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同人刊物《探求者》沉浮记

作者:于继增




   《探求者》是1957年酝酿于江苏省的一个同人刊物,它刚具雏形个把月便在“反右”风暴中遭到批判。其发起人陆文夫、高晓声等作家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那么,当初这样一个短命的刊物是如何发起的呢?
  
  周扬表态“同人刊物也可以办”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文人学者进行“鸣放”。11月,中宣部召开第一届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如何贯彻“双百”方针问题。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等积极主张文学期刊应当“多样化”,不赞成全都是清一色“机关刊物”的倾向。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得很热烈。中宣部副部长周扬在作会议总结报告时明确提出“同人刊物也可以办”,这是“为了有利于提倡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自由竞争”。
  所谓“同人刊物”,就是一批因信仰、志趣、文艺观相近的文人自愿结合办起来的非官方出版物,这种刊物容易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在早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类刊物很多,如郭沫若的《创造月刊》、林语堂的《论语》、叶圣陶的《开明少年》、黎烈文的《中流》等等。另外,同人刊物不需要“编制”,不需要政府拨款,办刊经费完全自筹,编辑和作者大都是尽义务。茅盾在1937年8月创刊的同人刊物《呐喊》(后易名《烽火》)启事中声明:“本刊排印纸张等经费皆同人自筹,编辑写稿,咸尽义务。对于外来投稿,除赠本刊外,概不致酬,尚祈谅鉴。”同人刊物成为那时编创人员自主交流、自由创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但此类刊物在建国后几乎绝迹了。周扬这次在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上的这个讲话,重新燃起一些作家、编辑尝试办同人刊物的欲望。
  这次会议期间,江苏人民出版社编辑组组长陈椿年正在北京参加中国作协第4期文学讲习班,他和全体学员也列席旁听了中宣部的这次会议。他后来回忆说:“周扬的总结报告肯定将作为文件传达下去,但我却按捺不住喜悦之情,立即写信把这一喜讯告诉了在南京的朋友高晓声和叶至诚。当时并没有想到,更没有提出‘咱们也来办它一个’,我只是以为今后的创作环境必将更加宽松自由了,为此感到由衷的兴奋,忍不住想和朋友们分享而已……”据也是参加中宣部这次会议的《江苏文艺》主编、江苏省文联副秘书长章品镇证实:“在周扬的报告里听到中宣部已委托巴金、靳以创办一个《文学季刊》型的大型同人刊物。这个内容不待我的传达,已在江苏许多有志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中盛传……”总之,高晓声、叶至诚等得知允许办同人刊物的消息后深受鼓舞。
  据已故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时任江苏省文联《雨花》杂志小说组专业作家的陆文夫回忆:
  
  
  我和方之、叶至诚、高晓声聚到了一起,四个人一见如故,坐下来便纵论文艺界的天下大事,觉得当时的文艺刊物都是千人一面,发表的作品也都是大同小异,要改变此种状况,吾等义不容辞,决定创办同人刊物《探求者》,要在中国文坛上创造一个流派。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便由高晓声起草了一个“启事”,阐明《探求者》的政治见解和艺术主张;由我起草了组织“章程”,并四处发展同人,拖人落水。我见到高晓声的那一天就是发起《探求者》的那一天,那是1957年6月6日……(陆文夫:《又送高晓声》,载《收获》1999年第5期)
  
  一个尝试办同人刊物、然而却为他们日后厄运埋下伏笔的计划就这样形成了。
  
  巴金劝阻“不要办同人杂志”
  
