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将“熬粥”进行到底(小说)

作者:范 玮




  我给小雅打了无数个电话,一直没人接,只好呼她。一个小时后,她回了电话。听得出她气喘吁吁的。“小雅,你不好好上班,到哪儿疯去了?”“我去跑步了,今天我们学校教职工冬季长跑比赛,我刚刚跑完2000米。”“取上名次了吗?”“没有,不过无所谓,锻炼身体才是第一位的!对了,你们家要不要大米啊?”“大米,哪儿来的大米?”“今天跑步发的,只要参加长跑,就发一袋大米,50斤呢!我一个星期做不了三顿饭,这得吃到哪辈子啊?!干脆拉你们家得了!”“别!别!别!我们家不缺米,你还是自己留着慢慢吃吧!”
  小雅是我大学期间最好的朋友,她毕业后去了一所中学。此举曾令很多人迷惑,大家都不能理解她的选择。她为什么到中学去?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小雅这个人比较单纯幼稚,又有热情,适合当孩子王;也有的说现在中学教师的福利待遇蒸蒸日上,小雅是冲钱去的;还有的说小雅喜欢旅游,在学校工作,可以充分利用一年的两个假期……听到这些议论,小雅总是淡淡一笑,不做太多的解释或辩解。因为她的理由除了我恐怕没有人能相信。
  小雅有一个情结,一旦结上,就解不开了。说来好笑,上大学的时候,她偶然看到周国平那篇有名的散文《守望的角度》里面的一段话,小雅自己说,触及到她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那段话是这样写的:“今天的孩子何尝不是生活在悬崖边上,悬崖下是物欲和虚荣的深渊,愿我们的身边多几位志愿的守望者,用爱心和智慧守候我们的孩子,守候我们的未来。”从此,小雅所有笔记本和日记本的扉页上都抄着这段话。这就是小雅,一个冲动的理想主义者。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很多时候她的很多决定确实让人费解。
  很久没和小雅联系。冬至前,妈妈提醒我叫小雅来家吃饺子。于是我给她打了个电话。“后天冬至,我妈让你晚上到我们家吃饺子。”“太好了!对了,上回说给你们家的大米,不能给你们了?”“我也没说要啊!那你怎么吃了?” “晚上熬粥喝了。” “熬粥?你晚上睡觉前还喝粥啊?!马无夜草不肥,人没夜宵不胖,你怎么一点危机感都没有?”“哎呀,不是我喝,是给学生熬的!”
  我正在电脑前的转椅上拧来拧去,听到最后这句话,险些从椅子上滑下来。
  “你说什么?”“我们班有10来个住校生,下了晚自习又冷又饿,也没什么热乎吃的,我干脆就把跑步跑来的50斤大米给他们熬粥喝。反正放着也是放着,我也吃不动。”“你真够有毛病的,也不嫌麻烦!”“你别这么讲。还可以,不费事!把米和水倒进电饭锅里,就不用管了,他们下了晚自习自己来盛就行了。”
  小雅上高中的时候,最羡慕的不是成绩最优秀的男生,也不是容貌最娇好的女生,而是三班的任何一个同学。三班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因为那个家有一个好妈妈——就是他们的班主任。相比之下,小雅班的班主任和三班的班主任简直有天壤之别。她说有朝一日她做了老师,就要像三班班主任一样。
  我知道,小雅正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能够想象出,在那个简陋的厨房里,孩子们挤成一堆,端着自己的饭盆,嘻嘻哈哈地盛粥的情景。小雅站在一旁,笑容可掬地看着她的孩子们,并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理。就这样,小雅用她的智慧和爱心,守候着一锅粥以及前来喝粥的孩子们。
  我一回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妈。老妈是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师,在中学奋斗了一辈子,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和小雅颇有些“臭”味相投。我以为她听了会很开心。结果她先是没反应,等到冬至那天早晨,一起床就郑重其事地说:“今天我要给小雅上一课。”“什么内容?”“处世之道。”“别逗了!”“我是说真的。”她的样子还真不像在开玩笑。
  她在厨房里一边煎鸡蛋,一边唠叨:“我这两天一直在琢磨小雅熬粥这件事。说实在的,一个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的年轻教师,对学生这么上心,真是难得。我高兴是高兴,可我绝对不鼓励她这样做。她的心情我理解,我年轻的时候,也会这么做。但是现在就不会了,要不怎么说她年轻呢?”“您觉得小雅哪儿做的不合适?”“小雅在这件事上,情感大于理智,她没考虑到别人会怎么想。”“什么别人?”“学校里的同事啊,小雅现在是单身,一个人也没什么事,有工夫有条件给学生熬粥。本来是好心,可她这样做,别的老师会怎么看呢?哦!就她对学生好!别人都不如她。心眼小的人肯定会说三道四!我太清楚有些人会怎么想!我担心小雅听到风言风语时心里没准备。”我出门的时候,妈还说个不停。我止住她,“行了,一言以蔽之,江湖险恶,就得了!”
  冬至晚上,小雅来了。老妈苦口婆心地进行“社情”教育。小雅态度诚恳,边听边点头,让我想起她论文答辩那天的样子。然后她不急不慢地说:“阿姨,您说的其实我都想过,您放心吧,我既然这么做,就不在乎被人议论。我觉得,如果总是考虑别人会怎么想,那就什么都别做了!管他呢,谁爱说就说去呗!您是过来人,您当时恐怕也什么都不顾吧!”
  “那倒是!”
  老妈想了一会儿,仍不死心,接着拐弯抹角地说:“小雅,其实你这样做对学生也没什么好处。”“为什么呢?”小雅终于上了老妈的圈套。“你看,住校生不守着家,跟其他孩子比,本来是多了一些吃苦的机会,你这么一来,给剥夺了。再说,你们班的孩子们有粥喝,可别的班的孩子呢?这样他们容易产生优越感。你这样做其实是惯着孩子,对孩子不好!”小雅被老妈说傻了,老妈便一鼓作气地说下去:“还有啊,等这袋米吃完之后,你还熬不熬粥呢?”
  吃饭的时候,大家都不再提熬粥的事。等到小雅要走的时候,她站在门口,低着头怯怯地对老妈说:“阿姨,您今天的那些话对我帮助很大,可我现在也不好跟学生们说,你们以后别来了。既然已经开始了,就坚持到底吧!也没多长时间了,他们马上就期末考试,也就这10来天了!”
  小雅站在那儿,像是等领导批准一样等妈表态。
  也许老妈被小雅感动了,她拍拍小雅的肩:“去吧!孩子!不管怎样,将‘熬粥’进行到底!”
  (联系地址:北京101中学 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