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0期


黄镇与《长征画集》

作者:朱 洪




  黄镇1909年1月8日出生于安徽枞阳,1925年春考入上海美专,成了刘海粟、潘天寿的学生。宁都起义后,黄镇到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科工作。他的作品《长征画集》和长征一起,载入了史册。
  
  长征速写
  
  黄镇晚年在《〈长征画集〉的回忆及其他》一文里,这样描写了自己在长征途中画画的情景:
  在漫漫途程中,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是真实生活的速写。林伯渠老人的马灯一直在长征路上闪亮,我画下了这位革命老英雄的形象。红军经过川滇边界的时候,一家干人(穷人)走进了我的画面,那十五六岁女孩赤身裸体的悲惨景象,那一双父老眼泪滚滚的哀伤感情,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画下了永远忘不掉的事实。我亲临了飞夺泸定桥的场面,大渡河的汹涌,十三根铁索的险峻和二十二名勇士身上燃起的烈火,使我不能不留下历史的画面。还有青藏高原上深山老林的夜宿也是很难忘记的。那种砭人肌骨的寒冷,战士们深夜的谈话,古老森林里不可琢磨的声音,都使我要画下这种气氛。还有草地宿营的篝火,行军的行列,都会自动走到我的笔下来。我走一路,画一路,有时画在纸上,有时画在门板上,也有时画在石壁上。
  当时,黄镇身背一个布书包,做简易的画包。画好后,他便将画稿放在书包中。布书包雨打即湿,日晒即干,因而画面模糊,纸张折皱,难以保存。黄镇十分羡慕王幼平身上背的一个皮包,不仅看上去洋气,关键是不怕风吹雨打,便于保护画稿。
  一天,王幼平奉命调到上干队学习,分别的时候,黄镇说:“你这个皮包送给我吧,好装我的画。” 王幼平比黄镇小一岁,山东人,和黄镇一起参加了宁都暴动。他慷慨相赠。据姬鹏飞、王幼平、莫文骅、孙毅、苏进的回忆,当时是黄镇一把抓了王幼平的包,将里面的东西倒出来,“王幼平只好割爱把皮包送给他了”。从此,黄镇把到处搜集的画纸、画笔都放在皮包里。他的墨,是锅灰刮下来的;笔或买,或从地主家拿,或战友送;纸是同志们赠,从土豪家得,从敌军中缴获,或是祭祀的黄表纸、写春联的大红纸。
  长征途中,黄镇走一路画一路,竟画了几百张。晚年,王首道还记得黄镇在长征途中为林伯渠画过一帧题为《夜行军中的老英雄》的素描。当时,王首道和林伯渠编在二纵队(代号红章纵队),林老担任没收委员会主任和总供给部长,和普通战士一起步行。
  黄镇还画了一幅《董振堂同志》速写,并加了按语:“平时一只手欢喜叉腰,一根短棍子是离不了,一支手枪是一刻钟都不会离身的,他非常和气。”这幅画,成了红五军军团长董振堂烈士最后的人物肖像。
  1935年3月,红军长征到川滇边时,黄镇为当地的干人(背盐者)画了一幅《永远忘不掉的事实!》。他写了一段文字:“这一天还是小雨不断地下着,在一个村子里小休息。我们跑进一家屋里,不由得我们吓了一跳。原来一家四口,一个中年妇女,衣服破得下身都不能遮盖了,还有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赤身露体靠在她老父亲的背后……我们许多同志都很好地安慰了他一顿,并送给他们一些绸子和布。他开始不肯要,经过我们再三解释,他才很高兴地收下。”这幅画,形象生动地记载了红军在自己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帮助贫苦老百姓的故事。
  可惜,黄镇的许多速写,大都遗失了。一次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是日本鬼子的扫荡,还有无数次的突然转移等,黄镇一次一次地丢失了他的画。
  
