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胡耀邦与拨乱反正

作者:沈宝祥




  拨乱反正,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和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很特殊的一页。这一段历史时间不长,但很重要。如果不了解这一段历史,就很难了解新中国的全部历史,特别是很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胡耀邦是拨乱反正的先行者。由于特殊的历史机遇,我在胡耀邦的指导下,参与了拨乱反正的一些事。我已撰写了《耀邦指导我们办〈理论动态〉》一文,着重讲了有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情况,发表在《百年潮》2003年第7期上,现在写的是续篇,讲其他方面的拨乱反正。
  
  胡耀邦的“隆中三策”
  
  1980年11月19日,胡耀邦在党中央的一次会议上发言时,回顾了粉碎“四人帮”时的一些情况。他说,1976年10月6日粉碎了“四人帮”,12日,叶帅的一个儿子来看我。我头一句话说,祝贺你爸爸同华主席他们一道为我们的党和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我还说,现在我们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什么是人心?我说有三条:第一是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我说,务必请你把我这个话带给你爸爸。然后我问他,你能够见到华主席吗?他反过来问我,你对华主席熟不熟?我说很熟,同过一年半工作哩。他说,我可以想办法见到华主席。我说,如果你能够想办法见到他,请你把这个话转告给他。这是粉碎“四人帮”后的第六天。
   据说,叶帅听了他儿子(一些文章说是叶选宁)回来的报告,赞赏耀邦的三条建言,深以为是。
  曾任胡耀邦在中央党校的秘书的陈维仁同志,将耀邦的人心为上的三条,称之为“隆中三策”。这三条,是当时国家面临的最紧迫和重大的问题,是拨乱反正的最主要内容。“隆中三策”在语言表达上也是很讲究的,简直是一首诗,说明是经过认真推敲的。
  “隆中三策”还没有讲到思想路线。稍后,在1977年上半年,胡耀邦就在中央党校的整风会议上提出,要把被林彪、“四人帮”搞颠倒了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路线是非再颠倒过来。6月4日,他在一个小会上说:“我注意的是,三五年把科学态度搞好。这个搞不好,我们党还会走弯路。”他说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隆中三策”加科学态度(即实事求是),就是全面的拨乱反正(以后才有“拨乱反正”的用语)。
  
  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
  
  为了推进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复校过程中首先创办了一个内部小刊物,叫做《理论动态》。这个小刊物在1977年7月15日问世,第1期的文章是吴江撰写的《对“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这个刊物每期只登一篇文章)。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是十年“文革”的指导思想,当时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评价极高,还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九大、十大的党章。大家只能不断深入学习,不允许有任何怀疑非议。《理论动态》的这篇文章却对“继续革命问题”提出探讨。这篇文章指出,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仅限于上层建筑方面的革命,这是不对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也应当包括经济基础方面的革命和技术革命,即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文章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不首先抓好科学技术革命是不行的。文章还指出,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就是反右,这不是毛泽东思想。有“左”,也有右,应当是有什么反什么(当时,正在大反林彪、“四人帮”的“极右”)。所谓探讨,虽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但对其中的某些重要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现在看来,这篇文章很一般,但在当时的背景下,讲这样的话是需要勇气的。
  后来,胡耀邦在回忆拨乱反正时说:“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开始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一口号。1977年7月吴江写了一篇短文《“继续革命”问题的探讨》,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继续革命的主要内容应是文化、技术革命,生产力的革命。77年7月那时候提出这个论点是不容易的,可以说是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我把这篇文章送小平同志看了,小平同志表示完全同意这一期。这是我和小平同志在理论问题上第一次接触,那时乔木同志还没有恢复工作。这篇短文当时就作为《理论动态》创刊第一期发表。”当时,中央办公厅一位同志打电话到理论动态组,传达邓小平的话:“基本同意提出的问题”。已故的中央党校原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孟凡同志,在1978年1月写的向校委的《汇报提纲》中,记载了这件事。这个电话就是他接的,当时我也在场。胡耀邦在与吴江的一次谈话中回顾了这件事。
  胡耀邦将这篇文章看作是理论上拨乱反正的“第一个行动”,这篇文章也是他与邓小平在理论问题上的“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是拨乱反正的一个标志。这篇文章、这件事,中国的拨乱反正史是应当提一下的。
  1977年8月召开的十一大,仍然提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仍然将这个理论写进了党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废止了这个口号。可见拨乱反正之艰难。
  
  平反冤案的最早呼声
  
  1978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领导职务的决议》,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全党和全国人民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得到解决。这时,平反冤案的问题更为突出和紧迫了。胡耀邦心急如焚。他同《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商量,决定首先发表文章呼吁。在胡耀邦具体指导下,中央党校的三位同志很快撰写了一篇长文,题目是:《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这个题目也是胡耀邦出的。这篇文章在粉碎“四人帮”一周年的1977年10月7日发表,犹如一声春雷,引起轰动。文章发表后,三位作者、人民日报社、中央组织部都收到大量要求平反冤案的信件。
  关于这篇文章,一些文章和著作已有具体介绍,不必在此多说,仅介绍一个情况。
  1977年10月12日,胡耀邦在理论动态组会议上谈到了这篇文章。他说:杨逢春同志他们三人写了篇文章,不错,反映很强烈。一举成名天下知。这篇东西我参加了一点意见,人民日报出了很大的力。经过反复的搞,头一稿推翻了,经过了艰苦的奋斗的。这篇东西的优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接触实际,阐述了主席的干部路线,用一种彻底唯物主义精神,谈了党的一个重要问题,用马列主义观点、毛泽东思想观点,就是敢于接触几千万人的问题。我们党的干部几千万人。文章也有几段分析得比较透,“台阶论”分析得比较好。还是恢复到叶帅讲的,理论越敢接触实际,就越彻底,越能掌握群众,越能变成物质力量。不是绕开问题走,不是模棱两可。这篇文章接触了一个很大的实际问题,给我们搞马克思主义的勇气,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心安理得的。要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看教训就是这个。不要怕,形势不同了。
  这篇文章,吹响了平反冤假错案的第一声号角,也增强了胡耀邦进一步推进平反冤案和拨乱反正的勇气。
  
