到“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时,着实感动兴奋了一阵子,体现了穷国办大教育的雄心壮志;随后有人又续补了一句“再苦不能苦孩子”,从而引发了消费领域中世界上罕见的怪现象:孩子的消费水平比大人高,高过父辈的2倍,高过祖辈的3倍。据对不同地区农村和城市近千名小学生家庭所做的调查:孩子的消费占家庭总收入的40~50%,这种少儿高消费的现象着实令人担忧。有的家长尤其是家境比较富裕的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消费又疏于管理,甚至有的主动为孩子买“名牌”;还有的家长用金钱偿还亲情债。这种“金钱补偿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很容易养成孩子乱花钱、重攀比、讲排场、爱虚荣、贪享乐、抽烟、喝酒、出入网吧、进出饭店和宾馆等坏毛病。
  张赢是一位出生在城市郊区农民家庭里的孩子,但从小便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城市里。爷爷奶奶疼爱孙子,父母想补偿孩子,于是争相满足孩子的各种物质上的要求,并以金钱作为动力来刺激张赢的学习。整个小学阶段,张赢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班级的中上游,这使爷爷奶奶和父母更相信金钱的作用。上中学以后,张赢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而对金钱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满脑子都是名牌和山珍海味。家人给的钱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先偷家里的钱,后发展为旷课、逃学、浪迹社会,加入了盗窃团伙,最终进了少管所。这就是金钱培养出的恶果。
  作为父母,即使家庭再富裕,对孩子的消费也应该有计划,适度加以控制。上海市曾对全市中小学生进行了思想状况调查,在问卷调查所列的几项优良品质中,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被列在倒数第一和第二位。古人云:“成由俭,败由奢”,并提醒人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此,对孩子进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教孩子学会合理消费,学会理财,让孩子适当受点“吃苦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才是最可贵的。
  造成孩子“道德缺失”的家庭因素不止以上五类,但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给孩子造成的重大不良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所有的父母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建立起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让孩子受益终身。
  (联系地址:河北省管道局中学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