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1959年夏毛泽东游庐山

作者:马社香




  1959年7月5日,星期日。庐山气象站预报当日天气雨转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天休会。与会人员自由组合,谢觉哉、董必武、林柏渠三老结伴去庐山名胜仙人洞和御碑亭游览。李锐、周小舟等人去了含鄱口。
  同日上午,毛泽东居住的河东路180号(简称180,即美庐别墅)寂静无声。毛泽东办公一夜,睡梦正香。一直到中午,毛泽东起床吃了饭。田家英从178别墅走了过来。笑着递上一首诗:
  初游庐山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层峦竟胜奇。
  乍晴乍雨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毛泽东一吟,点了一下田家英:“这不是你写的。”
  田家英笑了:“这是我抄董老的诗。董老、谢老、林老上午刚刚游花径、仙人洞。”
  毛泽东的笑容挂在了嘴边:“好吧,我们下午也去仙人洞转一转。”
  “大家早就等待了。”
  下午,康生、陆定一、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汪东兴、楼绍明等人都集结180号院前。楼绍明,庐山党委书记自然是向导。汪东兴当年已下放到江西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庐山会议抽到大会负责毛泽东和江西省接待委员会之间事务性安排。这时他通知毛泽东在庐山的司机高广江和贴身警卫。
  高广江开车,汪东兴坐在副驾驶座,毛泽东坐在后座,后面跟着三四乘车。楼绍明乘坐宋庆龄转送的世界和平大会赠品德国车做了向导车。车队先到“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唐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孟春游庐山大林寺,看见寺外生气盎然的桃花,惊奇庐山有别山下的奇美,顿悟人世的通达,留诗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花径,实智者之幽径也。
  昔日大林寺早已不在,桃花踪影盛夏难寻,惟有花亭旁边喂的两匹马,勃勃生气吃着青草。汪东兴来过庐山多次,便告诉主席,这是照相馆养的马,专门给人照相用的,来不及运走。毛泽东幽默地说:“骑马在花径照相,白居易不晓得高不高兴?”随行人忍俊不禁笑了起来。
  从花径横过公路,有人指点下面有个“天桥”名胜,问主席要不要看。
  “看,假天桥也看看。”
  “天桥”名胜源于朱元璋陈友谅鄱阳湖大战的传说。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第一仗,大败而逃,走到此处,前有天堑,后有追兵,突然一条天龙卧陈两山之堑,朱元璋拍马刚刚驰过,追兵已至,天龙呼啸一声腾上空中,追兵只得隔堑呼喊。朱元璋转脸说了一声:“请禀陈元帅,感谢相送,后会有期。”毛泽东熟读明史,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第一场大战,败后是从水路乘船回应天(今南京)的,哪里上了庐山。但毛泽东还是走了下去。俄顷,一条半截凌空的长石仰视犹如断桥,田家英手一指:“那就是天桥。”
  毛泽东点点头说:“人民的想象力从来都是丰富的。”陈伯达随口加一句:“共产主义也是人民的天桥。”
  从锦绣谷上行仙人洞只两里多地,楼绍明乘坐的车临时加派任务抽调走了。他准备安步当车,毛泽东发现,指点汪东兴吩咐一起上车。汪东兴性急,喊起山上楼绍明的绰号:“山大王,上车上车。”毛泽东一听,大笑说:“哪里是什么山大王,叫山长。”汪东兴不好意思地补充叫了句:“山长,上车上车。”
  眼见到达仙人洞口,汪东兴拉开车门,毛泽东挺胸背手,大步朝洞口边李烈钧“常乐我净”的摩崖石刻走去。据说这是李烈钧1934年9月和友人游历仙人洞时所写。毛泽东告诉随行人,这四个字包含佛经的四句话:“观法无常”、“观苦是乐”、“观相无我”、“观身无净”,把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即是“常乐我净”。从李烈钧“常乐我净”向前十几步就是仙人洞。仙人洞,清嘉庆以前称佛手岩,是佛教徒修行的地方,洞口建有一座小庙,进出由蜿蜒的小路攀登而上,宛如仙境,绝尘喧哗。嘉庆以后,佛手岩为道人所占,洞里庙外改祀吕洞宾,洞名随改称仙人洞。仙人洞里儒、道、佛三家摩崖题刻都有,毛泽东一一观赏,在“佛手岩”摩崖石刻旁站立的最久。佛手岩三字相传为吕洞宾所书,给人古远苍劲之感。
