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7期

从“个别教育计划”看教师的教育教学

作者:刘全礼




  一、“个别教育计划”的含义
  
  “个别教育计划”这个概念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和外国的交流,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的特殊教育界首先出现的。“个别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又被称为“个别化教育方案”。原始意义上的个别教育计划是美国1975年颁布的《全体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中的一项内容,是指由地方教育部门的代表、学校教师、心理学工作者、医生、社会工作者以及家长或监护人组成的小组为残疾障碍儿童制定的一份书面教育计划,这个计划既是儿童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的总体构想,又是对儿童实施教育的具体方案。
  经过10多年的研究、实践,今天我们所称的“个别教育计划”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个别教育计划了。从特殊教育的角度讲,它是指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的、以满足学生课内课外的特殊教育需要为特征的、同时以国家规定的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育等内容)为主线的、单一或综合内容的教育教学计划或措施。从普通教育的角度讲,它是指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的以满足学生的某些特殊教育需要为特征的一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或)措施。
  按照内容的多少,“个别教育计划”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一内容的个别教育计划和综合内容的个别教育计划。
  单一内容的个别教育计划或是只处理某一问题,或者计划的内容是单一的。这种计划的教学内容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如几年;也可以是较短时间,如几个月。计划的目标达到了,计划就完成了。
  综合内容的个别教育计划是为某一学生同时制定两个教育内容以上的个别教育计划,包括为某一学生制定所有教育内容的教育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阶段性的,也可以是整个教育过程的。
  
  二、个别教育计划与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需要相应的“物质”——系统方法或措施的支撑
  我国是教育大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教育成果。2000多年前,孔子就已经用谈话、观察等方法对弟子因材施教了(当然,孔子进行的教育,相当于今天的研究生教育,和今天的普通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区别)。到了宋朝,朱熹明确给出了“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样一个论断。今天我们翻开几乎所有的教育学教科书,都把因材施教当作重要的教育教学原则来论述,都把因材施教当作重要的教育财富来继承。
  但是,在操作层面上,因材施教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是什么、教师如何操作或者教师如何因材施教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或者说,尽管人们把因材施教作为一条教学原则来遵循,并孜孜以求地追寻因材施教的理想,但千百年来,因材施教的实践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在方法上也没有形成一套完备、可行的系统。
  
  (二)个别教育计划的理论基础正是因材施教所需要的
  广义的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经费的投入等;但是,如果从理论与实践角度考虑,个别教育计划重点要考虑两个制约因素:一是学生自身的特点,二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教育起点。
  1.学生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差异上。
  我们知道,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差异不仅明显地存在于物种和物种之间,如一种物种和另一种物种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个别差异的结果;差异也普遍地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物种内部,例如人类内部,人的丑、俊、高、矮、胖、瘦就是个别差异的具体表现。这些差异,就其表现来看,可以分为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个体间差异描述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不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如视力、听力上的差异,智力、行为上的差异等。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个别教育计划制定的生物学基础。
  在个体间差异中,某些生理、心理上具有相对稳定的相似性的个体,如智力优良(智力超常)、视力较差或行为有问题等,也可以构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和另外的群体之间也具有明显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我们把这种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相对稳定的不相似性叫做群体差异,它也是个体间差异的一种表现形式。正是由于群体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教育方法可以针对某一个群体进行。
  个体内差异描述的是个体内部生理和心理诸要素之间、主要是发展的诸要素之间发展的不协调性或不平衡性,如某个个体自身生理的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心理的发展水平,音乐能力的发展大大好于数学能力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年龄不相符等等,都是个体内差异的具体表现。个体内差异的存在是任何一个学生(包括“正常学生”)需要特别帮助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基础。
  个别教育计划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些个别差异。显然,这也是因材施教所必须首先考虑的。
  2.教育起点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从本质的意义上说,教育起点的确定制约于学生自身的特点。但是,从操作的角度来看,教育起点的确定制约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用维果茨基的话说,就是教育起点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走在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个别教育计划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探讨、确定这个最近发展区,从而确定教育起点。
  显然,这个最近发展区可以理解为因材施教中学生现有的“材”(当然,这并不能表明学生潜在的能力),或者说,要因材施教首先就要探讨“材”是什么、怎样确定这个“材”,从而确定教育从哪里开始。这正是个别教育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教育实践向教师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要求
  上文已经谈及个别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差异在差异较大的班级中尤为明显,如一个班级中既可能有智力差异很大的同学(有的学生智力非常优秀,而另外的学生智力则可能很差),也可能有视力、听力差异很大的学生(有的学生因为听力原因没有掌握母语,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因为视力的原因生活自理都困难),还可能有个性、行为差异很大的学生(有的学生“不听话”,有的学生“调皮”)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
  同时,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也向教师们提出了实践要求。毫无疑问,我国的义务教育已走到了一个关键阶段,面临着在普及之后如何实实在在地、真正地提高教育质量的问题。或者说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红红火火,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在班级教学中如何确定、鉴别、把握学生的素质,或鉴别学生的“材”,并按照学生的素质进行教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实现因材施教的理想,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或者说,只要是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因材施教。(未完待续)
  (联系地址: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10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