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2期

班主任的使命

作者:高谦民




  班主任是班级的主任教师,她的使命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承,而是一种心灵的“唤醒”。班主任要用她那温柔而灵巧的“教育之手”,去触摸儿童稚嫩的心灵,以唤醒他们的良知,开发深埋在他们心底的宝藏,促进其自主地成长和发展。
  每个儿童都天生具有极大的潜能,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即人的未完成性。许多动物在母体内已发育成熟,而人类的胎儿尚未完全成熟,就带着一大堆潜能,过早地来到这个世界,因而他们是早熟的“生命体”。人类先天发育的不成熟和不完善,却为后天的发展开拓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因为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人类的潜能不断得以发掘,从而创造出无数的人间奇迹,以至于成为万物之灵。
  儿童具有求真的天性。他们面对神奇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的脑海中有着无穷无尽的为什么,他们对于任何事物都想了解,都想尝试,都想探索。正是这种对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使人类的智慧之花不断开放。
  儿童具有善良的情感。中国古代教育家孟轲提出“性善论”的主张,他认为人人都具有天生的善性,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些善良的情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尽管孟子“性善论”的观点并非科学的思想,但它也反映了某些客观事实:除极少数丧尽天良者外,一般人都普遍具有一种“良知”,即与人为善的情感。尤其是儿童,因受社会上不良影响较小,其心灵深处更多地保留着一方净土,而显现出纯真与善良。
  儿童具有美好的愿望。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能使人产生愉悦之情。儿童和成人一样也喜爱大自然中的美景,喜欢融入到自然中去,与山川对话,与大海交流,与动物做伴,与植物为友,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自然之美可以怡情养性,陶冶心灵。对于尚未陷入功利主义泥潭的儿童来说,他们更加向往纯粹美好的事物。
  总之,在儿童心灵深处蕴藏着大量真、善、美的“种子”。这些种子大都处于“沉睡”状态,只有被激发才会醒来;而只有苏醒的种子,才会开出鲜艳的花朵。为了开发学生的潜能,班主任应当努力探索儿童教育的规律,以“唤醒”孩子们心中的真、善、美。
  
  一、了解—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儿童也不例外。只有充分地理解儿童,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引导他们。然而,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不深入地了解儿童,就无法充分地理解他们。儿童世界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大不相同的特殊世界。班主任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头脑去思考。总之,要用一颗童心去感悟这个特殊的儿童世界。
  儿童的心灵之门不是对任何人都敞开的,只有能够理解他们,被他们所尊敬、爱戴和信赖的人,才能进入这扇大门。当你走进儿童的心灵之中,你才会真正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理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灵之门,这是班主任完成其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
  
  二、尊重—鼓起儿童自尊和自信的风帆
  
  尊严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都具有自尊心,这是人类所有欲求中最强烈的一种欲求。然而,自尊心又是相当脆弱的,它经不起打击,仿佛是荷叶上的露珠,一不小心便会失落。尤其是儿童,其自尊心尚处于萌芽及发展阶段,因而十分稚嫩,需要班主任的精心呵护,切不可挫伤了孩子们心灵中这一最敏感的区域。
  为此,首先要重视儿童。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渴求被人重视,是人们天性中最深沉的欲望。儿童具有极强的表现欲,课堂上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以获取发言的机会,课外他们又吵又闹,甚至搞些恶作剧,以吸引别人的眼球,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引起所有人的关注与重视。班主任要了解儿童的需要,重视每一个学生,为全体学生提供平等的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是教育公平的要求。过去,当干部往往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将当干部作为每个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使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为别人服务,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开发他们组织管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潜能。这种潜能人人都有,并非少数学生的专利。要让每个孩子都有一段当干部的经历,使他们从小便经历不同角色的转换,可以增强今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其次,要信任儿童。儿童需要信任,只有获得了别人的信任,尤其是班主任的信任,他们的自信心才会增强。有了自信心就有了进步的希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工读学校执教时,正是从信任入手,唤醒了许多学生即将湮灭的自信心,从而拯救了一大批劣迹斑斑的“问题少年”,使他们重新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也不乏以教育者的信任唤醒受教育者自信心的例子。如有的班主任要求班上的后进学生自找长处,回忆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寻找失落的自信心。有的班主任让全班同学互找优点,当几十个孩子为某一个同学寻找优点时,他的优点便一下子集中起来,好像聚光灯般光灿灿、亮闪闪,显得异常突出,从而使每个学生信心倍增。
  再次,要善于倾听。一位学者说过:说服别人的最好办法之一是用耳朵——听他们说。儿童有许多愉快、欢乐和幸福,也有不少问题、疑惑,甚至痛苦,需要向别人倾诉,以宣泄内心的情感。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要用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内心表白,关心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分享他们的欢乐,分担他们的痛苦。专心聆听儿童的心声,这是一种尊重与关怀,它会使儿童为之感动,从而更容易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倾听既能满足儿童寻求关心和帮助的需要,又能使班主任走进儿童世界,成为年轻一代的引路人。
  