  寻找《西行漫画》的作者
  
  《西行漫画》初版由阿英1938年在“孤岛”上海自己办的“风雨书屋”出版。阿英(1900~1977)芜湖人,即钱杏邨,1926年入党,1927年与蒋光慈组织太阳社,1930年加入“左联”;孤岛时期,与郭沫若、夏衍创办《救亡时报》,主编《文献》杂志。
  本来,阿英、李一、陈宜郁等准备在《文献》月刊连载这些画,但担心不能连载完,刊物就遭到破坏,于是出版画册。因画稿是萧华托人送来,作者署名为萧华。
  阿英说,画册所以叫《西行漫画》,“是因为美国记者斯诺访问延安的专著《西行漫记》中译本发行不久,书里有叙长征的专章,而环境又不宜于直接用二万五千里长征一类的字样,采用这样书名,容易使读者联想到它的内容”。
  这本画集当时用铜版纸、道林纸精印了两千册。不久,风雨书屋被查抄,人员遭到逮捕,画册从此没有机会再印。
  1958年12月,一位热心的读者在北京图书馆发现了这本署名为萧华的《西行漫画》初版本,一看出版时间,已经是20年前了。直觉告诉这位读者,这是一本极其珍贵的红军时期的作品,很有重新出版的价值。当月,这位读者向人民美术出版社作了推荐,人民美术出版社马上同意再版。
  除了北京图书馆发现的这一本,另外一本《西行漫画》,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位同志在厂甸的一个小书摊上发现的。
  美术出版社的编辑邵宇立即拜访了萧华同志,请他为重印本写序。萧华这才见到初版《西行漫画》,才知道初版误记了自己的名字。萧华对邵宇说,他不会画画,不是他画的,但也不知作者是谁,是他当时托人把画稿辗转带到上海去的。
  作者不是萧华,这是出版社没有想到的。于是,邵宇走访了《西行漫画》出版人阿英。阿英在天津工作,他也不知道谁是真正的作者。他说:“初印时,我们只知道是萧华同志带来的,就未加查考,写上了他的姓名。”
  找不到作者,出版社仍然请萧华写一个《序》,介绍这本画集的出版经过。萧华仔细看《西行漫画》的内容,因有董振堂手握拐棍长征的情景,估计是红五军团人画的。他在《西行漫画》序中写道:“漫画的作者已经查不清楚是什么人。我想,很可能是红五军团中做宣传工作的同志。”
  他猜着了!当时,黄镇在红五军团宣传部当科长。因找不到作者,这个版本未署作者名。
  除了阿英、萧华,刘白羽也不知道《西行漫画》的作者是谁。
  50年代,刘白羽的一位美术界的朋友从隆福寺地摊上买得一本长征画,问刘白羽知不知道这是谁画的?刘百羽1939年在晋翼鲁豫解放区认识了黄镇,他后来回忆说:“我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是黄镇,说实在的,我只觉得他是一个工农干部,而绝没有想过他是艺术家。”
  1962年4月,人民美术出版社打算再版《西行漫画》(第三版)。出版前,邵宇和黄胄找到去年才回国任外交部副部长的黄镇,问他《西行漫画》的作者。他们想,黄镇是搞美术的,又参加过长征,说不定能知道一点信息。在此前,和黄镇一起参加长征的李克农,已向他提到这本画集。
  黄镇翻开《西行漫画》的第一页就明白了,感慨地说:“啊!这就是我在长征途中的画……”邵宇和黄胄听了,欣喜若狂,原来眼前的黄副部长,就是作者呀!阿英也非常高兴,说黄镇“还是像画稿中所体现的那样乐观,那样愉快,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后来,黄镇这样描写了自己最初的情感:“《长征画集》的第一页,画上的形象使我激动不已。一位年已五十开外的老同志,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黑夜,左手提着马灯,右手执着手杖,老当益壮之中。这就是林伯渠同志。他和徐特立、董必武,德高望重的老人,以半百的年纪,参加了长征,历历在目,一切犹如昨日。这幅画唤起了我的记忆,像又走上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的行程。”
   黄镇请萧华为新版画集再写序。萧华1916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曾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战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而黄镇任八路军一一九师政治部副主任。四年前,肖华以为查不清作者了,没有想到作者就是自己很熟悉的黄镇。他在新版序中说:“现在,我很高兴地知道了作者是黄镇同志。”
  
  《长征画集》的问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