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数字化教育环境与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叶奕民




  教师专业发展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教育话题之一。教师专业发展一般是指教师知识的更新或教师要学习掌握新的技能与技术。在计算机与互联网络发展的带动下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文化,这种新的文化为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资源和传播方式,我们称之为数字化教育环境。本文探讨的是数字化教育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在数字化教育环境中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许多教师难以适应全新的知识传递者角色和任务的变化
  在传统的知识传递结构中教师处于核心地位,而计算机与互联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知识传递、知识表达的方式,从而也动摇了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在网络社会,知识传递是双向的、流动的,知识的表达、解读没有绝对权威可言,一切观点皆可讨论并将经讨论而形成。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的权威地位的动摇要求教师尽快转变角色,而许多教师对此没有做好准备,因而难以适应这种变化。
  正在萌芽阶段的在线式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变化更为显著。师生的交流甚至在时间序列上都是分散的(教师、学生不必同时在线)。即使在同一时刻,教师也无法像在传统教室中那样将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表述上。这绝对是对教师职业的最大挑战。
  数字化教育环境日新月异,走向却不甚明朗,以至于引起一些教师对职业发展前途的担心。这使得许多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发问:教师究竟要如何面对日益数字化的社会和教育环境?
  (二)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整合之困
  教育改革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数字化向教育环境的渗透要反映在各科的课堂教学上。在教师这方面,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所有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都压在了自己的肩上。一时间,教师忙于制作各式各样的课件,似乎做不了课件就不是好教师了。据我们的观察,在公开课上使用课件的机率是百分之百,而在常态课上使用课件的比率却要直线下降。为什么呢?教师们说得好:“制作一个好的课件费时费力,有时要调动整个教研室的力量才能够完成,如果节节课都制作课件根本不现实。”鼓励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应该的,但如果指望教师自己制作课件来促成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完满,这条路肯定走不通。
  那么,依赖市场上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否可行呢?当前,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几成大跃进之势,各类包装豪华的课件、各种学习性网站等纷纷出台。但是这些学习资源往往是教育外行所为,缺乏对课程本身及学生认知水平的正确认识,所以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实在令人怀疑和担忧。有些课件确实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增强了学习效果,但有相当一部分,纯粹是文字图片的堆积和知识技能的堆积,纯粹是书本搬家。重复建设现象也十分严重,导致资源浪费,许多课件成为“电子垃圾”。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困境的根源是课程教材的开发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而教师却成为代为受过、受累的对象。我们认为,在课程编制阶段,课程教材的编者就应该提供一整套的数字化配套资源以供教师选择。利用网络资源的共享特点,也许是解决教育资源匮乏、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经验的一个途径,这需要一批熟悉数字化环境的教师的共同参与,通过P2P(点到点)的方式来完成。
  (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数字鸿沟
  从来就没有玩过电脑游戏的教师是很难体会学生对游戏的痴迷程度和原因,如果只是通过网络来查查备课资料,也就无从了解学生们通过QQ或MSN联络带来的交流上的满足;如果教师不上BBS论坛,不熟悉一些常用的网络语言的话,学生之间的某些短语会让你听了一头雾水。这就是今日教师所面临的与学生之间的数字化鸿沟。面对这一数字化鸿沟,教师只有两个选择,跃过或者掉下去。记得在上个世纪的某个特殊年代里,曾有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口号,目的是要融入某个人群。这个口号在今天依旧是实用的,只不过要变通一下。学生为什么会偷偷跑到网吧里去玩游戏,那是因为学校和家里不让玩。如果教师对他们能够表示充分理解的话,或许学生也就更能接受教师善意的劝告。如果教师抱怨学生不跟自己说心里话,那么你可以试试学生们喜欢的聊天软件,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
  (四)知识更新与个性创造的矛盾
  数字化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方便,也有不方便。信息量大是好事,但太多了也会让人受不了。如果我们的时间都用在查询资料上,那么便没有时间思考。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无论如何也不能成为这种程序化的奴隶,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和没有独立思考时间的教师终将会被数字化社会无情地淘汰,因为数字化的机器不会尊重数字化了的“人”,唯有既能用在其中而又能置身其控制之外的教师,方能获得“数字化生存”。
  
