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德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宋德惠




  21世纪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力培养新一代人的责任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生活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冲破了学校的“围墙”,在新的学习方式下,学校将不再是“枯燥的场所”,而是学生“舒展心灵、放飞希望的舞台”。根据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努力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家园。”我们确定了德育从中华美德教育起航的思路,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我校德育的切入口。
  坚持方法创新,积极探索传统美德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时值教育部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的综合实践课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它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如何实施新课程,让枯燥的德育“亮”起来呢?
  我们尝试着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礼”的教育时,首先让学生明白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然后根据一些学生礼仪观念淡薄,不会尊重他人,不讲礼貌,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不懂得孝敬长辈等现象,通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来达到“明礼于心,进而行礼于人”。
  在活动设计阶段,同学们集思广益,全员参与,共同讨论,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调查和数据统计,自己设计展板、宣传画。活动期间,同学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人人都愿与讲文明讲礼貌的人来往的心情,知道了只有先懂礼,才能知道讲“礼”。
  同学们明确了自己不仅应该从口头上讲文明、讲礼貌,而且应当落实到行动上。
  在综合实践课上,我们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增强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自己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活动使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1.学生收集关于中华传统礼仪发展方面的材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传统礼仪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并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礼仪的发展,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美德。
  2.学生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并比较中外礼仪。目的是通过比较东、西方礼仪文化之后让学生明白不能盲目地学习西方人的礼仪习惯,明白不同的礼仪依存于不同民族传统文化之上,让学生懂得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大意义。
  3.由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并分析现代中学生在个人礼仪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学生们对照问题检查自己,并加以解决。
  4.学生到网上、图书馆查找现代生活中的礼仪标准,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和掌握社会礼仪常识,明确作为“社会人”必须全面了解和具备良好的社会礼仪。
  5.学生在网上建立网页,针对中学生的礼仪问题进行网上大讨论。在网页上,学生还发动家长参与讨论,实现了社会、家庭、学校、学生多方的互动,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6.学生采访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实践来了解社会对中学生在礼仪方面的希望与要求,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深深地感悟到具备良好的礼仪风尚的重要性。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中华传统礼仪问题上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做到了明礼于心,行礼于人。学生在礼仪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会了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并继承中华传统礼仪,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落实了对中华传统礼仪的认同和弘扬。
  高二(5)班的学生在举行的“明礼于心,行礼于人—中华美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上,就所关心的一些礼仪现象和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例如,查找中华传统礼仪发展问题的小组的学生提出,“传统礼仪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已经被废弃,有一些还存在,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天我们再来继承和弘扬传统礼仪的过程中要大胆的、批判的继承,一切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要大胆地抛弃!”;查找对联中传统文化的那一组学生,在由关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到关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思考:“我们能不能用对联的形式来表达大家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礼仪呢?” 他们自己创作并书写出了对联:
  “回眸历史礼仪传承千年
  期盼未来美德流传万载”
  “冬实秋收夏种佳运庆千载京城春满大地
  西风东渐北舞巨龙迎百年世奥南来中华”。
  采访小组的学生谈到,在采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为了完成采访任务,他们不得不想办法逐一地去解决。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在礼仪方面有做得好的,也有做得不好的,这就要求自己去筛选和辨别。
  由于综合实践课属于学习领域而非学科领域,属于活动领域而非知识领域,所以,师生经过学习和尝试会有多方面的收益,现归纳为如下几点:
  1.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师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高一(6)班由52名学生组成,学生来自各个区县,所受的家庭教育不相同,个性比较强,有些学生自卑,有些学生自负,同学之间过去不够团结。通过本次学习,在老师的动员和鼓励下,同学们能够团结互助,集思广益,为本协作小组出谋划策、力争最好。
  2.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日趋融洽,创设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多数学生的父母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育,还有自己的事业,他们实在是既崇高又辛劳,学生们通过活动理解了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
  3.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综合实践课,学生们认识到沟通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遇事会为他人着想,学会了去分享劳动成果。另外,综合实践活动也提高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学校德育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不是静态的、孤立的一个个点,而是动态的一条轨迹,我们将继续开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课程,进一步关注学生文明素养水平的提高,不断丰富活动的形式和内涵,为推动学校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积极贡献。
  (联系地址:北京市第109中学 10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