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周恩来与老舍

作者:金宝山




  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收藏有一幅名人墨宝,上写:“无儿无女无分文,为理为善为人民。聪颖机智操巨细,宇宙声誉是全人。”这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的夫人、时年九十高龄的画家胡絜青题写的赞美周恩来的诗句。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代表人物,周恩来与他交往了28年,从抗战之初结识,到亲自将他从海外召回,支持他的创作,关心他的生活,留下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结识于抗战之初
  
  周恩来与老舍结识于抗战之初,自此相识、相知而结交。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许多有良知的爱国人士同仇敌忾,奔赴后方,参加抗日战争。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职,告别妻子儿女,只身南下赴武汉。当时国民党政府迁都武汉,专门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邀请周恩来出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授中将军衔。在此期间,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广泛接触文艺界进步人士,团结他们一致抗日,老舍是其中主要统战对象之一。
  1938年,中共在武汉酝酿成立抗战文艺团体“抗敌文协”(全名“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选谁当这个组织的领导人?这个人既要有相当高的文艺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周恩来考虑再三,决定请老舍出山。那时老舍在冯玉祥出资办的《抗到底》杂志当编辑。周恩来找冯玉祥商量,冯玉祥一口答应放人。老舍久慕周恩来的英名,欣然从命,担任“抗敌文协”总务部主任。
  “抗敌文协”不设主席、副主席,由总务部主任负责一切工作。老舍不计较名利地位,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东奔西走,将筹备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吸引了许多有名望的文艺界人士入会。
  1938年3月27日,“抗敌文协”在汉口总商会礼堂举行成立仪式。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即席演讲,他大声说:“我看见了全国的作家们,在全民族面前,空前地团结起来……这种不分思想、不分信仰的空前团结,象征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可以凝固地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周恩来的讲话言简意赅,字字铿锵,深深地打动了老舍和在座的爱国作家们的心。
  同年5月中旬,“抗敌文协”召开第二次理事会,周恩来出席并讲话。这次讲话给老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补记的《会务报告》中写道:“轮到周恩来先生讲话了。他非常地高兴能与这么些文人坐在一起吃饭。不,不只是为吃饭而高兴,而是为大家能够这么亲密,这么协力同心地在一块儿工作。他说,必须给‘文协’弄些款子,使大家能够多写些文章,使会务有更大的发展。最后(他眼中含着泪花)说:‘我要失陪了,因为我父亲今晚十时到汉口。(大家鼓掌)。暴敌使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也使我的老父被迫南来。生死离合,都增强了我们的团结!告辞了!告辞了!’(掌声送他下楼)”老舍记得如此详实,可见他对周恩来是特别敬重的。
  “抗敌文协”成立后,周恩来向延安发了一份电报,向毛泽东报告,说他将邀请老舍访问延安,希望毛泽东能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会见老舍。接着,周恩来又亲自巧妙安排,送老舍西行。老舍出鄂入陕,跋涉数千里,最后在西安搭乘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的卡车,抵达延安,受到热烈欢迎。毛泽东在窑洞里会见了老舍,亲切地说:“你是周恩来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为了抗战,我们走到一起来了……”延安之行,老舍感到中共及其主要领导人对他的莫大信任,这种信任影响了他的后半生。
  
  召之即来,奋笔报国
  
  老舍是名教授,也是现代著名文学家,声名远播。1946年,他作为访问学者,应邀去美国讲学,一去就是三年。这三年,国内发生了有利于人民、不利于国民党政府的重大变化。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后,新中国的建立已是指日可待。1949年春,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准备召开新政协。面对解放区和国统区两股文艺大军汇聚北平的大好形势,周恩来满怀深情地说:“现在就缺老舍先生一个人了,请他快回来吧!”根据周恩来的提议,郭沫若、茅盾、周扬、丁玲、阳瀚笙、曹禺、田汉、冯雪峰等30多位文艺界名人联名写了一封邀请信,经过秘密渠道,于1949年10月辗转送到大洋彼岸、定居美国纽约的老舍手中。老舍接信,万分激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彻夜难眠。那时老舍动手术不久,尚未痊愈,但他再也躺不住了,积极准备行装,动身回国。老舍从美国到欧洲,经香港,进入广州口岸,终于在1949年12月初回到了故乡北京。
  1950年5月28日,北京市成立文联,周恩来出席了会议。在预备会议上,周恩来以征询的口气说:“老舍先生是享誉中外的大作家,又是北京人,长期与我党合作,是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建议选举他为文联主席。”众皆赞同。此后老舍又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主席为郭沫若)、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为茅盾),开始了新时代的征程。
  老舍回国后,得到周恩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心情愉快,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对胡絜青说:“伟人周恩来最了解我,最信任我,我应该多写文章,回报党和毛主席、周总理!”建国后,老舍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等剧本,并搬上舞台,轰动全国。
  
  抢救了两部大戏
  
  1950年和1958年,老舍先后创作了话剧剧本《龙须沟》、《茶馆》。这两部大手笔的杰作,最初遭到抵制,险些被“枪毙” ,幸亏周恩来站出来讲话,给予充分的肯定,才得以搬上舞台,同广大观众见面。
  1950年7月14日中午,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宴请老舍,用家乡菜点红烧狮子头、霉干菜烧肉、虾仁煮干丝和黄桥烧饼招待。席间,周恩来语重心长地说:“你是写作高手,希望多为人民写作,写自己熟悉的北京,写出北京的新变化,相信你能写出好作品。”老舍答:“我刚写了话剧《方珍珠》,青年艺术剧院正在排演,接下来我想写一部以北京龙须沟变迁为题材的剧本。此剧通过新旧社会对比,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毛主席和人民政府。明天我就去金鱼池、龙须沟实地采访,体验生活。”周恩来听了很高兴,连声说:“好啊!你一定要去。我等着看你的戏。”当时周恩来在休息的日子里经常带领警卫员,自己掏钱买票,去看京剧、话剧,看地方戏,以此鼓励剧作家、演员多创作新戏。
  有了周恩来的支持,老舍更加有了信心。他到北京天桥附近的龙须沟采访,和普通老百姓接触,打成一片,搜集了大量生活素材,继而日以继夜地进行艺术创作,写成剧本《龙须沟》。此剧描写家住龙须沟沟沿四家人在新旧社会的变化:解放前,生活在龙须沟,受恶霸的欺负,受恶劣环境和疾病的困扰,或被逼成疯子,或掉进沟里淹死,或挣扎在贫困线上,忍饥受寒,苦不堪言。北京解放后,人民政府惩办了流氓恶霸,穷苦人翻身作了主人,有的进工厂当了工人,有的更当上了人民代表。两年后,人民政府彻底整治龙须沟,将昔日的臭水沟修成了马路,又使肮脏腥臭的贫民区变成了美丽的花园。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时期,倡导战斗精神,青年艺术剧院正在上演苏联名剧《保尔·柯察金》,剧院领导担心再排演《龙须沟》可能会冲击革命战争题材的戏。这样《龙须沟》就“搁浅”了!此事反映到周恩来那里,他仔细地看了剧本,旗帜鲜明地支持《龙须沟》的创作。他说:“《龙须沟》也有现实意义嘛!百花齐放,多方面反映生活,这种好题材的作品对于巩固人民政权大有好处!”周恩来的讲话一锤定音。话剧《龙须沟》很快公演了。它很受观众喜爱,一度风靡全国,家喻户晓。1951年12月21日,在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和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举行的联席会议上,授予创作《龙须沟》的老舍以“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和奖状。此后,经周恩来专门向毛泽东推荐,《龙须沟》成了毛泽东进城后观看的第一部大型话剧。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