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0期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作者:姚 鸿




  记者:李校长,您好!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之前,中央政治局在6月29日下午举行的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也重点学习和研究了这一问题,胡锦涛总书记还发表了重要讲话。我们想知道,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在今天把提高执政能力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提出来呢?
  
  提高执政能力,是连接“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关键环节
  
  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全会,重点讨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抓紧解决执政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个问题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要认真领会全会的精神,自觉地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而奋斗。
  自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执政党建设问题突出地提上议事日程以后,在深入研究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时候,我们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提高执政能力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形成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概括地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又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解决当前党的建设历史性课题的内在要求,是连接“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的关键环节。
  记者:您能否展开来说一说?
  李:展开地说,至少有这样三点理由: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十六大根据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1000美元,但同时必须看到,要在21世纪头20年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有许多制约因素是不能回避的,如:人口众多而能源以及其它矿产资源短缺的制约;农业和农村落后、农村人口众多而耕地少的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多少年来形成的不合理经济结构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尚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各方面体制的制约;教育科技落后以及相伴而来的人的素质的制约。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就会影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协调。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未来20年,改革和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保持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世界上一些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我国恐怕也不会例外。特别是由于利益主体的多样化,不同利益主体心理预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相互之间关系更加复杂化,而各种敌对势力、心怀叵测的人、别有用心的人,都会利用这一点力图把我们搞乱。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二是在当今世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安全,要求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上一世纪70年代以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扩军备战,进行全球战略部署,世界大战的危险威胁着各国人民。到七八十年代,由于美苏两家先后在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受挫,世界大战可以避免了。邓小平敏锐地指出,东西方之间的问题已是和平问题,南北方之间的问题是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终结,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把锋芒指向我国。正当美国想独霸世界的时候,“911事件”发生了,由此而突出起来的反恐斗争给我们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关系,包括大国关系,正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对我国的考验也越来越突出。作为世界上不多的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还将长期面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也是前车之鉴。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国际复杂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及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也要求我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国初,国内外就有共产党打仗行,搞建设是否行的议论,后来我们证明了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高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再次以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就证明了自己的执政能力是高的。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八十多年来,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党已经成为一个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党要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一是要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二是要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前者强调的是问题的正面,后者强调的是问题的反面;前者强调的是“进攻”的能力,后者强调的是“防御”的能力。也就是说,党一方面要善于领导现代化建设,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另一方面要探索如何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社会意识多样化对党的思想建设所带来的冲击,如何解决执政过程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严重脱离群众乃至腐败问题不断蔓延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围绕完成党所肩负的伟大事业这一重任,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国内、国际和党内三个方面的考验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在今天的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重大课题。
  
  科学地认识党的执政能力的内涵和要求
  
  记者:什么叫“党的执政能力”?它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李: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这个论断,从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途径和执政目标来定义党的执政能力,既反映了执政党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特点。
  一般地说,党的执政能力指的是党在领导国家政权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执政目标和任务、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根据我们党的执政实践,联系世界各国政党的执政经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执政党党委与国家权力系统(人大、政府)之间的关系;二是执政党与参政党,即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之间的关系;三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包括各人民团体之间的关系;四是执政党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党的关系;五是中国共产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由此决定了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具备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一是党长期掌握国家政权的能力;二是党协调党际关系的能力;三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四是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五是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的能力。这些能力涉及到众多方面,需要我们深化研究。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广义的执政能力指的就是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事务,有效地治党治国治军的能力。在学术上,执政与领导、执政能力与领导能力是两个又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同时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承担着比一般国家执政党更为繁重的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根据这样的界定,党的领导的对象涉及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也涉及到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领导。而执政只是党的领导在国家政权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因此,执政与领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样的道理,领导能力比执政能力在含义上要宽泛得多,执政能力指的是党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但是,由于我们党要在中国长期执政,既不实行多党制,也不与别的政党分享政权,不仅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党的执政效率和执政地位,而且党的领导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到党的执政效率和执政地位。比如,企业、农村和社区基层党支部,它们并不掌管一级政权,但担负基层的领导责任,如果它工作没做好,影响了党群关系,甚至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就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党的任何一项工作没有做好,都会牵动党群关系,都会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党的领导能力也可以说是广义上的党的执政能力。这种广义上的执政能力,包括党领导国家政权的能力,也包括党领导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它社会事务的能力。
  同时,要认识到党的执政能力包括党作为一个整体的执政能力和党员领导干部个体的执政能力两种情况。严格地讲,党的执政能力指的是党作为一个整体的执政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取决于党的领袖集团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取决于党的制度和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干部任免制度等等。同时,由于国家政权中的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主要由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来行使,这就决定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然要提高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各级领导干部个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构成了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基础。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我们不但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有一大批坚决执行党的政治路线、适应改革开放时代要求、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因此,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的培训,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作为一个整体,党的执政能力并不是各级领导机构和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党的整体执政能力,主要体现在党能够正确分析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制定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人民意志,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地治党治国治军。当然,也必须看到,在群众的眼里,身边的党员干部就代表党的形象。虽然并不是每个党员干部都在执政,但如果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素质不高、能力平庸、作用发挥不好,那就很难让群众相信党有很强的执政能力。大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任务,党的执政能力才有最牢固的基础。
  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是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达到四个“成为”——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当着重研究的问题
  
  记者:那么,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点要研究和解决哪些问题呢?
  李:根据十六大精神,我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一)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二)努力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三)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四)努力提高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五)努力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记者:请您分别谈一谈。
  李:好的,先说第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党作出的历史性选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贡献。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不仅可行,而且卓有成效。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就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分不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定,由此也给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执政的条件下,党领导经济并非是要由党直接去指挥经济工作,处理经济事务,而是要由党集中各方面智慧,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更要摆正党的位置、确定党的职责,努力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