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4期

流淌在故事之外的悲伤

作者:刘 祥




  第一次看到《北京晨报》的记实散文《娘啊,我的疯子娘》时,心灵深处感受到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描摹的。时隔一个多月后,一个远方的朋友,又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了这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依旧还是泪眼婆娑。这是一篇多么好的歌颂母爱的文章!我决定把它拿到班级去读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也在这朴实无华的叙述中,认真体味这厚重的母爱。
  由于连上了两节课的缘故,我的嗓子不允许我再来朗读这篇近五千字的文章。我便请了朗诵能力较强的语文课代表来代替我。我则站在教室的前门边,注意地观察我的学生——这些即将步入成年行列的姑娘小伙子们的神态表情。我希望看到他们沉思后的触动,看到他们触动后的感动。然而,随着课代表的朗读,我看到的却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相信的画面:五十多个已经接受了十多年教育的学生,在这凄婉悲凉的故事声中,有的是一脸木然地呆坐着;有的依旧伏在桌上做着那永远也做不完的试题;更有极少几位,竟然在那偶尔出现的一两个细节描写中,咧开了嘴巴发出刺耳的笑声!……从头到尾,我没有发现一双因为这人间真情而湿润了的眼睛!
  我原本想借这个故事来点燃起学生们心中爱的火焰,让他们更深地理解体会到亲人们那份真挚无私的爱,让他们去思索去感悟,去学会欣赏学会感恩。但面对此情此景,我无话可说了。只一瞬间,浓浓的悲凉就挤满了我大脑的全部空间。我只能无力地说一声:“你们做题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是什么令他们如此地冷淡沉寂?亲情在他们的心中还占有多少空间?是沉重的课业负担磨平了他们心中感知真善美的触角,还是父母们永恒的关爱反过来损伤了他们心中感恩的情思?
  我不敢说这些孩子不会感动。当那各类明星偶尔经过这个小城时,学生中总会有人因为能一睹明星风采而激动万分,倘若再幸福些,得到了一个明星的签名,那就能兴奋感动得彻夜难眠。
  我不能说这些孩子不会感动。校园里曾经有一只流浪的野狗产下了4只小狗崽。有那么多的学生热情地找来了很大的纸箱,做成了温暖的狗窝,还每天带了牛奶、面包、火腿肠、油炸鸡腿等来款待这狗妈妈。
  然而我又不能说他们懂得感动。我曾在无数个风雨的中午,看见那苦心的父母,提了盛满关切的饭盒,焦灼地等待孩子。而我们的学生,面对父母的辛劳,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感激。他们心安理得地享用着那精心烹制的美食,却很少顾及在一旁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肚子里却是饥肠辘辘的父母。
  我同样不能说他们懂得感恩。曾经有一个学生,因为几次考试都垫了底,他那才40岁的母亲,用几乎下跪的方式,苦苦恳求授课老师给孩子做家教辅导。可结果,那母亲脸上的热泪,只换来孩子没日没夜的嬉皮士般的消遣。
  痛定思痛,我不得不深刻地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当我们把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尺度人为地局限在了只有成绩好坏这么一个标准时,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那已经倾斜了的天平上,又怎么才能站立起聪慧而正直的人?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让孩子们掌握知识,保证他们顺利地跨过高考的门槛,我们的使命是否就圆满结束了呢?我们所播撒的,是否是能茁壮成长的种子?
  平凡的岁月,给我们最大的伤害,莫过于让我们曾经激动,曾经热血沸腾的心一点点地死寂了下来。这是全人类的悲哀。因为如果没有了感恩,没有了激动,我们的生活还能丰富多彩吗?
  “传道授业解惑”的思想体系中,“道”的传承,毕竟是放在了第一重要的位置上的。而“道”的概念,还是从学会感激学会感恩开始吧。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热爱的人,又怎么能热爱别人,热爱事业呢?
  (联系地址:江苏省仪征中学 2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