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

作者:闻泉新




  近日拜读了《信任激励是德育的催化剂》一文(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班主任》2003年第1期),作者在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其实,这样的表述在各级各类刊物的文章中比比皆是,屡见不鲜。但对此提法,我认为有必要进行商榷,尤其是在新课程标准即将全面实施的时候。
  “塑造”一词的意思之一是“用石膏或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对“塑造”的意思也许大家都了解,作此解释也许是多余的。当然,我们也不会简单地把学生比作石膏或泥土,但是把“塑造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显然有悖于现代教育理念,因为从“塑造人”的思想出发,很容易让我们颠倒教育教学中主体与客体、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位,真正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培养、发展和发挥。而以“塑造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必然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也就动摇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塑造人”的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塑造人”思想的指导下,整个教育过程必将以教师的期望为目标而缺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将以灌输、“塑成”为主而缺少启发和引导,教育的手段也将从教师的需要出发而缺少对学生个性差异的考虑,甚至将学生嵌入同一模式,复制、克隆一个又一个的“应试产物”,那么,学生的学习还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可言吗?还有学习的自主性吗?
  在“塑造人”思想的指导下,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不民主。因为教师是塑造者,学生是被塑造者,学生也就被动地成了教师“塑造”的客体。于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能成为口号而挂在教师的嘴边,学生也就在教师的塑造中成为“西天取经的苦行僧”。
  笔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就是要全面而又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的身心在没有“固定模式”的宽松氛围、开放环境中,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发展人”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学生创造平等、民主的条件,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培养出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人,培养出全面小康社会需要的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蔡元培说,教育是成就人格的事业。从现代意义上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人更加和谐和持续地发展,从而更有价值地生活,促使社会更加和谐和持续地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完整的教育和和谐的教育,而不是残缺的教育。
  (联系地址:浙江省嘉兴市二环南路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