  从仙人洞向上数十步就是朱元璋的御碑亭。御碑上写的周颠仙人故事几百年来传得沸沸扬扬。民国年间,胡适之上庐山,坐在轿子里写了一篇文章,将周颠二十多天不吃不喝成“仙”,仙丹救朱元璋病重的神话鄙夷为“流氓”皇帝为自己脸上贴金,慷慨激昂,大骂了一通。周颠仙人故事似乎就此告破。又似乎不然,来来往往的人们仍来探望它,很少人解读御碑亭的碑文,而是看上它雄视岁月的平静。
  不知谁问,朱元璋的《庐山诗》八句:“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如刻在御碑亭中,亦好。不知谁反驳:“御碑亭刻自己的诗文,那就不是朱洪武了。”主席听了则问:“如何?”陆定一和康生正在左右,陆定一笑了笑,康生回答了一句话:“朱元璋可能没有武则天聪明,但也有武则天比不了的地方。”毛泽东定睛一笑。
  人人皆知武则天死后立了一个“无字碑”,朱元璋生前立了一个周颠仙人故事碑,朱元璋不如和甚过武则天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康生没有说,毛泽东也无须问。毛泽东熟读史书,酷爱《明史》,明史学家吴晗的经典之作《朱元璋传》1948年曾送毛泽东“斧正”,看后毛泽东提出两条精湛的意见,特别是对“彭莹玉当和尚”提出异议。吴晗经过史料再开掘,证实了毛泽东学术之见的准确。这一点吴晗至死深叹不已。朱元璋和武则天,都是毛泽东深刻研究的人物,又是他惜墨若金之人。
  在御碑亭旁,田家英谈起上午“三老”游览此处,林伯渠写的一首诗:
  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呈奇。
  崖拥翠松几日月,云如沧海起陀陂。
  清泉终古漏仙洞,花径何人写石碑。
  栗里先生留雅韵,桃源是处不须疑。
  大家的眼睛都望着主席,目光之意明显得很,毛泽东不等众人开口笑起来:“回去,我等着看你们的诗。”一行人一哄而笑。这次将军将到自己了。
  数日后,康生写了一首《朱履曲》。其序云:“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与主席、定一、伯达、乔木、田家英等同志同游仙人洞。相传此处为周颠所居,朱元璋访仙不遇之地。游罢归来,因作小令一支。”其曲文如下:
  仙人洞——天开石宝,一滴泉——地辟清湫,绿荫深处隐红楼,踏白云,天外走,望长江,天际流,这神仙到处有。
  几乎同时,谢觉哉写了一首《游海会秀峰等处》诗:
  又是中华第一山,从庐山外看庐山。
  一泉飞跑自天下,五老从容席地谈。
  7月7日,朱德写《和董必武同志初游庐山》:
  庐山真面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
  行游险处防盲目,向导勘称指路碑。
  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
  陶铸闻听后,在山上也和诗一首:
  庐山真面谁能识?尽在烟云变幻奇。
  偶见晴空飘白练,忽惊树梢涌清漪。
  朱陈往事增惆怅,白李遗诗添彩姿。
  最是劲松绝壁立,崇高风格不须疑。
  7月,毛泽东没有为花径和仙人洞写诗,8月却在含鄱口抒情。
  8月7日,下午3时许,毛泽东在楼绍明等人陪同下,来到庐山植物园。当年庐山的环山公路只能到大门口,人们进园参观均要下车步行。毛泽东从车中下来,左右环顾,承担接待任务的朱国芳一下子呆了,这位高大慈祥白衣灰裤的来宾,不是毛主席吗?朱国芳只听说陪同中央领导人参观,怎么也没有想到是毛主席。他紧张激动得满脸通红。毛泽东走到朱国芳跟前,问:“小同志,上植物园、含鄱口往哪里走?”楼绍明笑着介绍:“主席,他就是植物园的技术员,安排陪我们参观。”楼绍明的话提醒了朱国芳,他猛地向前握住毛泽东的大手:“毛主席,我带你参观。”
  毛泽东慈祥地望着朱国芳一笑,说:“好啊。”接着向朱国芳介绍他身后的江青。江青很有礼貌地向朱国芳微微颔首。“她喜欢照相。”毛泽东介绍。朱国芳看见有人专门拿照相架子。江青上山比较迟,大约在7月中旬,是高广江将她接上山的。
  朱国芳陪同毛泽东一行向含鄱口走去,毛泽东边走边问:“小同志,你是哪里人呢?怎么到庐山工作的?”
