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少年学生责任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

作者:臧剑斌




  现象一:
  
  早读课,教室门口散落了一堆垃圾。第一个学生进门时愣了一下,随即跨了过去。第二个学生看了一眼,说:“谁那么缺德。”学生陆续走进教室,有些男生大大咧咧地踩着垃圾进门,有些女生则绕道走后门,有些人干脆装作没看见。查卫生的来了,立即扣分并要求打扫。一位班干部站起来:“这是谁干的,害得我们班扣分。”“一定是值日生偷懒。”“好像是某某,他昨天最后一个走的。”“谁干的谁扫。”七嘴八舌就是没人动手,班主任走进教室问:“到底是谁干的?请来扫干净。”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无奈之下,班主任亲自拿起了扫帚。
  
  现象二:
  
  甲学生向乙学生借10元钱,并答应下星期一归还。到了下周三,甲绝口不提还钱的事,乙开口索要。甲回答:“我没钱。”乙说:“你怎样这样不讲信用。”“不是我不还,有本事去向丙要,他还欠我钱没还呢!”甲满口道理。
  
  现象三:
  
  老师:“甲同学,你去领一下我们班的牛奶吧!”甲:“为什么要我去?全班这么多人呢?乙比我有力气,丙是生活委员……”
  看到这类现象,我总在想:这难道就是我们多年来德育换来的成果吗?这样的学生就是所谓的张扬个性吗?难怪众多有识之士为我们下一代担心,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已经成为世人面对的一大挑战。试想一下,道德情感贫乏、缺少责任感的人怎么会去真正关心他人,怎么会真诚地与他人合作。现在有些青少年学生丧失了对社会、对集体、对家庭甚至对自己的责任感。这样的人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让学生“学会负责”,加强他们的责任感教育刻不容缓。
  
  一、责任感的内涵外延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承担的义务采取自觉的负责态度,是以个人的精神需求和人生价值的体现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和内心体验。一个富有责任感的人在履行责任的时候,会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没有履行责任时,会感到羞愧、内疚和自责,从而促使个体采取补救措施,以弥补由于自己的过失而造成的结果。
  责任感以是非认知为前提。没有是非标准,责任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育者必须给学生以明确的是非导向。同时责任感有很强的价值取向。如果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是以奉献为乐,那么他对人、对事会有强烈的责任心;相反,只顾自身利益、只求索取的人对身外之事总会默然置之。
  责任感以情感为基础。一个从小孝顺长辈的人,对家庭就会有强烈的责任心;一个对祖国、对家乡怀有深厚情感的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责任感靠意志维系。很多时候,一个人要做到尽心尽责,必须经历一个艰苦的思想斗争过程。只有意志坚强,才能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恪守职责。
  责任感还必须通过行为来反映并加强。在履行某一责任时难免会影响甚至牺牲个人的利益,那么只凭嘴上喊口号是没用的,只有切实地把自己的责任心化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才是我们最终要追求的。
  时常听到教育同行们感叹:“现在的学生没有一点责任心,实在是一代不如一代!”其实,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当代青少年学生责任感形成的主客观因素。青少年的责任感不是靠单一的说教所能形成的,而是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及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家庭、学校、班级,父母、师长、同学的言传身教及大众媒体的影响,是孩子责任感形成的客观因素。而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则是主观因素。因此,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必须从认知、情感、行为上多管齐下。
  
  二、责任感培养的探索
  
  1.晓之以理,创设情境体验,以榜样促成学生责任认知。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认为父母、师长对自己的关爱是义务,理所当然,而自己对待他们的态度全凭个人喜好与心情。这一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导致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缺乏责任心。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以榜样教育促其转变观念,让他们学有目标,赶有榜样。
  引导学生读好书。文学作品中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具有较强的思想教育作用与审美熏陶作用,好的作品大多能鞭挞邪恶、弘扬正气。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优秀的作品来拨动他们的心灵向美向善之弦。我们不妨推荐诸如孟郊的《游子吟》,朱自清的《背影》、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魏巍的《我的老师》等脍炙人口的佳作,让学生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意识。
  组织学生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发动学生寻找身边体现责任感的好人好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编成小报张贴于班级或学校的公告栏。每两周召开一次班会,评选班级之星,并以此为契机让每位学生审视自己的思想行为。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只有当学生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才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尊自律。榜样不仅起到示范作用,全班整体思想道德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营造良好的舆论。要抵制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消极影响,坚定学生正确的信念,就必须形成一股强有力的舆论导向。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用自己的形象感染学生,形成“对人真诚、对事负责、对己自省,对集体奉献”的班风。其次,通过各种形式的表彰来强化学生采取正确行为后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自觉地树立对自己、对集体、对社会的负责意识。
  2.动之以情,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受产生责任感。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自我感受是形成情感的主渠道。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咛或是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责任感的。所以,让学生学会负责,首先要利用各种机会去丰富学生的自我感受。例如:引导学生假日里自己当一回家,让他们在一天的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劳;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给低年级小朋友上一堂课。有一位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一节课,我使尽了浑身解数,可我的‘学生们’好不到三分钟又开始自行其事,我这才明白,当个老师难!以往我是多么对不住老师。”一次小小的实践,胜过教师的千言万语。针对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差的问题,笔者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沿着镇上一条垃圾河走了足足半小时,学生们不时地捂着鼻子嘟囔着:“臭死了,真脏!”回到校园,我又带他们在小桥流水、假山花园之间闲坐了片刻。这时学生谈起了环保,大伙一致认为:破坏环境等于自杀,环境保护应该由我做起。这说明只有当学生有了真正的自我感受时,才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
  3.导之以行,要求学生把道德认知付诸实践,形成责任行为。
  责任感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责任行为。我校是九年一贯制的寄宿学校,集体生活这一特点正好弥补了当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无须承担生活责任的缺陷。笔者要求学生克服依赖思想,自尊、自立、自理,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换洗衣物。许多学生由原来家长的小心肝、小娇气变成了打理生活的小能手。班级卫生值日,我采用个人包干区的办法。包干制取代了以往的轮流值日,另外特意留出一块公共区域,声明这将作为班级的门面。结果,学生不仅每日尽心尽力地保洁自己的“自留地”,而且争着打扫公共区。问及原因,一位平日里常偷懒的学生回答:“我一方面怕别人取笑我,说我没有责任心;另一方面不想让自己的辛苦白费,给班级丢脸。”
  新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与健全完美的人格,对于每个教育者来说,任重道远,让我们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做起吧!
  (联系地址:江苏省武进市星辰实验学校 21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