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布什第一任期的对台政策

作者:陶文钊




  自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实行“双轨政策”,在海峡两岸之间保持脆弱的平衡。但在各任总统之间、在同一总统的不同时期,他们对台湾的政策仍然有不同的侧重和调整。乔治·沃克·布什在他第一任期对台湾的政策也与前任的政策有不同的特点。
  
  “尽其所能协防台湾”
  
  克林顿在其第二任期中看重与中国改善关系,看重台湾海峡地区的稳定,因此当他结束任期时,中美关系是相当不错的。但当时美国两党之间在中美关系问题上的共识还很脆弱,中美关系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充当着党派斗争的“政治足球”,因此在2000年大选中,共和党仍然拿中国说事。乔治·沃克·布什在竞选中就说过中国是“战略竞争者”这样的话,2000年8月的共和党竞选纲领中也是这样写的,赖斯还写过文章论述这一点。共和党人也不满历来总统的所谓“战略模糊”政策,即不明白说出,如果台湾海峡地区发生战事美国会怎么办,决心把它变为“战略清晰”政策。这种转变发生在2001年4月。4月24日在布什当政百日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查尔斯·吉布森采访时,当问到如果台湾遭到攻击,美国是否有责任去保卫台湾时,布什说了“尽其所能协防台湾”。从尼克松以来,不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当政,还没有一位美国总统作过这样的表态。虽然次日在接受CNN记者采访时,他又说了一些仿佛是“亡羊补牢”的话,表示“我愿意帮助台湾自卫,就我的观点而言,在政策上实际没有任何的改变”,“我当然希望台湾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而宣布独立不是一个中国的政策,我们将与台湾一道确保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我们需要和平解决这一问题”,等等。但他先前说的话已经出口,而且那确实就是他的意思,就是他的决策班子的主张。这样布什就把先前对台湾的战略模糊政策变成了战略清晰政策,即大陆不动武,台湾不独立。但当时布什政策的重点是在遏制大陆动武。与此同时,布什政府决定继续提升美台关系,尤其是军事关系。2001年4月美国答应的售台武器(4艘基德级驱逐舰、8艘柴油动力机潜艇和12架P-3C反潜巡逻机等)是美国历来答应的售台武器中最大宗者。
  此外,布什政府还提高了美台军事交流的层级。2002年3月,台湾的“国防部长”汤曜明前往佛罗里达参加美台“国防峰会”,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等前往与会。这是1979年以来访问美国的台湾最高级别的“国防部”官员。现在与台湾保持“邦交”的国家中有一些南美国家,在克林顿时期,台湾领导人在出访南美途中在美国过境,是只能呆在旅馆里,不能会见美国政府官员,不能进行公开活动,不能接受媒体采访的。布什政府认为这样对待台湾领导人太不公平,要按照“安全、便捷、舒适”的原则,善待台湾领导人,而且也是这样做的。下面我们将看到这样的例子。
  
  “一边一国论”惹恼布什
  
  布什政府的上述政策调整对于海峡两岸关系影响甚大。在2000年陈水扁刚刚当选时,美国一些人认为他与李登辉不同。李登辉老奸巨滑。从他1995年访问美国以后,克林顿政府与他的关系用台湾学者的话说是渐行渐远。而陈水扁当时刚刚当选,他没有多少从政经验,又迫切需要美国的支持,因此很重视搞好与美国的关系。这里有一个例子。美国共和党对克林顿访华强烈反弹,1999年3月,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赫尔姆斯等提出所谓《加强台湾安全法案》,众议院于2000年2月通过。随后,美国众议院向台湾派出一个代表团。克林顿政府通过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办事处向刚刚当选的陈水扁打招呼,让他在接见这些众议员时要说,台湾有《与台湾关系法》就够了,台湾不需要《加强台湾安全法案》。据称,陈水扁真的就说了这样的话,让一些亲台的美国议员颇为泄气。因此一些美国人认为他很“听话”。然而陈水扁在2000年5月的就职演说中虽然言不由衷地作了“四不一没有”的表态,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会,运用一切资源和手段,推行他的“渐进式台独”的路线。与美国的关系是台湾领导人脖子上的“通灵宝玉”,与美国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在台湾的政治生态上敏感地反映出来。布什政府在对台政策上的上述调整自然不会被台湾领导人放过。尤其是布什所说的“尽其所能协防台湾”的表态被有的美国学者批评为是给了台湾一张空白支票,似乎台湾做什么都会得到美国的支持,似乎台湾可以依靠美国来对抗大陆。
  在2001和2002年中,美国对陈水扁的“渐进式台独”采取了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实际上是加以放纵。而陈水扁却越做越出格,他第一次试探美国的底线是在2002年8月3日抛出“一边一国论”。其时,太平洋岛国瑙鲁断绝了与台湾的“邦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陈水扁恼羞成怒,在8月3日抛出了大陆与台湾是“一边一国”的论调。这一说法显然直接挑战了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于是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麦科马克、国务院副发言人里克一再表示,“我们对中国和台湾的政策众所周知,是长期的,没有发生变化。我们的政策是一个中国政策,我们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办事处主任包道格也很不高兴地要求陈水扁当局作出解释。台湾当局不敢怠慢,当时陪同游锡堃出访南美的“陆委会”主任蔡英文从纽约赶到华盛顿,既向国务院有关官员、也向智库进行解释,表示这种说法没有什么重要性,问题出在翻译上,如此等等。
  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但只要陈水扁要搞“台独”,他就一定会触到美国一个中国政策这条底线,与美国方面产生矛盾。
  