  鲜明提出清理“左”的思想
  
  长期以来,犯“左”的错误,“文革”时期发展到极“左”。可是,一些领导人思想长期不觉醒。在粉碎“四人帮”以后,还提出要批“极右”。1981年1月29日和30日,胡耀邦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长篇讲话,着重提出了反“左”的要求。他说:“二十年来的‘左’,其范围之广,破坏之大,流毒之深,都是空前的。我们每一个同志,都身历其境,身受其害。事实证明,‘左’的东西在我们这个国家里,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中国革命主要是在克服了‘左’的错误后才取得胜利的。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也只有在认真清理并纠正了‘左’的错误后,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随后,他要求理论动态组为《人民日报》撰写一篇反“左”的社论。吴江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耀邦原定的题目是《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整顿党风》,后来,在审阅报送的文稿时,将文章题目改为《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清理“左”的思想》。
  这篇文章只有3800字,从分析现实和回顾历史的角度,比较直率尖锐地讲了多年来“左”造成的严重危害,阐述了清理“左”的思想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鲜明地提出了清理“左”的思想、纠正“左”的错误的要求。文章指出:“应当看到,‘左’的思想和错误,不只是突出地表现在经济工作方面,而且表现在各条战线的工作上,因而是全局性的问题。二十多年来,‘左’的思想和错误影响了全党。由于经常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工作和生活,一般来说,我们每个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左’的东西只有多少之分,深浅之分,觉悟迟早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分。”文章强调,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清理“左”的思想,总的要求是:实事求是,分清是非,团结同志,教育大家。
  这篇文章首先在1981年3月5日的第263期《理论动态》上发表。3月10日,《人民日报》在第1版上半部将此文作为社论发表,通栏大标题。新华社转发全国。第二天,全国各地党报广泛转载,许多报纸的版面安排同《人民日报》大致一样。
  采取《人民日报》社论这样庄重的形式,鲜明地提出清理“左”的思想,这还是第一次,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影响很大。此后,北京和各地的报刊相继发表了一系列剖析“左”的文章,形成了一定的清“左”氛围,对清除“左”的影响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左”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势力。清“左”的阻力也很大。当时,有些人的兴趣和注意力还集中在反右,对于清“左”,不但没有思想准备,而且抵触。有的人对于这篇文章横加指责,甚至闹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指出,这篇社论没有大错。事情才算平息。
  以后,我又撰写了《评“左”比右好》一文,经胡耀邦仔细修改补充后,在《理论动态》第271期上发表(1981年4月15日)。《人民日报》于5月27日作为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新华社转发全国,各地报纸广泛转载。
  
  清理经济领域的“左”
  
  《理论动态》创办后,胡耀邦提出重点抓经济和政治。所谓抓经济,主要是清理经济领域的“左”。《理论动态》第6期发表了《按劳分配是否必然产生资产阶级分子问题的探讨》一文。“文革”中,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混乱。本文针对这种极“左”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对这个问题作了剖析。
  随后,《理论动态》又连续发表怎样看待社会主义企业利润、银行利息问题的文章,批判在这些问题上“左”的观点。
  在拨乱反正中,耀邦很关注农业和农民问题,特别重视纠正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他在理论动态组会议上,多次讲到这方面的问题。他说:
  集市贸易,怎么会产生资本主义?
  我们现在的反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概念还是前几年的概念。
  什么堵资本主义的路,资本主义的路当然要堵,但你堵的是什么东西。
  现在不是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是割了社会主义的一条腿。多种经营是两条腿之一。
  经济问题很多,如农业,理论上没有搞清楚,把个体农民和资本主义等同起来,是个很大的错误。
  为什么1955年后一直喊割资本主义尾巴?剥夺农民,我们可厉害呢!现在还有这个问题。
  什么割资本主义尾巴,二十几年来,基层干部,县委书记,怕得要死,不怕穷,就怕资本主义尾巴。
  耀邦出了不少关于农业、农村方面的题目。这些文章主要由理论动态组的经济学家吴振坤撰写。他先后写了《农村集市贸易是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吗?》、《怎样看待正当的家庭副业?》、《绝不能剥夺农民》、《谈谈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中的几个认识问题》等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对多年困扰农村和农民的“左”,从理论上作了比较透彻的剖析,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遭到一些人的责难。
  当时发表的这些文章,具体剖析了“左”的思想观点,但还没有明确指出是“左”。
  198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开国以来经济建设方面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把问题点明了。吴振坤随即撰写了《谈谈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一文,从总体上剖析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总结了经验教训。此文作为《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发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
  
  经济方面的“左”,一个是盲目反对资本主义,另一个就是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为高指标而生产。
  1979年9月,胡耀邦发动了一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以端正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
  1979年9月30日,《理论动态》第160期发表了《要真正弄清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一文。这是吴振坤按照耀邦的要求撰写的。
  这篇文章阐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要,从而也是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文章评析了多年存在的为生产而生产的倾向,并指出,偏离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为生产而生产,为重工业而重工业,是我们经济工作中许多问题长期不得解决的症结所在。文章针对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的“左”的倾向,总结了经验教训。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