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沙飞:用镜头记录历史

作者:王 雁




  编者按: 许多过去早已留在我们记忆里的照片,如《战斗在古长城》、《白求恩在做手术》、《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出自谁之手?他就是一度被湮没的中国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沙飞。王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一书介绍了这位著名摄影家的传奇一生。现摘登书中《战斗在古长城》一节,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沙飞选择将摄影作为终生事业,就是立志要做一名战地摄影记者,他要见证历史、记录历史,他知道,这是自己的使命。
  1937年10月,沙飞再次来到五台山。聂荣臻在组建晋察冀军区的百忙中接见了他,并介绍他到杨成武支队采访。杨成武随聂荣臻留在晋察冀,在北线开创抗日根据地,那时杨成武独立团已由出征时的1700人,发展到7000多人,扩编为独立师,杨任师长,他的部队在晋察冀三省小三角地带。
  杨成武对沙飞的到来很欢迎。沙飞虽然曾在国民革命军当过兵,但他是报务员,不需要像普通士兵一样,摸爬滚打、冲锋陷阵。而八路军打的是游击战,要不停地运动。沙飞到部队过的第一关是骑马。1995年杨成武上将回忆,在独立团沙飞跟着我,在平西、北平、天津、张家口、大同周围,他一直跟着我。他不会骑马,一上马就摔下来。他拿着照相器材,我派个马夫跟着他,马夫也不行,就再派个警卫员,保护他安全,照顾他。
  沙飞咬着牙,终于学会了骑马,可以随部队驰骋疆场。一个来月的时间,杨成武部队四面出击,连续克复灵丘、涞源、易县、蔚县、繁峙、紫荆关等重要城镇。沙飞跟着部队辗转各地,挺进敌后,开辟根据地。当时他的身份仍然是全民通讯社摄影记者。一个月的时间,沙飞拍摄了多幅作品。
  1937年12月沙飞在河北阜平正式参加八路军。作为随军记者,他多次到部队采访。
  沙飞有中国人特有的长城情结。他1937年10月到河北涞源杨成武支队采访,拍摄了多幅八路军与长城的照片。1938年春他卸任《抗敌报》副社长兼主编的职务,有了创作时间,再次来到熟悉的河北涞源县。他一直没有机会拍到八路军在长城上抗击日军的照片,他认为应该有。在浮图峪长城,沙飞用照相机把中国军队与万里长城组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交响乐。他用真实生动的形象,告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在国土大片沦丧、民族危亡之际,八路军在华北转战长城内外,顽强地守卫着阵地、坚持着抗战。为强化宣传抗日的效果,他选择适当的战役作为发表的时机,用心可谓良苦。
  邱岗将军(时任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1980年回忆:我去《抗敌报》时,编辑科没有别人,只沙飞一人。1938年秋季反扫荡,军区组织部长王宗槐带我和沙飞到阜平王快一分区,去参加陈正湘团长、王道邦政委的一团阻击日寇进攻阜平的战斗。我们到团指挥所,在前哨看到,前面平坦地带穿黄军装的鬼子在进攻。老沙和我没战斗经验,但是勇敢。日本人隔河向山口打,炮弹在我们头顶飞过,在我们身后落下,指挥员让我们退下。我俩并不惊慌失措,没显出窝囊废。老沙站在山头上照相,他忘我无畏的精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子弹飞啸、炮弹轰鸣中拍照片,这对于我们也许都是平生第一次,是经过战火洗礼的纪念品。邱岗曾写一诗——咏老友沙飞:“沙飞石走黯黄天,同窗共帐战友缘;并卧山头御敌寇,横渡沙河勇加鞭。最为难能留形象,千帧万幅史无前;供给后代作展览,教育意义胜千言。”他还写道:其建树之多且大,无与伦比,培养与带领后进也颇为可观,在整个革命事业中,可称独树一帜,令人钦佩。他为人聪明异常,十分敏感,因此在战地摄影中收获甚多,常猎取奇珍异宝,为人之所不能为……这都是奇人奇事。
  从1937年到1945年,沙飞拍摄了日寇暴行、八路军抗击日军、反“扫荡”、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人民生产生活、青年踊跃参军、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国际友人……的大量照片。
  1940年至1942年延安出版的《八路军军政杂志》发表多幅沙飞拍摄的照片,该杂志1939年1月创刊,1942年4月停刊,摄影作品照相制版在西安进行。1947年曹聚仁与舒宗侨编著、联合画报社出版的《中国抗战画史》收录沙飞照片9幅;1982年长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图集》收录沙飞作品近150幅;1995年杨克林与曹红著、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图志》收录沙飞照片30余幅;1995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画史》收录沙飞照片8幅;1997年中国军事博物馆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70年图集》收录沙飞照片21幅……
  沙飞留住了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
  (责任编辑谢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