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平安校园建设

作者:刘春华 王玉锋




  “平安”——世间最美好的企盼。 “平安”一词,自从今年初温家宝总理提出建设“平安中国”的号召后,也越来越频繁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平安中国、平安省市、平安区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居、平安工厂、平安校园……一时间,一股盼平安、建平安、保平安的强劲春风在神州大地上吹遍。
  作为一名从事哲学教学多年的政治教师,我更关注校园平安建设。校园是社会的缩影,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但我认为,校园平安目标的实现绝非一日之功。我们试从哲学角度谈谈如何搞好校园平安建设。
  
  一、 搞好校园硬件建设,切实堵住隐患源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哲学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承认世界的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平安校园,也必须从校园实际出发,在堵隐患源头上下功夫。
  1.校舍建设必须高标准,坚决取缔“豆腐渣”工程。校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豆腐渣”工程损失的不仅是多少钱的问题,更关系到成百上千的孩子的生命。各级政府和组织应以对孩子高度负责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好校舍,绝不允许任何弄虚作假。然而,笔者不断耳闻某校楼板裂缝、某校楼梯坍塌这样一些令人揪心的坏消息,不能不让人们认真吸取教训。
  2.内部配套设施要严要求,“假冒伪劣”设施、设备莫进校门。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他们吃饭、住宿、学习、娱乐全在校园。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踏足的场所,每处的设施、设备都有可能带有不安全的隐患。这就要求学校事无巨细地把好设施质量观。饭菜是否熟透、是否新鲜,炊具是否卫生清洁;宿舍床铺是否牢固,是否完全消除了火灾隐患;桌椅是否需要更换,电器有没有漏电;娱乐设施安装是否合理,活动器具是否专人看管。对看似平常的小事,万不可抱侥幸心理,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3.规章制度要健全,无视“客观规律”的规则要更改。学校必须有严格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课堂学习不能没有课堂规则,夜间休息不能无作息制度,课间娱乐还需要校园规则。设想在没有规则的环境里,学生的安全谈何保障!但科学合理的规则必须反映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仅凭领导主观意志制定的规则,是难以让学生服从的。一味的高压政策,学生只能是唱反调,有时还会酿成大祸。
  
  二、 增强学生平安意识,自觉截断隐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大多数学校已经在抓硬件、除隐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客观条件是不断变化的,百密也有一疏。当某些隐患尚未清除时,就需要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远离它。树立正确的意识,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条件。
  1.要树立正确的遵纪守法意识。我国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国家的法律越来越完善。青少年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法规,自觉守法,学会依法办事。纪律是学习生活的重要行为准则,也要自觉遵守,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切不可意气用事。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的教训一定不要忘记。
  2.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文明意识。科学的道德观、高度的文明意识,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以守则和规范为生活指针,以社会公德为伦理准则,努力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让污言秽语没有市场,让打架斗殴永远离开;让文明之风常吹,让友谊之花常在。
  3.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危险地带莫踏入半步,是非之地快快走开。校园外的“三厅一台”、“地下网吧”、“哥们小团伙”等绝对不可沾染。校园内,热水池边不久待,电器插头别乱摸,狭窄走廊不拥挤,楼根墙下别久玩。多一份小心,少一份意外。
  国家的兴衰系于教育,校园的平安关系社会稳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俯下身子,真抓实干,切实创建平安的校园环境。广大学子也要树立正确的平安意识,确保自身安全。平安校园、平安中国,愿天下好人一生平安。
  (联系地址:广西蒙阴县常马中学 刘春华 蒙山中学 王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