  三、宽容—唤醒儿童心中的良知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不成熟性使其常常会犯错误。对于儿童的错误,尤其是那些针对老师的偏激语言以及种种恶作剧,班主任应当以博大的胸怀予以容忍和原谅,因为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他并非出于恶意,只是一时冲动,是不成熟的表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对孩子的错误给予谅解,而采取宽容的态度。宽容有利于唤醒学生心中的良知。
  儿童犯了错误,大都会产生内疚和恐慌,从而形成一种心理压力。此时若老师马上批评他,则这种压力就会很快得到缓解,因为他已经感觉受了惩罚,于是心里就平衡了许多。所以在受到老师批评前,犯错误的学生一般都很紧张,而受到老师批评后,他们得到了解脱,就比较轻松了,于是便不再反思自己,也就谈不上认真改正错误了。如果老师以宽容的态度代替批评,学生的心理压力便得不到释放,内疚感会越来越强烈,这就迫使他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努力改正错误,才会求得心理平衡。因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四、激励—点燃儿童心中的明灯
  
  喜欢听赞美的话,不愿听指责的话,这是人性的弱点,成人、儿童无不如此。班主任要善于利用人类的这一天性,多表扬,少批评,以此引导儿童朝着你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切能使儿童得到美感快乐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
  过去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话虽有道理,然而良药虽利于病,但因苦口令人难以下咽;忠言虽利于行,但因逆耳使人一时无法接受。如今,苦口良药已裹上甜蜜的糖衣,使病人愿意服用。那么,为提高教育效果,我们能不能设法让忠言也不再逆耳呢?魏书生老师从糖衣药片中得到启示,提出要用顺耳忠言去教育学生,其见解独到而深刻。老师的话只有让学生能够听得进,方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只有入耳,才能入心。否则即使是忠言,老师言之谆谆,而学生左耳进右耳出,只能是听之藐藐。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处理学生打人事件,堪称激励的典范。他在和打人的学生谈话时,没有一句批评的话语,自始至终都是表扬,并且接二连三掏出4块糖果,以示奖励。犯错误的学生虽未受到一点批评,但陶先生的表扬和奖励,使他深深自责而流下了真诚与悔恨的眼泪。陶先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从儿童的错误之中,看到他的长处;能通过表扬孩子的优点,引导他自觉地认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们说,每个儿童在他的心灵深处总有不少美好、善良的东西,班主任要想发掘这些宝藏,就必须从儿童的需要和感受出发,以赞美的语言唤醒他们的良知,因为赞美是人类所发出的所有声音中最动听的一种声音,它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语言。教育者不经意的一句赞美,往往会在受教育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终身难忘。用赞美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培养他们高尚的志趣,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励可以点燃儿童心中的明灯,从而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五、关怀—照耀儿童心灵的阳光
  
  作为班级的主任教师,班主任要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既要关心学生当前的发展,对他们的生活、学习、实践、思想、道德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给予全人生的指导,又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发展,使他们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能够持续不断地进步,实现其终生发展的目标;既要关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以发掘其智慧潜能,又要关心他们的情感陶冶和意志锻炼,以完善其人格;既要关心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的学生,又要关心表现一般甚至较差的学生;既要关心学生共性的培育,又要关心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总之,班主任既要关心学生的一切,又要关心一切学生,充分开发每个孩子心中的宝藏,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健康、合理的发展。
  班主任对学生的关心应该是全方位的,然而其中必然有一方面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这就是“精神关怀”。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关心他们的人格完善。班主任从对学生的知识关怀转向精神关怀,即从知识本位的教育转向人格本位的教育,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它准确地反映了班主任教育劳动的性质。班主任所从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劳动。班主任用充满关爱的深情,以精神关怀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
  班主任的精神关怀,是照耀儿童心灵的阳光,它唤醒儿童内心真、善、美的情感,使其心灵深处真诚的激流涌动出来,于是一个又一个聪慧、善良、美好的新人就这样诞生了。
  综上所述,学生的成长是其心灵中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生长、自主发展的过程,任何人也无法代替他们。班主任的使命就在于“唤醒”。唤醒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班主任要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要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要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他们懂得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联系地址: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