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仇士华:断代“武王伐纣”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仇士华,1932年出生于江苏如皋县,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后来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59年调到考古研究所,负责建立碳十四断代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专家组副组长。主要从事碳十四测年和科技考古方面的研究工作。
  
  研究中国历史,年代是最重要的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文献中清楚地记录了夏、商、周三个最早的朝代。但有案可稽的最早年代,司马迁的《史记》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西周早、中期和夏、商两代,只有帝王的世系而无年代。这种状况被称为“有世无年”。五千年文明史中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憾。
  1996年,我国启动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大型文化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夏、商、周三代的年代问题。这是一项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共分九个课题,四十四个专题。碳十四测年专家仇士华便是该工程的四位“首席科学家”之一。
  在有待破解的众多谜团中,发生在商、周之交的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也称武王克商。
  
  仇士华:武王克商的年代在历史上是一个很不确定的问题。因为司马迁作《史记》的时候,这个年代就已经说不清楚了。
  记者:大家为什么都对这个年代感兴趣呢?
  仇士华:研究中国历史,年代是最重要的,没有年代其他都不好说。
  记者:“武王克商”尤其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因为它是周作为一个正式朝代的开始。
  仇士华:对。另外这个年代不定,商的年代也不好定,它是浮动的。
  记者:您加入“夏商周断代工程”后,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用碳十四准确地确定一些年数。
  仇士华:对。
  
  记者:对考古学来说,这种方式的最大价值在什么地方?
  仇士华:其实它不仅是在考古上有用。比如说几千年前、几万年前的事情,这个年代怎么来定,考古学家是没有办法的。
  记者:我们今天看历史书里提到的,比如四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事情,只要提到准确的年数,比如说距今七千年或九千年,它是不是就是碳十四测出来的?
  仇士华:是的,都是碳十四测出来的。因为当时没有历史记载。
  
  “碳十四测年”是放射性碳素断代技术的简称,通过测定生物体内残存的碳十四的含量来推定它的死亡年代。这项技术是由美国科学家利比教授在1949年发明的。
  碳十四是碳的一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它的半衰期为5730年。也就是说,一定量的碳十四,经过5730年后,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再过5730年,就会再减少到原来一半的一半,依此类推。
  碳十四不是地球上原有的物质,它是宇宙射线在进入大气层的时候,与大气中的氮发生反应的产物。碳十四产生出来以后与氧结合形成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体内就会包含一定比例的碳十四;动物吃植物,碳十四又会被纳入动物的体内。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它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十四,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就会停止摄入碳十四,其组织内的碳十四得不到新的补充,便会因衰变而逐渐减少。因此,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下的放射性碳十四的含量,就可推断其年代。
   在中国,碳十四测年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55年,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最早向国内介绍了碳十四测年技术,并考虑在中国建立一所碳十四实验室,但苦于没有条件,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当时的仇士华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核物理学家钱三强挑选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刚巧,近代物理所杨承宗先生与夏鼐是邻居,两人交往密切,就向他推荐了仇士华夫妇。于是,夏先生找到钱三强所长点名要人,仇士华和夫人蔡莲珍便被调到了考古所。
  1965年,碳十四实验室终于建成,而此时仇士华却面临着一个难题:碳十四测出的数据如何得到检验,自己辛苦研究的成果又如何能使考古学家信服?
  
  仇士华:我自己做出来的结果,我认为可以,但怎么让考古人认可这个事情呢?那时候不像现在,当时的难点在于由谁来做这个鉴定。后来我们想出一个办法,就是请考古学家把已知年代的样品拿出来做检验,做出来结果准确的话就算通过了。
  记者:样品的年代您是不知道的吧?
  仇士华:那是肯定的,由他们来提供样品,我们是不知道年代的,而且那时候我们对考古也一窍不通。当时选了三个样品,我们就仔细地测,结果给他们三个年代数据,大体上说来全部在他们估计的范围。
  记者:他们估计的范围?
  仇士华:对,他们说这个是汉代的,或者是战国的,这个就没有问题,他们也估计不到再准确了。这个时候就算通过了。
  记者:就是说确定不了准确的年数?
  仇士华:对。
  
  最初不敢确定,但测出来以后就确认了,取名叫裴李岗文化
  
  第一次盲测成功使考古学家了解和相信碳十四测年技术可以作为考古断代的依据。1972年,河南的考古人员把五十年代出土的磨盘和木棒拿到北京,由于不知道这两件样品是什么年代的,当时考古所所长夏鼐希望通过碳十四测年找到样品年代。仇士华对样品测年后发现它们的年代竟然在七八千年前,由于当时中国最早的文化类型是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这便意味着在仰韶文化以前中华民族还有更早的文化起源。
  
  记者:当时给您的样品是什么呢?
  仇士华:炭的屑。
  记者:应该是和那个磨盘同时发现的吧?
  仇士华:是同一个地层。测出来的结果是八千年,当时测的误差比较大,正负五百年吧。
  
  为了确定这个数据,夏鼐让考古人员去发掘更多的样品,结果仇士华又陆续拿到了出土的骨笛、石镰等很多类似的样品。经过对这些样品测年发现,它们的年代都已超过了七千年。也就是说,通过碳十四测年发现了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的文化类型。
  
  记者:最终的结果都是差不多的?
  仇士华:都是七八千年前。
  记者:那是否意味着发现了一个早于过去5000—7000年的一个新石器时代。
  仇士华:是,早于仰韶文化的一个新石器时代。
  记者:这个时期在考古学上是否把它认定为我们的新石器时代呢?
  仇士华:最初不敢确定,但测出来以后就确认了,取名叫裴李岗文化。
  
  这个问题是靠树轮来解决的
  
  通过碳十四测年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成为当时早于仰韶文化的最早的文化类型,是新石器早期最先进的文化。它由于最先出土的地点在河南新郑市裴李岗村而得名。当时,碳十四测年技术在国际上已被普遍应用于考古领域。其间,最轰动的莫过于20世纪80年代末用碳十四测年技术破解了千年悬案——“耶稣裹尸布”。
  同样是千年悬案,但在中国很多人并不认为碳十四可以破解“武王伐纣”的年代之谜,因为历史上还没有人用碳十四测年技术来寻找 “武王伐纣”的年代。仇士华也清楚地知道,想要用碳十四来找到“武王伐纣”的年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仇士华:我在考古所待了这么多年,一直研究年代问题,也知道武王克商的历史问题。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