  陈水扁决意用“公投”刺激选情
  
  通过“公投”决定台湾前途是民进党的一贯主张。从民进党建党时期的“住民自决”到党纲的“台独”条文,以至《台湾前途决议案》的核心内容,都是以公投作为手段的。陈水扁第一任期内他在挖空心思地搞台独,而不去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结果台湾经济萧条,在社会治理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2003年上半年的一些民意调查表明,他的支持率落后于泛蓝。在2004年选举中他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转移选民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注意力,刺激选情,提高支持率呢?盘算来盘算去,他决定挑起族群纷争,突出统独问题,通过公投来刺激选情。2003年,民进党及台湾当局筹划“公投立法”的工作进入具体操作阶段。3月下旬,民进党与台联党利用主导“立法院内政委员会”议事日程之机,强行将“公投法草案”列入表决议程,企图乘机闯关,但在国亲两党的一致反对下受阻。5月20日,利用非典疫情再度推动加入世界卫生组织受挫之后,陈水扁当局又煽动民粹主义情绪,激发民众的所谓“悲情意识”,呼吁朝野各界全力“推动‘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公民投票”。随即“行政院”提出拟在2004年选举时一并举行“加入WHO”和“续建核四”两项“咨询性公投”。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湾当局打出“强化民主”、“深化民主”的口号,凭借“对重大民生、公共政策议题进行全民表决”的做法具有相当的欺骗性和迷惑力,陈水扁的民意支持率上升,与连战、宋楚瑜的差距明显缩小。
  从2002年8月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布什政府对他的动向也比较注意。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办事处主任包道格明确表示,美国“反对台湾进行任何议题的公民投票”。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表示,陈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就职演说中已承诺不推动统独公投,美国看重他的保证,“同时十分严肃地看待这件事情”。美国通过相关渠道多次向台湾当局表示对台湾可能举行公投的强烈关注,这是陈水扁始料未及的。于是台湾当局急忙出来表示,推动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公投和核四公投“没有逾越底线”。“外交部长”简又新、“总统府秘书长”邱义仁等还特地到美国活动,向美国方面说明并保证,关于民生和公共议题的公投不涉及“四不一没有”,争取美方的认可和支持。
  但陈水扁自恃“民意可用”,一意孤行推动公投。在“立法院”会期结束后,台湾当局提出动议要求召开“立法院”临时会议,审议系列“金融法案”,推动“公投立法”。6月27日,陈水扁在“非核家园大会”讲话中公然表示,在任期届满之前完成“核四公投”,还可能就台湾“加入WHO议题”进行公投,摆出将公投进行到底的架势。同时,国亲两党的态度也发生转变,它们一改以往坚决反对公投的立场,决定不再正面强力阻挡公投立法。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民意对公投支持度较高,国亲如继续硬顶,显然对来年选举不利。泛蓝阵营突然改变立场使泛绿方面一时措手不及。在7月的“立法院”临时会议上,双方用尽权谋,激烈斗争,最后协商未果,民进党只好撤案退却。
  民进党当然不会就此罢休。7、8月间,陈水扁和民进党的其他要人又在各种场合继续加以鼓吹,扬言“一边一国”和公投是民进党的“党魂”。为配合统独公投,9月6日,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在台北搞所谓的“台湾正名”大游行,李登辉上演了一出三代一起“游街”的闹剧。9月28日,陈水扁在民进党十七周年党庆晚会上第一次亮出“台独”时间表:在2004年“完成历史性首次公投”,2006年“催生台湾新宪法”,2007年实施“新宪法”(后又改为2008年5月20日正式实施)。陈水扁的这一说法把公投与所谓“制宪”结合起来,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搞公投就是要搞台独的实质。此言一出,舆论哗然。10月2日,邱义仁又进一步表示,他在与美国沟通时强调,民进党不是只有“四不一没有”,还有“台湾前途决议文”,即使是“总统”也要遵守,现阶段民进党政府不会触碰国号、国旗问题,不会越轨,但却不排除未来的可能性。
  陈水扁为了公投制宪似乎已经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美国政府不能不一再作出反应。10月7日,国务院发言人鲍彻在记者招待会上罕见地把陈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就职演说又翻了出来,把“四不一没有”的承诺逐字逐句地念了一遍,指出这些承诺应予遵守。他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并要求两岸不要有升高紧张或阻碍对话的言行。
  
