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井冈双雄”罹难记(上)

作者:于化民




  1930年2月24日,在革命摇篮井冈山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曾经为创建和坚持这个中国农村的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袁文才、王佐,在江西永新县城双双罹难。尤其令人痛心的是,以骁勇善战闻名的“井冈双雄”,不是死在与敌人搏杀的战场上,而是倒在了自己同志的枪口下。正征战于赣南闽西的毛泽东闻听此讯,禁不住扼腕长叹,连连道:“杀错了!杀错了!”袁、王被杀乃是一桩大错案,而且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桩大错案,历史对此早有定论。这一悲剧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失守,留下了极其沉痛的教训。
  
  袁、王的身世和绿林生涯
  
  早在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之前,井冈山周围地区就已经活跃着两支有名的农民武装,首领分别是赫赫有名的“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
  袁文才又名袁选三,生于1898年,宁冈县茅坪马源坑村人。家境小康,少时在家帮父兄务农放牛。曾读过私塾,后就读于永新县城的禾川中学。绿林武装“马刀队”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在宁冈、永新一带打土豪,在群众中颇有影响。袁文才起初还有跻身士林的念头,但其新婚妻子被茅坪劣绅谢冠南之子谢殿一霸占,本人又一再遭受豪绅侮辱,于是结交“马刀队”首领胡亚春、张斐卿等,伺机报复土豪劣绅。袁文才多次参加“吊羊”(向土豪索取银元财物),当地土豪对其恨之入骨,于是勾结官兵捉拿袁文才。袁文才逃入深山,官兵把袁文才的家洗劫一空,捉走了他的胞兄袁选通,还打死了袁的老母亲。袁文才由此与土豪劣绅和官兵不共戴天,发誓报仇雪恨,携带妻小公开参加了胡亚春的“马刀队”。袁文才头脑聪敏,足智多谋。他向胡亚春建言,政治上要打“劫富济贫”的旗号,经济上要节约,细水长流,军事上要避强就虚,故深得胡亚春的赏识,委任他当了“马刀队”的参谋长。1924年,袁文才率“马刀队”攻进宁冈县城,将县衙门付之一炬。江西省政府派官兵一营分路“进剿”,袁文才凭借熟悉地形,巧妙周旋,“进剿”之敌疲于奔命,无功而返。袁文才和“马刀队”由是在湘赣边山区声名大振。
  王佐,又名云辉,号南斗,1898年出生在井冈山上的下庄村(当时属遂川县)。他家里很穷,没读过书,从小给人打短工,后改学做裁缝,并且练就一身武艺。他在给井冈山的绿林头目朱孔阳(人称“朱聋子”)缝衣时,被招为“水客”,负责为绿林当向导,打探消息和采买。由于他聪明机警,打仗勇敢,深得朱孔阳的喜爱。1924年,王佐买了一支毛瑟枪,自己拉起了一支十几人的队伍,正式投身绿林。王佐身材健壮,爱穿一身直贡缎的黑色短衣,挎一只新式的驳壳枪,武艺高强,动作灵活。他专与豪绅地主为敌,经常出去“吊羊”,抓一些有钱的富人来,迫使他们出钱来赎命。后来队伍慢慢扩大,发展到五十多人。他们农忙季节在家务农,如普通百姓一般,有事则揭竿而起,啸聚山林。王佐的士兵个个强悍,都穿着杂色衣服,蓄着长发,尤其善于爬山。他们下山打仗,有时打散了,便会自动跑回山上来。遂川豪绅多次勾结官兵进山“进剿”,都未能把王佐剿灭。1926年,队伍发生内讧,王佐险遭不测,投奔茅坪袁文才处。袁文才帮王佐铲除了异己,重新巩固了队伍。袁文才与王佐系同年生人,情同手足,遂结为“老庚”(即同年兄弟)。从此,袁、王两人各竖一帜,双雄并立。一人在山下的茅坪,一人在山上的大小五井,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而土豪劣绅和反动官府却对他们无可奈何。
  1925年下半年,宁冈籍的共产党人龙超清,利用自己身为江西省议会议长之子的身份,劝说县知事沈清源对袁文才部进行“招安”。龙超清又亲自上山说服袁文才,袁文才思谋再三,最后同意接受“招安”,出任宁冈县保卫团团总,队伍仍驻扎在茅坪。共产党人龙超清、刘辉霄在帮助袁文才招兵买马、扩大队伍的同时,不断地从政治上帮助他,向他宣传党的宗旨和目标,启发他的阶级觉悟。1926年秋,北伐军打到江西、湖南一带,袁文才在宁冈党组织的帮助下发起了宁冈暴动。袁文才一马当先,率部打进县衙门,收缴了清乡局的枪支,驱逐了北洋军阀委派的县知事沈清源。随后,成立了宁冈县人民委员会,龙超清任委员长。袁文才将所部改称宁冈县农民自卫军,他本人担任总指挥。同年11月,袁文才由龙超清发展为共产党员。大约同时,王佐在袁文才的影响下,与遂川县的党组织取得联系,把自己的队伍改编为遂川县农民自卫军。
  大革命失败后,井冈山地区的土豪劣绅勾结国民党军队,先后缴了附近各县农民自卫军的枪。仅遂川保存了6支枪,莲花保存了1支枪,然而袁、王两部却始终各自保存着60支枪,在山高林密、地形险要的井冈山地区坚持斗争。1927年7月,袁、王两部根据党的指示,配合莲花、永新、安福等县的农民自卫军,攻打永新县城,打败了国民党右派李乙燃的保安队,从监狱中救出被监禁的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贺敏学、胡波等八十多人,又打败了从吉安反攻的右派武装特务营。永新暴动胜利后,成立了县革命委员会,贺敏学任主席,王新亚、袁文才、王佐任副主席。同时成立了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部,王新亚为总指挥,贺敏学、袁文才、王佐为副总指挥。不久,国民党以五个团的兵力进攻永新,各县农民自卫军各回本县,王新亚率安福农民自卫军前往浏阳,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王怀、刘真、贺敏学、贺子珍等永新的同志与袁文才、王佐一同到了井冈山的茅坪,在山上坚持斗争。国民党军砍山“进剿”,一直推进到茅坪附近的桃寮,却始终没有发现袁文才等人的踪迹,烧杀一通后退出宁冈。袁文才利用手中的武装,先后打死和赶跑三个来宁冈上任的反动县长,使宁冈县政权掌握在共产党手里。
  