  二、熟悉并掌握数字化环境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对策
  
  (一)掌握有效的知识管理技能
  在数字化的时代或者说数字化的环境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一份人性的自尊和教育工作者的自信心。计算机使人们更容易追寻自我的乐趣,并能协助人们将潜能发挥到极限。
  教师须正确认识数字化教育技术的本质,弱化其“物质化”因素,领会其“人性化”精髓。数字化的环境给教师提供了成为研究者的方便,但前提是教师要学习和掌握有效的数字化知识管理技能。同时,要加强正确判断与筛选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流传的信息量虽然不断地快速增长,却缺乏相对的品质控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教师准确、严格的信息判断与筛选能力,可以保证自己成为有品味的信息使用者。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收集来的资料当中,所能取用的大概只是信息量的 5% 。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有:信息数量太大,筛选取得信息困难、不记得或不知道信息储存在哪儿、不知道有哪些信息可用、不能及时找到信息,等等。这些困难都要通过学习知识的分类与检索的最新科技来解决,网络搜索引擎历经了yahoo到google的发展,目前最为先进的搜索引擎当属具备聚类分析能力的搜索技术,http://vivisimo.com就是其中之一,它能够对搜索到的海量信息进行自动的分类处理,省却查询者大量的时间。教师应该保持对类似的知识检索与分类方面最前沿科技的关注,以便掌握有效的知识管理技能。
  (二)强化自主思考
  熟悉互联网新走向的教师们可能已经注意到,最近Blog(Web Log的简称,国内又称网络日志、博客或网络文集)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媒体形式已经热透了互联网。Blog为什么走俏?网评见仁见智,但有几点共识:技术上它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它只是改变了表述的方式而已。为什么Blog和BBS同样能够表述与交流,而Blog却被抬到了里程碑的高度呢?原因是BBS论坛是以话题为中心的交流,交流的目的虽然能够达到,但总是感觉不够深入。而Blog却是以个性化思考为中心的网络载体,它具备交流的功能,但绝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它以作者独立思维、独立写作为核心,以作者心灵发展轨迹为线索,是一本数字化的日记。BBS上的内容很有可能会一听而过,而Blog的日积月累却是属于热爱思考的人们。教师不妨以Blog的形式来重新建构数字化环境中的独立思考模式。http://www.banzhuren.com/blog(班主任杂志)和http://www.blogchina.com(博客中国)都提供免费的Blog服务。
  (三)将信息技术真正为我所用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就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整合的工具,但往往是演示给别人看,尚不能说是物尽其用。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可以说是教师进行自我完善、促进专业发展的一项新的技术应用。应用信息技术,从案例分析进一步扩展到大型课堂教学录像数据库的研究与管理,是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发展的新方向。传统的手工方式的教学个案研究已远远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发课堂教学客观分析和测量的新方法,对于彻底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方法也能够真正把信息技术应用与日常的教育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
  “同学录”的交流形式在互联网上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一般都是学生自己发起的。而由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创建的班级主页还不多见。一则班主任们工作都很忙,二来教师也未必都能认识到,如果一个班级的网站能够连续10年或20年的坚持下去,它将带给教师与学生多么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将给教师在专业上的发展带来多么大的帮助。教师学习制作班级主页的核心不在于页面是否漂亮,核心应该是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的电子档案,并在此基础上充分积累资料,形成可供进一步研究的资料库,这些数据都将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美]Deborah L.LowtherMarshall G.Jones & Robert T.Plants, Preparing for Teachers to Be that can Use Internet for Education 翻译:丁兴富 《开放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2)张俐蓉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实践,《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7期
  (3)顾泠沅 基础教育的革新趋势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来自美国教育实地考察的报告 http://www.elab.org.cn
  (4)蒋鸣和 课堂教学研究的录像分析方法 http://www.elab.org.cn
  (联系地址: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7号1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