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7期


新中国首任驻印武官的回忆

作者:朱开印




  李东朗人民心目中,尼赫鲁像神一样受尊敬,受崇拜,威信很高。虽说有点个人迷信的味道,但我从与之接触的印度官员和群众中看出,他们对他的崇敬是由衷的,不是官方强制或大张旗鼓的宣传造成的。我见过他参加群众集会与宗教仪式,他向一些平民亲切问候,互致敬意,一些人趴在地上亲吻他踩过的土地。
  和其他伟大人物一样,尼赫鲁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的致命弱点是不能平等对待邻近国家,老想继承英国人的衣钵,主宰一方,让和他挨边的国家都成为印度的附庸,一副老子对儿子的架势。对巴基斯坦、锡金、尼泊尔、不丹以及锡兰(斯里兰卡)莫不如此,把关系搞得很紧张。
  即使在我们十分友好的期间,尼赫鲁只要提到西藏,便一反常态,变得感情激动,态度骄横,向我们指手画脚起来,好像西藏的事应由他来做主,照他说的办。他的根本思想我们能听出来,西藏只能名义上承认中国是宗主国,其条件则是中国保证西藏一切维持原状。每次的语调和神态,都明显地流露出:西藏是印度的保护区。
  尼赫鲁所以这样自命不凡,不单是他个人当时头脑有些发热,也由于印度军方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我看过印度的两本书,一本是抗美援朝战争前出版的,那上面估计印度士兵与中国士兵战斗力之比,可以一对十一。朝鲜战争后,这本书修订了这个比例,但仍认为可以一对六。也就是说,如中国军队有一天要和印度军队对阵,那是不在它话下的。
  可能与尼赫鲁的过于自信与印度军方的这种“研究成果”有关系,当然也还有其它许多原因,尼赫鲁先插手西藏上层的叛乱,后又容许达赖在他的国家建立流亡政府,以致后来两国边境武装较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件。
  尼赫鲁先生是1964年去世的。在此十年前,即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期间,由于住地靠近他的官邸,我曾亲眼见过时年65岁的尼赫鲁非常健康,他晨练时练倒立能一手将他一个七八岁的外孙高高托起。我常想,尼赫鲁这么快就去世会不会与中印关系的恶化,与他的这次对华战争的惨败有关呢?
  虽然有这样一些令人遗憾的事,但我至今认为:尼赫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十年期间,是把与我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作为他外交政策的核心思想的,并为此作了真诚不懈的努力。我在印度工作期间,深知他在顶住反对派对他的对华政策的攻击是顽强的、不遗余力的。
  中印关系恶化,印度政府和尼赫鲁有责任,但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有某些失误?我个人认为,至少我们在60年代初期那些论述我国对外政策的文章,那上面对和平共处,对战争与和平,对资本主义世界等问题的论述上的极左调子,不能不在中印关系上,在我们自己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抹上了一层使人迷乱的阴云,不能不增添尼赫鲁原来就有过的对我国政权性质的怀疑与恐惧,也不能不增加他对付国内右翼反对势力的困难。
  1956年3月我奉调回国,担任国防部外事处处长,结束了我在印度近六年的武官生涯。
  (责任编辑:瑶池)
  
  补正
   《百年潮》2005年第6期第30页右栏倒数第5行“天津”应为“北平”,倒数第13行“胡思溥、白逾醒”应为“胡恩溥、白逾桓”。
   特此补正,并向天津读者张道梁致谢。
   李东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