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学校德育观的一个新视角:从学生的主体需要思考德育

作者:刘茂祥




  许多年来,我们总把学校德育看成是一种社会的“适应体”,往往社会出现怎样的形势,就会提出相应的德育要求。如,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时,要求学校德育关注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数字化环境初露端倪时,要求学校德育处理好学生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个人世界三者的关系;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时,要求学校德育认真面对精神追求的失落等。于是我们便经常看到或听到“知性德育”“网络道德”“生态德育”“文化道德”“重点中学德育”等德育呼唤。这样的学校德育就使人产生了一种困惑:时代变化是迅速的,学校德育似乎总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学校德育由此受到各方质疑。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在学校德育中的位置十分模糊,尽管也提及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由于学校德育更多地思考如何使学生适应外在需要,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内在道德要求,学校德育的主体性就不够明朗。
  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即从学生的主体需要来考虑学校德育的内容与方式,那么,德育至少具有三方面的价值。首先,使学生的学校德育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生活在环境中的个体,当其内在发展与外在环境不相适应时,就会激励自己去进行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认识,通过自己的内在与外显活动,发展道德认识、判断、情感方面的素养,提升道德水平。其次,使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充分显现。承认学生对自身的道德发展有一种内在的主体需要,学校德育的关注点会很自然地思考到学生在哪些方面的道德发展要求,如怎样获得家长的理解,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等。同时,不同学生因道德认知与道德能力、道德成长的环境不同,会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就让学校德育既关注学生道德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也关注学生道德发展中的个别性问题,使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增强。再次,使学校的德育特色充分发展。由于不同类型的学校德育对象是不一样的,学生的主体需要与道德要求就不可能一致,不同类型的学校就有可能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需求合理地调整教育资源,思考符合学生主体道德需要的内容、方法及途径,形成相应的德育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近几年开始注重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来思考德育的内容与方式。“CPS课程”与“双I课程”就是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设置的德育特色课程。CPS是创造(Creativity)、实践(Practice)、服务(Serve)三个单词中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的组合。CPS课程是让学生以“活动组织者”与“主动实践者”的角色参与到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中去。让学生组织一次有创意的活动,实践一次为他人或社会服务,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的内在道德要求外显出来。双I是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我认识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两个英文词组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的组合。双I课程是在倾听了学生这样的呼声的基础上而开设的:“学校和老师一般不将认识自我作为教授的范围,而我们的家长一般仅重视我们的学业、身体和外显性格等方面是否健全,而不注重我们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渐渐漠视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反思,分数成为我们最为关心的,但内心中又无法回答为什么自己不合群,没有同伴支持等……”关注学生的心声及道德需要,正在成为我们思考德育内容与方式的重点。
  最近,我校又提出了资优生德育的命题,从更高层面上来思考学生的主体德育需要与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形成促进资优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的德育体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校的学生属于资优生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特征与社会实践要求与一般的学生群体有很大差异。为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在学校德育的方式、内容、途径与策略上应有与一般学生德育不同的思考。如“弘扬民族精神”是国家对所有学生提出的期望,我们在思考资优生怎样弘扬民族精神时,就应该思考他们今后怎样在参与世界交流与竞争中弘扬民族精神。
  当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主体需要提出相应的德育思考,如针对成绩优异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绩优生德育思考;针对高职生的思想发展问题,提出高职生德育思考;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出特殊群体德育思考等。
  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思考学校德育,应认真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处理好学生主体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思考德育,并不否认社会需要对德育的要求,但这种需求不是以强制、灌输的方式体现,需要通过创设潜移默化的环境显现。让学生主动感受“润物细无声”的变化,产生内在的道德要求,并通过主体道德认知与外在的道德实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第二,正确处理学生主体需要与学校规范运作的关系。学生的主体需要既表现为个体的需要,也表现为群体的需要,两者都要尊重。但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有一定的运作规范,而运作规范往往是针对普遍层面上的主体需要而创设的,因而在学校德育规范运作时也要考虑学生个体的道德需要。要尊重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倾向与发展方式,多层面地开展道德教育,在运作规范中设计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与个别目标,从而使不同的主体需要得到相应的德育内容与方式的满足。第三,正确处理学生主体需要与教师合理引导的关系。因学生属于未成熟主体,他们的主体需要与道德要求有不成熟的一面,学校德育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合理引导作用,关注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主体道德需求,让学生的主体需要与道德要求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来思考德育,能为学校德育创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能进一步拓展主体德育的内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帮助学校德育走出困境。
  (联系地址:上海中学 上海市上中路400号20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