  布什表态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
  
  不迟不早,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夏馨于10月13日至18日访问了台湾。夏馨是一个商人,她与布什的弟弟、现佛罗里达州州长杰布·布什以及助理国防部长帮办劳利斯是长期的商业伙伴,她的丈夫迪里塔与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关系密切,如今还是国防部的发言人,在布什2000年竞选中为布什筹款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夏馨的任命完全是一种“政治任命”,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任人唯亲。如果夏馨在一个没有多少事情的小国当一个大使,也许她是可以胜任的。但让她当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主席那实在是太难为她了。任何与她接触过的人在头几分钟里就会得出一个印象:这是一个热情有余、吵吵嚷嚷,而不大讲组织性纪律性的人。她口无遮拦,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她打理台湾这样的敏感问题显然是极不恰当的。她也有些不知天高地厚。2003年夏天,有一次她和包道格在布什那里讨论台湾问题。包道格说,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是反对台湾独立。夏馨纠正说,不是反对,而是不支持独立。布什说:“我不是一个讲究细节的人,对我来说,反对和不支持都一样。”夏馨居然当面反驳布什说,用语可不是细节,这关系到台湾的未来。这件事惹得布什和包道格都不高兴。
  夏馨在台湾政治大学演讲时公开表示支持陈水扁搞公投,认为这是“合情合理的,合乎逻辑的”,并称,美国与台湾关系紧密,绝对不会背弃台湾,《与台湾关系法》是法律,连美国总统布什也无法改变。她甚至称,如果台湾没有主动挑起战端,而被中国大陆施以封锁、禁运或其他强迫性行为,都将被视为威胁性举动,美国将协助台湾防卫。在与陈水扁见面时,她表示支持公投,还鼓吹“美国对台湾有义务,所以在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中都帮台湾说话”。她说美国与台湾的关系是在平稳进步,而与大陆的关系则比较起伏。她夸大大陆针对台湾的军事部署,称“如果台湾再不提升防卫能力,在2005到2008年间就会面对军力失衡”。
  夏馨这次访问对事态发展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当着陈水扁的拒中抗美的姿态受到美国国务院批评的时候,夏馨的访问不啻是及时雨,给他送来了他所需要的支持和鼓励。十分善于利用美国国内政治为其目的服务的陈水扁于是更加有恃无恐。10月26日,民进党动员全省,在高雄进行“全民公投、催生宪法”大游行。进一步制造“民意支持”。次日,泛蓝阵营的“保护中华民国大联盟”举行反台独大游行。双方立场尖锐对立。
  这时,又发生了另一件陈水扁可以利用的事情。2003年10月31日、11月1日陈水扁在访问南美途中在纽约过境。他会见了20位美国国会议员,接受了一个人权组织的奖项,对二三百人发表了讲话,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夏馨在那两天全程陪同,对陈水扁照顾备至,陈水扁对美国政府“放松过境限制的善意”感激不已。人高马大的夏馨拍着陈水扁的肩膀说:“受到礼遇是因为背后有个守护神,那就是布什总统。”第二天,“布什是陈水扁的守护神”的说法立即见诸台湾报端。陈水扁在访问巴拿马期间又蓄意两度与鲍威尔握手寒暄,所有这些都被台湾媒体大肆宣扬。陈水扁的支持率本来一直落后于连宋,他出访巴拿马回来后,《中国时报》民调显示他的支持率首次超过连宋一个百分点。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