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胡耀邦与甘肃绿化工作

作者:邹雅林




   “种草种树,治穷致富!” “种草种树、发展牧业是改变甘肃面貌的根本大计”。这是胡耀邦1983年8月视察甘肃工作时的题词,迄今已23年了。在这23年里,这个题词给甘肃农业指明了奋斗方向,给甘肃人民带来了希望,人们永远不会忘记。
  
  绿化祖国 情洒甘肃
  
  甘肃种草种树形成千军万马的群众运动是从1956年开始的。这和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耀邦有一定的关系。
  1956年3月1日,共青团中央在延安召开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2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这次大会拉开了全国大规模植树造林群众运动的序幕,也给甘肃千军万马地在陇原大地种草种树奠定了基础。
  对这次大会,中共中央极为重视,于3月1日发来了贺电。贺电说:
  
   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不但要依靠国家的规划和扶助,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广大群众特别是我国12000万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林业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我国人民特别是我国青年,在植树造林方面,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出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和积极分子。
  要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绿化一切可能绿化的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这是一项极其巨大的工程。由于目前我们的技术力量不足,交通条件不够,树苗和种籽也感缺乏,就更增加了这项工程的繁重性。要在这种情况下去完成绿化祖国的任务,我们对造林工作就必须有这样的要求,这就是:不但要快造,而且要造好;不但要多栽,而且要栽活;不但要植树,而且要育苗;不但要造林,而且要护林。
  
   中央贺电中“对造林工作就必须有这样的要求”一段话,是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给上海局、各省委、自治区党委的通告《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第九条中的指示。这作为贺电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广大青年和全国人民发出的“绿化祖国”的号召。
   3月2日,胡耀邦向大会作了题为《青年们!把绿化祖国的任务担当起来》的报告。胡耀邦说,我们这次大会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下召开的。我们的党一直把我国青年看做是建设祖国的一支巨大的突击力量。毛主席在最近出版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一再勉励我们,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党和毛主席对我们的最大信任和深厚期望,给了我们无比的勇气,激励着我们奋发地去为祖国建立功勋。今天我们召开有全国各省市代表参加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就是动员全国1.8亿青少年,拿出我们最大的力量,用我们的实际成绩,向党中央、向毛主席回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一定会得到彻底实现。
   胡耀邦指出,我国植被稀少,森林覆盖率低,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为的大规模的破坏造成的。他说,从前,我国的森林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蒋介石反动统治以及战乱、刀耕火种、乱砍滥伐的结果,使我国的森林遇到了倒霉的命运。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封建王朝曾长期进行互相杀戮的战争,在战争中毁坏了大量的森林,黄河流域一带的森林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封建诸侯互相残杀的战争中大量破坏的。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蜀吴战争中陆逊就火烧过虎亭连营700里。清王朝豢养的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就实行“大兵所至,无树不伐”。甘肃省的森林之所以这样少,也是在清代皇朝镇压回族同胞起义的战争中,把许多山林烧成了荒野。近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我国森林的破坏更为严重。我们必须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大力开展种草种树的群众运动,向荒山、荒坡、荒滩进军,在全国掀起一场植树造林的绿色革命!
   胡耀邦还特别“心系五省,情洒陇原”,念念不忘甘肃的造林绿化。他指出,陕西、甘肃、山西、内蒙、河南五省、区,不仅要植树造林,还要搞好水土保持,以便更快地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规划。我们对黄河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黄河流域是我国历史的发源地和我国文化的摇篮。但黄河又是一条中外古今著名的害河。据记载,黄河下游在3000多年中曾发生1500多次水害,原因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西起六盘山、贺兰山,北起阴山,东至太行山,南至秦岭,是一个世界最大的黄土区域,在这样大的区域,森林却非常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大量的黄土被冲刷流入黄河,经计算,黄河经陕县带到下游和海口的泥沙,每年平均达13.8亿吨,如果用它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坝,可以绕地球赤道23周。所以黄河下游才出现泛滥、决口和改道的严重灾害。对此,他指出:在黄土高原上植树造林,不仅是宅旁、村旁、路旁的问题,而是要一片连一片地大规模地营造的问题,我们要有计划地普遍地营造各种防护林、水源林、用材林和果木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气魄和雄心,用自己的双手,使黄土高原永远消灭“天旱庄稼不长,雨涝又要成灾”的现象,使它真正变成风景秀丽、草木茂盛、五谷丰登的绿洲。
  胡耀邦鼓励大家说,延安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摇篮,党中央和毛主席曾经在这里领导全国人民搬掉了压在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革命的长辈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迎来了伟大的胜利。有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我们就应当下定这样的决心:一定要使祖国大地“脱下黄破衫,穿上绿新装”,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变成绿色的海洋!
  这次大会的声势之大、影响之深是空前的。大会结束后,全国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中共甘肃省委也乘这次大会的东风,在全省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1956年春天,团省委动员数万名青少年和群众队伍,浩浩荡荡地在兰州白塔山植树造林。省委、省政府和兰州军区的领导张仲良、邓宝珊、霍维德、张达志等都参加了这次造林活动。当时,团省委书记申效曾亲自组织和带领全省各级团组织同广大青少年一起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并领导团省委机关报《甘肃青年报》的全体同志,齐心协力做好植树造林的宣传活动。报纸的社论和重要版面都是他亲自安排审定的。我作为《甘肃青年报》的总编辑,全力以赴地对这次大会进行了报道,并且一直延续到1959年春天,仅社论、短评、各种形式的报道就达400多篇。
  
  呼唤甘肃 植树种草
  
  1956年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召开25年后,胡耀邦仍然情系甘肃、情洒青山,再次提出要甘肃大抓植树种草,改变甘肃干旱面貌。
  1981年12月15日至23日,我随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冯纪新赴京,参加中共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会议。会议由胡耀邦主持。会议结束后的25日下午,胡耀邦专门约冯纪新谈话,对甘肃工作作了重要指示。下午6时,冯纪新回到住处,一进门就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耀邦同志对我们省的工作有重要指示,马上整理。”从晚7时开始,他一面看笔记,一面回忆口述,至夜11时整理完毕。《胡耀邦同志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全文共八条,其中第二条就是“要大抓植树、种草,改变甘肃干旱面貌”,内容是:
  
   要大抓植树、种草,改变甘肃干旱面貌。要把这一活动开展起来,就要敢于批评那种认为没有水利工程就不能植树、种草的思想。一百多年前,陕甘总督左宗棠带兵进入新疆后,就从乌鲁木齐到兰州种了一路的杨柳树。别人为他写了一首诗说:“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指的就是这件事。左宗棠是个封建社会的官僚,尚且有此气魄,我们是共产党人,为什么就不行?我看,只要下决心抓,一定能搞得更好。关键是要解决那种认为无水利工程就不能植树、种草的思想。前天,小平同志同四川的同志谈话,特别强调要他们抓紧植树、种草。何况你们甘肃植被面积少,干旱多灾,更要抓紧这项工作。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