  朱国芳渐渐平静下来,回答:“我是河南人,中专毕业分配来的。”
  毛泽东赞许道:“不错嘛,服从分配。”
  “服从分配是应该的,我读书是靠国家培养的。”朱国芳家在农村,祖宗三代的贫雇农,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他家是不可能供养他读完中专的。
  从植物园大门到含鄱口景区约有一里路。毛泽东边走边问朱国芳的姓名。得到回答,又问:“为什么叫国芳呢?”
  朱国芳难住啦,不好意思说:“名字是父母亲取的,当地觉得男孩取芳、英的,好养。可能这名字有什么封建色彩吧?”
  毛泽东大笑:“不。这名字很好。”毛泽东用手杖敲打着路边石头说:“国芳,国家的珍贵植物花卉嘛,正适合你的工作嘛。”
  毛泽东又问路边长的什么植物,朱国芳回答:“这是庐山野生的茅栗。”
  “哦,它怎么样?”毛泽东问得仔细。
  朱国芳一点点介绍:“毛主席,野茅栗可以吃。它分布广,长江流域荒山荒地四处分布。适应性也强,贫瘠高山一样生长。结果量大,每年都果实累累。但有一个缺点,果实太小。”
  毛泽东听完将了朱国芳一军:“优点要发扬,缺点要改良嘛。你们要想办法,将野茅栗改良得像河北良乡板栗那么大个,打起仗来满山遍野不缺吃的多好啊!”朱国芳连连点头:“我回去后马上向领导汇报,开展这项研究。”
  含鄱口是蒋介石和宋美龄每次登庐山必来之处,先来之处。毛泽东来庐山一个多月了,才来到含鄱口。在一个年轻技术员的陪同下,走上含鄱口牌楼,坐在牌楼前台上,目光温暖如春地眺望含鄱口云海翻动,笑容溢满了脸庞。
  此时江青和摄影人员一起照相去了。毛泽东一直坐在牌楼前台的台阶上,身边的医护人员提醒他,石头太凉。“我哪有那么娇气。坐一下石头就病了。”毛泽东摇摇头,拿出一盒熊猫牌香烟,递给朱国芳一根:“抽一支。”朱国芳表示:“不会抽。”毛泽东一边抽烟,一边和身边的人开着玩笑。他指了指站在旁边一位年轻的护士说:“你看,她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看着朱国芳百惑不解的样子,又揭开了谜底:“我们中国人,都是黑头发。你看她头发黄黄的,卷卷的。”毛泽东风趣地右手一卷,把大家都逗乐了。
  接着,毛泽东问到植物园的工作,朱国芳想到哪说到哪,抱怨“植物园人少,就几个年轻人,在植物引种驯化和野生植物研究方面,缺少高水平的专家”。
  毛泽东笑着说:“专家也不是天生的,不要迷信嘛!年轻人在工作中好好干,好好学,几十年后,你们都是专家了嘛。”
  一阵清风徐徐吹来。毛泽东双手叉腰站了起来,大步走到含鄱口岩边,俯瞰鄱阳湖远景,极目汉阳峰山岚。早已站在山岩边的摄影师,抢拍了毛泽东站在含鄱口远眺抒怀的那一瞬间。
  毛泽东仍然眯缝着双眼,久久地眺望含鄱口远景,他的所思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过了几天,毛泽东又来含鄱口,小车特地带上了藤椅。老人家久久地坐在那里,从天地相间处,山水相连的地方,1959年的毛泽东感悟到什么呢?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1959年夏在庐山,毛泽东多次抄写李白这首《庐山谣》。1961年9月毛泽东写给庐山党委的题词也是它。同月,毛泽东给儿媳刘松林的信中又一次抄写它,《庐山谣》描写的就像含鄱口的实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