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期

逆水推舟

作者:李 刚




  “逆水推舟”是与“顺水推舟”相反的教育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教育目的而从相反方向对学生进行心理诱导的方法,即是以相反的建议来代替禁止或直接的要求,诱导学生自己说服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法,这一方法对高年级学生特别适用。
  例如,国外某电影院常有戴帽子的女观众,坐在其后者极为反感,请经理通告禁止。经理说:“禁止欠妥,只有提倡尚可。”大家很失望。这一天,在影片开映前,银幕上出现一则通告:本院为了照顾衰老高龄女性,允许她们照常戴帽,不必摘下。通告一出,所有女客的帽子全部摘下,无一存者(“英语周报”高一版英译汉)。这位经理明白,对于女性来讲爱美之心远胜于其他种种心理。女士戴帽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修饰自己,禁止戴帽不易见效,经理巧妙地利用女士爱美之心,进行反向心理诱导,收到了奇效,没有谁愿意享受这一特权了,女士们谁愿意自己老态龙钟呢?
  “逆水推舟”的反向心理诱导方法,不仅可以在禁止对方做某事
  
  或拒绝别人要求等场合使用,还可以在你想要求学生主动做某事时运用这种教育方法。
  有一个班级的黑板报,在学生会几次评比中落在后面,而班里有一个学生出黑板报的水平比较高,就是不肯干;原因是,他在干部选举中落选了,情绪不好。假如此时要求他干,他肯定找理由推托。于是班主任把这个学生找来,对他讲这几次学生会检查黑板报的结果,又让他推荐班里有美术特长的同学,他推荐了几位,班主任都不满意,说这几个同学也难做得好。从班主任的话里他明白了班主任信任谁。不出班主任所料,最后该同学主动提出他自己出这期黑板报。结果,获得一等奖。这是一则巧妙的逆水推舟说服术的案例,从反面诱导学生,班主任达到了目的。
  心理学家詹姆斯·鲁滨逊说过:“人都有逆反心理,如果对他的欲望禁止得越严厉,他实现其欲望的信念就越强。”逆反心理是学生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心理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发现,对某一事物你越想否认它,学生就越想了解它,并且给予肯定。反过来,对一些事物你越想赞美它,别人越是否认它,找出理由来加以挑剔。“逆水推舟”的教育方法就是巧妙地利用学生客观存在的逆反心理,进行反向的心理诱导,从相反的角度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一般情况下,要纠正学生因不满而产生的抵触情绪,必须采取间接教育方式,若直接施加压力,反而容易激起更强烈的反抗意识。老师对于心怀不满的同学,不应简单粗暴地批评、禁止、拒绝、命令,最好的办法是针对学生的不满来一个“逆水推舟”,反向心理诱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我接受教育。
  (联系地址:江苏徐州市第七中学 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