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5期


“文革”中邓小平的井冈山之行

作者:刘高平




  
  一项特殊的接待任务
  
  1972年邓小平即将复出,离开江西前他提出要到井冈山看看。当时,中国仍处于不平静的年代。林彪摔死在温都尔汗虽已一年多了,“批林整风”还在紧张地进行,“文化大革命”的痕迹在全国各地仍随处可见。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正在努力纠正“文革”中的错误。尽管“四人帮”一伙干扰,但已经开始进行各条战线的整顿,落实党的各项政策,陆续释放了一大批被打倒的老干部。邓小平的问题,由于有主席的亲笔批示和周总理的过问,水到渠成,到了解决的时候。
  12月的一天,江西省革委会负责人受中央的委托,向下放在南昌市郊新建县农机修配厂劳动达三年之久的邓小平传达了一个通知:中共中央准备恢复他的党组织生活,回北京安排工作。邓小平提出在回京之前,到江西各地搞搞调查,上井冈山参观参观,因为他早年在左右江闹革命时就听说井冈山,可惜一直没有机会上山。
  经请示中共中央办公厅同意,江西省革委会安排邓小平到井冈山作一次参观访问。省革委电话通知井冈山革委会:邓小平同志上井冈山,只有一辆车子,四个人。还说:一把手不必陪同,不要随便向他提问题,不要照相。还特别交待:这件事要注意保密,接待保卫工作应内紧外松,要组织力量将小平同志所经之地的标语进行清理。要绝对保证安全,特别是交通安全,要做好接待准备,做到万无一失。这样,井冈山各部门为邓小平的到来进行了周密的安排部署。
  
  邓小平一直很想去井冈山看看
  
  1972年12月22日,邓小平按照惯例,早早地起了床。这一天,他和夫人卓琳要去井冈山参观访问。他对自己能有此行,从内心感到高兴。
  邓小平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文化大革命”一场灾难使他成了“中国第二号走资派”,被“炮打”“火烧”“罢官”隔离审查。1969年10月,他又和众多被打倒的老干部一起,被林彪的“一号命令”遣送离京,流放到江西监护劳动。从65岁到68岁,这位曾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功勋的老人,走过了他一生中一段艰难辛酸而又悲壮的历程。
  他终于等来了林彪自我爆炸这一天。他是直到1971年11月5日才与拖拉机修配厂的工人们一起听中央文件传达的。听传达时,他很专注,又很平静。在他看来,林彪自我爆炸,这是事所必然。听完传达后,他回到家里曾说过:“林彪不死,天理难容。”当天晚饭后,他和家人痛痛快快地玩上了扑克牌。
  后来,邓小平致信毛泽东,就他所知,揭发了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的信上写下批语:
  邓小平同志“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很得力的,有战功”,“除此以外,进城以后,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没有做的,例如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
  毛泽东的这些批语,邓小平遭受彻底批判的政治命运开始出现转机,这也就有了去井冈山参观访问的机会。
  井冈山是毛泽东亲自创建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是革命的圣地。邓小平在上海、瑞金、遵义、延安等地都战斗生活过,但总是没有机会到井冈山,所以一直很想去看看,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这是一个连阴天。天空灰蒙蒙的。初冬时节,天气还不算太冷。
  早饭后,邓小平偕夫人卓琳乘一辆灰白色的伏尔加轿车,驰出南昌步校,沿昌赣公路向南驶去。那个年代的昌赣公路,名为江西省南北交通干线,实则路面狭窄,坑坑洼洼。邓小平坐在车上,身子随车颠簸摇晃着。路上他很少说话,不时抽出香烟点燃吸着,两眼专注地观看着车窗外急速移动着的山峦、田野、村庄和公路上衣着破旧、匆匆赶路的行人。
  上午10时,汽车到了樟树县城。邓小平在县招待所稍事休息后,便在当地负责人陪同下参观了江西盐矿,中午回到招待所吃饭。
  饭后没有休息,邓小平一行又继续赶路,驱车驶向吉安。下午5时许,车过横跨赣江两岸的井冈山大桥,到达吉安。
  吉安,古称庐陵,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称。邓小平下榻的吉安宾馆,地处赣江江渚之上兀地突出的一块沙滩,是历千年风雨洪水形成一个小洲。洲上古木参天,一幢楼台在绿树中探出飞檐,这就是闻名遐尔的白鹭洲书院。一代名流程灏、程颐、朱熹、欧阳修、文天祥,均在此院习文住持。当年,白鹭鸣唱,书声朗朗,如今却一片破败。邓小平饭后驻足江边,不禁感叹而回。
  
