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口号的由来

作者:唐正芒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是20世纪70年代曾经传遍中华大地的口号。它虽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口号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它对促进领导机关作风转变、改变落后面貌、推动农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即使在今天,它对党中央号召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仍不失其借鉴作用。考察这句口号的由来及其历史作用,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1973年5月1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新华社记者侯志义(当时未署名)采写的题为《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重要通讯。通讯介绍说:
  
  在1973年夏初河北农村的播种和迎接夏收的大忙季节里,临西广阔的田野里,到处是劳动的人群。可是,走进县委和县革委的大院,却显得冷冷清清。办公室里,很少听到打电话的呼喊声,也很少看到进出办事的人。有的办公室竟空无一人,只有 “铁将军”在把门。
  干部都到哪儿去了?一了解才知道他们都下到农业第一线去啦!原来是不久前,中共河北临西县委第一书记吕玉兰提出了“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鼓舞和鞭策下,县委常委们带领县直机关的大部分干部,深入到170多个生产大队,一边参加集体劳动,一边蹲点调查研究。
  
  吕玉兰,全国著名的女农业劳动模范,1940年出生于河北省临西县东留善固村一个农民家庭。1955年高小毕业回乡务农,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农业合作社社长。1960年担任东留善固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努力苦干,把一个穷沙窝变成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1969年吕玉兰参加了党的九大,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70年任中共临西县委第一书记。
  吕玉兰任临西县委第一书记后,面对临西县的粮棉产量与先进县差距还很大的现状,苦苦思索,找原因,想办法。上任后的第二年春天,她同全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王国藩、耿长锁等一起,再次到当时学大寨的先进典型县昔阳县参观访问。她发现在昔阳县城的机关里,很少看到来往办公的干部,可是一走到田间和水利工地,却看到社员打扮的干部们,同群众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县里规定,不参加集体劳动的人不能当干部,劳动不好的不算是好干部。这些给吕玉兰以很深的印象。
  在参观昔阳回临西途中,路过隆尧县,吕玉兰又向临西县前任县委书记、时任隆尧县委书记的安经章请教怎样尽快把农业搞上去的问题。安经章领吕玉兰下农田、转村子,边走边谈。安经章说:“农业要上去,关键在领导。领导的关键又在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一定要多下去。”吕玉兰反复琢磨安经章的话,越思考越觉得有了门道。
  回到临西县,吕玉兰把在昔阳和隆尧的所见所闻带到县委常委会上,并尖锐地问道:“过去临西县农业生产发展慢,同干部的思想作风有什么关系?现在要大办农业,党的干部要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情况的介绍和问题的提出,对县委成员震动很大。大家进而联系县领导曾在该县的隋五里大队和仓上大队蹲点,使这两个大队发生了变化的实际,共同总结经验教训。
  位于卫运河西岸的隋五里大队,过去因河水泛滥,土地被冲成大沙滩。粮食产量一直很低。后来干群艰苦奋斗,把沙滩改造成了粮田,1965年亩产跨过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的目标。但这时大队干部也骄傲自满起来,不想继续努力学先进,结果粮食产量几起几落,一直在“黄河”岸边徘徊。对于这个大队掉队的原因,起初县委不调查研究,只在会上点名督促,因而收效仍微。1971年县委领导成员下到该队蹲点。做过细的调查研究和思想工作,使大队干部们振奋精神,带领群众继续奋斗。该大队当年亩产便跃过800斤,成为全县第一个粮食产量过“长江”的大队。仓上大队也有类似情况。
  联系这两个大队变化的实际,大家进一步谈到干部作风问题,有的说:“这两个大队发生的变化,关键在于县委政治思想对头,领导改变了作风,深入下去,调查研究,做到了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才会有这两个大队的干部带领群众大干的喜人变化。”到这时,外出参观耳闻目睹而逐步形成的思想和印象、大家热烈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意见,使吕玉兰的高度概括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于是她脱口而出说“对,农业要上去,干部就得下去”。从此,这句口号在临西迅速传开,成为全县人民谈论的话题和干部们的自觉行动。吕玉兰自己则深入到该县摇鞍镇公社情况复杂、生产条件差、工作最难开展的东贺大队,做干群思想工作,带领大家苦干,打井、挖渠、引水,将旱地变成水浇地。蹲点一年,就“办到了俺们过去多年想办而没有办到的事情”。
  吕玉兰提出的这一口号,后来经过许多新闻媒体的传播,传遍了全国,在各级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成为当时许多干部改进领导作风、深入农业第一线的行动口号,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干部队伍的面貌。当时有的下乡干部还形象地说:“过去是‘三水’,是坐在机关里喝茶水、糖水和药水,越喝志气越短、身体越软。现在也是‘三水’,就是经常同群众在一起,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冲掉了官气,增添了朝气。”后来这句口号又影响到其他行业,在它的启示下,“工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文艺要上去,作家要下去”等口号,也不断见之于报端和各种工作总结中。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这句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在当时也难免在某方面带有“左”的因素,或难免出现有的干部下到落后队而抓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开路”的“左”的行为。但这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指导思想的问题,不是这句口号本身的过错。对当年干部“下去”的主流是应当肯定的。他们下去主要是同群众一起劳动、调查研究,做政治思想工作,搞好领导班子的团结;给干部群众鼓劲,特别是帮助他们制定生产发展规划、落实增产措施、推广先进技术,等等。这些不仅在当时是必要的,即使在今天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和值得提倡的。
  从党的九大到十一大,吕玉兰连任三届中央委员,1975年、1978年连任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还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副书记、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等职。1993年3月31日因病逝世。1993年4月11日,《农民日报》在报道吕玉兰去世的消息中,有这样一段引人注目的文字:“人们不会忘记,‘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那句震撼中华大地的‘玉兰口号’。吕玉兰同志是这句口号的缔造者,也是忠诚的实践者。”
  (责任编辑谢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