  为了实现办《探求者》的愿望,陆文夫等人按照组织程序,首先请示了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艾煊表示支持,说这些青年挺有积极性的嘛!他们又找省文联党组书记、文化局副局长钱静人,钱的意见是不要搞正儿八经的文学杂志,提议在《江苏文化报》上辟出整版篇幅,一周一期地发表同人作品。省文联专业作家高晓声认为这个主张不符合他们想办独立刊物的初衷。南京市作家方之说,要解决问题,只有找省委。于是他们找到省委分管文教的书记处书记谈,这位书记答复:“同人刊物是可以搞的,但怎么搞还要再商量。”
  不久,周扬的那个讲话作为文件下发,影响很大,四川、北京等地也出现了办同人刊物的势头。于是陆文夫他们便联名在七月号的《雨花》杂志上写了一篇《意见与希望》,反映他们想办同人刊物的愿望;还公推陆文夫、高晓声分别起草了《探求者文学月刊社章程》和《探求者文学月刊社启事》(这两份文件在筹备过程中没有来得及正式发表,后来是被《雨花》作为批判材料拿出来公布的)。
  由陆文夫起草的《章程》明确提出:“本月刊系同人合办之刊物,用以宣扬我们的政治见解与艺术主张。”“刊物不发表空洞的理论文章,不发表粉饰现实的作品。大胆干预生活,对当前的文艺现状发表自己的见解,创作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不崇拜权威,也不故意反对权威,不赶浪头,不作谩骂式批评,从封面到编排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本刊系一花独放、一家独鸣之刊物,不合本刊宗旨之作品概不发表。”“同人必须参加刊物的编辑、发行、联络友人、向刊物推荐稿件等工作,并不取任何报酬。”
  高晓声起草的《启事》说:“我们是一群年轻的文艺工作者。我们的政治、艺术观点都是一致的。现在,我们结集起来,企求在统一的目标下,在文学战线发挥更大的力量。”“对于目前有一些文艺杂志的办法,我们很不满意,编辑部缺乏独立见解,显示不出探讨人生的精神,特别在艺术问题上,没有明确的目标,看不出他们的艺术倾向。这是用行政方式办杂志的必然结果。文学不应该只唱赞歌,要写人;不应当写政策、写运动。”“我们是同人刊物,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艺术倾向;我们把编辑和作者混同一起,稿件的来源就靠同人,我们将在杂志上鲜明地表现出我们的艺术风貌……就像打仗可以用各样的兵器一样,只要对社会主义有利,各种创作方法都可以运用。我们不承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最好的创作方法,更不承认这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将勉力运用文学这一战斗武器,打破教条束缚,大胆干预生活,严肃探讨人生,促进社会主义。”
  他们将这个章程的打印稿立即直呈北京,不久就到了康生的手里,康生看后对身边工作人员阴阳怪气地说:“听说这叶至诚是叶圣陶的儿子,嗯,嗯,嗯……”
  陆文夫他们当然不知道康生到底想些什么。他们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筹措经费和发展同人。由于陆文夫和方之是华东作家协会的会员,他们就带着一批印好的《章程》和《启事》跑到上海华东作家协会,先后拜访了巴金、叶以群、唐克新、姚文元等,希望他们能够作为同人参加。华东作协大多数人听了都表示赞同,尤其是《萌芽》杂志的编辑姚文元态度更加积极,不仅乐意“帮忙”,还留下了他们带去的材料,说“好好研究”。出乎意料的是,当他们和巴金交谈的时候却遇到了阻力。巴金毕竟是“过来人”,他此时已预感到政治气候在发生变化,于是明确表态自己不参加,并劝他们也不要搞了。巴金后来在《悼方之同志》一文中回忆说:
  
  我只记得他(方之)和陆文夫同志一起来找我,谈他们组织“探求者”的打算……他们想在创作上多下功夫,约几个志同道合的业余作者“探求”。他们说已找某某人谈过,得到那位同志的鼓励。我了解他们的心情,三十年代我们也曾这样想过,这样做过。这两位年轻人在创作上似乎有所追求,有理想,也有抱负。我同情他们,但是我替他们担心,我觉得他们太单纯,因为我已感觉到气候在变化,我劝他们不要搞“探求者”,不要办“同人杂志”,放弃他们“探求”的打算。……他们没有听懂我的话,我也说不清我的意思,他们当然不会照我的意思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