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3期

转化学困生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者:赵文兵 李英夫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实践表明,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往往不在于其智力因素,而在于其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以便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动机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动机推动下进行的,不同的动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按照期待——价值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弱与学生对自己可能取得成绩大小的估计,以及对学习结果价值的估计紧密联系,并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会取得好的成绩,并明白学习会促进自己的发展、有利于将来参与社会竞争时,他们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学困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往往会对自己学习的预期成绩做出过低的估计,有些学困生还对学习的价值不能正确认识。比如,认为学习是为别人学的,学不好同样能挣大钱,学习无用等。这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动机,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对待学困生,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消除不良动机。具体应从两个方面去做:
  1.从外部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创设各种外部条件,诸如获得奖赏、父母称赞、老师表扬等,让学生多体验成功。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良性学习动机。
  2.从内部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内部因素包括各种心理因素,诸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的正当需要,激发其求知欲,帮助他们在某些方面学有所长,使其重树自信和自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力量,是构成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便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深化自己的认识活动,从而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深刻。但由于诸多原因,学困生往往缺乏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这是造成他们成绩落后的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待学困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注重因材施教,课堂上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2.改变教学策略。单一、陈旧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应经常变换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可采用研究性学习、开放式学习、情景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教会学困生学习,向他们介绍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同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评价,能够自己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使自己的学习更加有效。
  3.激发兴趣点。同其他人一样,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并积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做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
  
  三、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
  
  情绪、情感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反之就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学生所学知识能满足他们的求知需要,是产生积极情感的重要因素。学困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很少体验成功,学习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容易产生多种不良的情绪或情感,比如:厌学、焦虑、恐惧、与师长对抗、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教师应如何培养学困生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呢?
  1.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不管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上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一旦进入教室,教师都应保持良好的情绪、饱满的热情,决不能把不良的情绪、情感带进教室。因为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有利于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既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又有利于学生良好情感的形成。
  2.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学生。教师对学困生决不能漠视,更不能歧视。教师要做的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爱,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去治愈他们心理上的创伤。请不要忘记,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也许就会令他们备感温暖和备受鼓舞。
  3.帮助学生排除不良的情绪或情感。首先家长和教师要尽量给他们减少压力,并帮助他们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从而减少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加成功的机会。其次要增强他们应付压力的能力,健全其人格。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第三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杜绝不良嗜好,这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是学生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心理因素。实践证明,即使天资稍差的学生,只要意志坚强,能够勤奋学习,不怕挫折,经过努力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成绩。而学困生一般都缺乏毅力,自控力较差,遇到困难往往不肯动脑,知难而退或依赖别人解决,致使自己的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培养学困生的意志品质可通过多种途径,其中,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因为,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有利于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如下内容: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定期进行阶段复习和总结,勤于动脑、动手、动口等等。事实上,学困生往往也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但难以做到持之以恒。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加强监督和帮助,一旦他们做到了(哪怕只是一点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要让他们知道坚持就是胜利。
  总之,学困生是学生群体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应当受到家长、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转化学困生工作应当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而学困生的转化,只有通过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品质水平,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联系地址:山东省沂水县实验中学 2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