  邓小平说“了了心愿,我很满意”
  
  按原定行程,12月23日从吉安启程,从永新、宁冈方向上井冈山茨坪。
  永新是井冈山根据地区域内的大县,也是有名的“将军县”,我军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三湾改编”就发生在这里。邓小平一行到永新吃一顿中饭后,继续往前赶路。因为时间紧,汽车没有拐进偏远的三湾村,直接驶到了宁冈县城砻市。
  砻市是井冈山的北大门,四面环山,中间是块盆地。这个山沟里的小城因朱毛红军在此会师而闻名世界。
  汽车在会师广场前停了下来。邓小平走下车,参观了紧靠龙江河畔的广场和主席台。静静的广场是那么宽阔,仿佛在展示当年红军强大的阵容。主席台还是按当年的原貌陈列,就是在这里,毛泽东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平生第一次挎上了驳壳枪。他那“挎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的爽朗笑语,也仿佛还回荡在广场上空。
  邓小平走过井冈山会师桥,接着乘车向茅坪前进。茅坪当年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大本营,朱毛红军的“家”,著名的八角楼就在这里。
  邓小平夫妇不顾一路颠簸,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八角楼,毛泽东、朱德、陈毅旧居,红军医院,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会址等处。
  八角楼上,毛泽东在这不到12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传世之作,指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方向。邓小平几年后说:“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从茅坪出来,汽车沿着登山公路到了黄洋界。由于要赶到茨坪吃晚饭,此时天色已晚,云遮雾缭,便没有停下车来,直奔井冈山县所在地茨坪镇。
  傍晚时分,伏尔加轿车驶进了井冈山宾馆一号楼前的草坪上停了下来,邓小平偕同夫人卓琳走下车来,和迎在门口的井冈山县负责人一一握手问好,然后进入会客厅。他的生活管理干事帮他提着两箱沉甸甸的书籍也进来了。当时,邓小平已年近70岁,又经历了“文革”的摧残,但仍显得很有精神。他身穿一套淡灰色的全毛力司中山装,裤子上还打着几块小补 丁。一双老式的三接头皮鞋,鞋面上还有几道裂痕。这次访问井冈山,轻车简从,随同他们夫妇的只有一个生活管理干事,一个司机和几箱沉甸甸的书籍。
  24日上午,邓小平参观了“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现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自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邓小平被冠以“中国第二号走资派”,受到这场政治风暴的冲击,他的踪迹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当他出现在纪念馆大门口时,井冈山的群众和游人们无不感到惊异,奔走相告。邓小平来山便很快成为井冈山的一大新闻。邓小平在纪念馆参观了一个多小时,他待人随和,但话语不多。
  下午,邓小平继续在茨坪活动。先到茨坪革命烈士纪念塔在红军烈士墓前凭吊先烈英灵;又到井冈山工艺美术厂考察,这家厂是1958年大跃进建成投产的,主要生产各种反簧竹木工艺制品。在厂部的陈列室里,邓小平对各式竹艺品很感兴趣,一件件仔细欣赏,赞叹不已。技术人员介绍说,这些产品已在广交会上打开了销路,不少已出口国外。但竹木制品春天容易发霉,而井冈山天气又潮湿,因质量问题退货的不少。邓小平鼓励他们攻克这个难关,保证质量争取多出口。
  25日早饭后,邓小平在井冈山一位负责人陪同下,参观黄洋界。
  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此时的黄洋界,云消雾散。邓小平下车后走向红军哨口工事遗址。由于当时林彪在江西的爪牙垮台不久,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被炸掉后仍未恢复,火炬亭仍未拆除,林彪篡改井冈山历史的痕迹还历历在目。井冈山负责人介绍林彪1969年到井冈山时的所作所为。当讲到林彪叶群在黄洋界题词,为他们自己树碑立传时,邓小平轻蔑地笑了笑。
