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要闻

作者:李 觉 怀国模 张开善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完全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40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长安街上蜂拥的人群,追逐着散发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的大卡车。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
  
  毛泽东对研制原子弹的决策
  
  1945年8月13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让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科学家传话给毛泽东:“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击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志愿军在甚为劣势装备的条件下,英勇无比,猛烈进攻,取得节节胜利,美国军队溃不成军。美国的当权者为了挽回败局,曾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0年11月30日,合众社报导,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美联社也随即报导,“杜鲁门总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2月去朝鲜“访问”,1953年初,他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成岛,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
  毛泽东面对美国当权者不断对中国进行的核威胁,他以超常的智慧完全意识到,为什么美国当权者动辄就要向我国进行核打击,为什么美国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我们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中国没有核遏制力量,没有同样的打击报复手段,没有抗衡的力量。
  毛泽东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从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逐步在战术上重视起来。
  1954年秋,我国最初发现有铀矿。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汇报人把铀矿石标本和探测放射性的盖革计数器拿到会上,当场演示。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下去,一定可以搞起来。”他还强调说:“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是一次对中国核工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核工业建设的开始。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正式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之日,正是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之时
  
  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能 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1956年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向赫鲁晓夫提出:“我们对原子弹、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
  赫鲁晓夫每次都是以搞原子弹要花费很多钱,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核武器贮存时间长了,还要变质淘汰,重新投资生产,中国不必再搞为借口,搪塞过去。
  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性变化,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这两个国家倒戈,不再听从赫鲁晓夫的指挥棒,此时,赫鲁晓夫迫切需要中国对他的支持,在其向中国援助尖端技术的问题上,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有了松动,出现转机。
  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57年10月,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项协议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其具体内容为:
  苏联同意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技术资料;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包括原子弹、导弹在内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术;苏联派有关专家来华帮助开展研制工作。
  但是,好景不长,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协议,只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出现了问题。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前夕,向中共中央发来一封信,改变了原来协议的承诺。他在信中说:苏联正与美国、英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他以苏美两国首脑即将在戴维营举行会谈为由,提出所谓为了避免禁止核武器谈判受到影响,不利于达成协议,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赫鲁晓夫从戴维营回来后,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尽管中国政府一再挽留,赫鲁晓夫一意孤行,于1960年8月23日,将在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二百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且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特别严重的是,苏联原来援助中国建设的核工厂,有的建设了一半,有的还未完全建成,苏联也停止了向中国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
  在严峻形势的压力下,毛泽东认定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他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
  核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顶住压力,奋发图强,先后排列出了数千个技术难题。
  1962年12月,包头核燃料元件厂投料生产出四氟化铀;1963年3月,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963年8月23日,完成衡阳铀水冶厂第一期工程并试生产;1963年11月29日,酒泉六氟化铀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1963年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轰试验产生中子试验成功;1964年1月14日,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铀—235;1964年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1964年6月6日,在青海海晏地区核武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一颗准原子弹(除未装核材料以外,其他均是未来原子弹爆炸时用的实物),取得理想的效果。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研制原子弹的历史上,取得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辉煌成果。几乎是同一天,赫鲁晓夫被他的同伴赶下台,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
  
  勒紧腰带也要研制出原子弹
  
  1959年下半年,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粮食和副食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紧缺,实行定量供应,许多人吃不饱肚子,甚至传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不吃肉了。
  在此严峻的经济困难时期,对是否继续研制原子弹,国家领导层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是上马,继续研制下去;一是暂时下马,等经济好转以后再研制。中央领导对两种意见进行了多次讨论,周恩来和陈毅、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老帅,坚决主张继续上马。陈毅有一个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林彪当时在召见研制核武器的科技人员谈话时,也说了一句话:“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原子弹烧响。”主张下马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国家应该先集中人力、财力把经济搞上去,再搞原子弹更为稳妥和有效。刘少奇权衡两种意见后,提出先摸清情况,再作决定,并上报毛泽东,得到毛泽东的认可。
  1961年10月9日到11月初,张爱萍副总长受中央的委托,会同当时的国家科委副主任刘西尧、核工业部部长刘杰等人,进行调查研究。
  1961年11月14日,张爱萍等人向中央送上《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的报告。报告的中心内容是,根据原子能工业目前的建设情况,1962年是关键一年,只要中央领导同志亲自领导、亲自负责,其他各项保障跟上去,采取保重点的办法,1964年研制成核武器,并进行核试验是有可能实现的。邓小平主持书记处会议,对此报告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刘少奇、周恩来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最后,会议同意报告的建议,上报毛泽东,经毛泽东亲自批准,最后决定,研制原子弹还是继续上马。
  1962年9月核工业部正式向中共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这个报告。为加强对原子弹研制的领导,中央组建两弹最高领导机构——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委员,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刘杰等为委员,上报毛泽东。毛泽东于1962年11月3日对时任国务院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的《关于发展我国原子弹工业的报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当时,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核武器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每天走出食堂都说还没吃饱,回到研究室开展工作,两个多小时后,肚子就提抗议了。有的人拿酱油冲一杯汤;有的人挖一勺黄色古巴糖,冲一杯糖水;还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枣,含到嘴里。“加餐后”又埋头科研工作。两弹元勋邓稼先是院理论部主任,他的岳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有时支援他一点粮票。他拿这点粮票,作为奖励,谁的理论计算又快又好,他奖励谁几两粮票。当时从事国家尖端技术的人员,能得到几两粮票,喜出望外,这是一种最高奖赏。得不到粮票的还有不少人,都对他说:“老邓,我们饿……”邓稼先外出时就想办法买几包饼干,每人分上两块。
  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朱光亚从长城外爆炸物理试验场回来,途中买了一点尚未成熟的青杏子,回到院内送了几个给时任院学术秘书的张开善,因快要下班了,正是饥饿的时候,他既没洗手又没有洗杏子,瞬间吃进肚里,是苦是涩是酸,不知道,但感觉有了点力气,又继续加了一会儿班。看着窗外还未落山的太阳,他说了一句话,“光亚同志今天真是雪中送炭”。
  远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百万大军在那里从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罗布泊本来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树叶、沙枣树籽,甚至骆驼草,都被他们拿来充饥了。
  聂荣臻元帅说:“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立即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试验基地吧,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正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一批忍饥挨饿的科技人员,经过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拼搏,终于把原子弹搞出来。有了他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强大中国。
  
  群英协同,奋力攻关
  
  自1958年起,为了迎接苏联援助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到来,核武器研究院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个专用厂房和相应配套的研究室;广大科技人员突击学俄文,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用上了,全院各个场所,一片俄语声,好似俄语研究院;所有的人都在盼望早日得到样品和图纸资料,早日上马,早日出成果。
  1959年,来了一位苏联专家,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只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他的口袋里装着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带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有人生气给他起了个外号“哑巴和尚”。
  到了1960年下半年,连这个“哑巴和尚”也不来了。院领导传达了赫鲁晓夫的行径,以及中央的决心:“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
  与此同时,国家为核武器研究院向全国选调科学家和技术骨干、调来的国际上知名专家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在英国获得两个博士学位、第一个在英国担任教授的彭桓武,著名物理学家、反西格马负超子发现者王淦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还有邓稼先、周光召、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等才华横溢的科技专家。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排除阻扰,回到国内,隐姓埋名,带领核武器研究院广大科技人员,施展智慧,奋力攻关,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成功,做出了贡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