  从黄洋界下来,邓小平还参观了双马石。车在路边停下,因离双马石哨口工事还有一段山道,随同人员怕邓小平一条骨折过的伤腿走路不便当,劝他不要去了。但他坚持要去,随员只好在路旁折了一根小山竹,给他当拐杖用。他挥动着“拐杖”,边走边乐观地说:“我除了这条腿以外,其他的一身零件都是好的”。大家听着都笑了。随后两天,邓小平还参观了大小井的革命旧居旧址。
  当时负责接待的同志考虑到他年纪较大,时间比较充裕,所以只安排他上下午各出去一个小时左右参观、游览,其余时间,都由他自己支配。邓小平便利用这些时间读书看报。
  那时,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斗争已在全国深入进行。《江西日报》每天都用专版刊登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的文章。每当宾馆服务员把刚到的报纸送到邓小平住房,他总是认真阅读,阅后再递给卓琳看。有时他在卧室里缓缓地踱步,沉默不语,久久思索。
  那段时间,我国外交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即继尼克松访华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也于这年9月访华,中日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对此邓小平非常关注。从他带的几箱书里,找出有关日本情况的书籍阅读,并以很大精力研读日本政要人物的传记,如田中角荣本人写的《我的履历书》、《田中角荣传》等。
  也许是多年形成的习惯,邓小平在山上的生活很有规律。寒冷的冬季,房里没有暖气,晚上他便很早上床,在床头灯下看书看资料至深夜。清晨起来,一个人在屋外面的走廊里散步。井冈山12月份的水已经很冰凉了,他早晚仍用冷水洗脸、擦身。每天早上7时30分、中午12时,晚上6时准时开饭。
  他的一条腿伤过,走起路来有点跛。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散步登山。
  26日,是邓小平离山的前一天。晚上,井冈山的几位负责人陪邓小平、卓琳夫妇吃晚饭。那顿饭不算丰盛,但却是地方特色菜,喝的也是地方酒。邓小平在饭桌上边喝酒,边抽烟,侃侃而谈。
  餐厅服务员端上一钵清炖鸡。邓小平看用筷子夹不动,便用手掰开鸡腿、鸡翅膀,拿在手上吃。他边吃边风趣地说:“过去国际上有个规矩,吃鸡不能用手拿。后来,英国有个首相在一次国际宴会上,不知不觉用手拿着鸡吃了,从此也就打破了这个规矩,可以用手拿鸡吃。这样,我也就用手拿着吃了。”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也纷纷效仿。这顿晚宴也一改往日的拘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晚饭后,在井冈山宾馆一号楼会客厅里为邓小平放映专场电影。
  当时陪同观看的除当地负责人外,还有宾馆的部分工作人员。因邓小平第二天就要下山了,宾馆的职工都要求能见见邓小平,但因会客厅太小,只有20多名服务员进厅观看。虽然事先交代了不必鼓掌,但当邓小平一出现在会客厅时,大家还是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那个年代中国的文化领域被江青控制了,八个样板戏占据文化舞台。那晚看的影片是京剧《红灯记》。当片中浩亮扮演的李玉和手提红灯出场时,邓小平诙谐地说:“这个浩亮,不姓浩,姓钱,叫钱浩亮,文化大革命他不要钱了。”周围的人听了,都“哄”地笑了起来。
  12月27日这天,邓小平要离开井冈山了。当地的主要领导和宾馆的服务员都来送行。邓小平和卓琳与大家一一握手告别。邓小平连声说:“这次参观了了心愿,了了心愿,我很满意。感谢你们的盛情招待,感谢井冈山人民。”
  那天,是井冈山冬季里少有的大晴天。邓小平乘坐的汽车在人群的依依惜别中,朝英雄城方向急驶而去。
  1973年4月12日,也就是邓小平参观井冈山四个月后,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人惊奇而振奋的消息: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盛大宴会,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在出席宴会的人员中,有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
  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又出现了邓小平。
  历史,从此翻开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