  毛泽东诚心结交“绿林朋友”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战略家,毛泽东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就已经萌生了“上山”的思想,认为只有上山,才可以保存共产党的力量,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党“八七”会议后,瞿秋白曾邀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明确回答: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秋收起义受挫的事实,使他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条件下,冒险进攻大城市是完全行不通的,进一步坚定了率领起义部队“上山”的决心。
  1927年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前委会议,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作出向罗霄山脉中段转移的决策。然而,罗霄山脉中段地域广阔,起义部队到底把家安在什么地方,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路走来,这个关系着起义部队命运的难题,无时不在毛泽东的脑际萦绕。最终,他用目光锁定了方圆五百里的井冈山。
  起义之前毛泽东对井冈山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秋收起义部队第二团团长王新亚,原是安福县农民自卫军的领导人,曾与袁文才、王佐一起参加过1927年7月的永新暴动,与宁冈县的党组织和地方武装有过接触。王新亚参加了9月初毛泽东召开的安源军事会议,向他详细介绍过井冈山一带的地理条件、大革命时期永新、宁冈、安福、莲花等县革命斗争的情况、农民自卫军发展的规模、永新暴动的结果,以及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宁冈农民自卫军在井冈山坚持斗争的情况。
  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的途中,毛泽东曾收到江西省委的来信,也说到在宁冈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那是在起义之前,驻扎于铜鼓的起义部队第三团派团部文书宋任穷与江西省委联系,宋任穷在南昌找到了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汪泽楷给起义部队写了指示信,又当面对宋任穷说:“你们在莲花厅一带行动。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其他的事,信上都写了。”十几天后,宋任穷在莲花境内追上了正在向南转移的起义部队,亲手把信交给了毛泽东。汪泽楷对宋任穷所说的“宁冈县有我们党的武装”,当指袁文才领导的宁冈农民自卫军无疑。
  到达永新的三湾后,毛泽东一方面对起义部队进行改编,一方面派人与宁冈地方党组织和袁文才取得联系。在前委会议上,毛泽东告诉大家,部队不能乱跑了,乱跑就肯定要遭到失败。如果再乱跑,剩下的这些人也要全部垮掉,这样还革什么命?他提出,要就地打主意,不要再向南去追南昌起义的南下部队了。他还说:袁文才在茅坪打圈圈,敌人几年来都没有把他们消灭,王佐在井冈山也是这样。敌人没有办法搞垮他们。我们要和地方结合起来,要取得地方支持。一方面我们把伤病员交给他们,他们可以把我们的伤病员安置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枪给他们,帮助他们发展起来,这样我们就不会被敌人打垮。
  起义部队到三湾时,袁文才的部队也在离三湾不远的宁冈龙市一带活动。袁文才听说三湾来了一支队伍,由于摸不清底细,便把部队收缩到茅坪。那时也在山上的贺敏学说:“开始时,我们不知道是毛泽东同志的队伍,还怀疑是国民党冒充的。小江山一带有我们的人,派出人去侦察,揭下部队贴的宣传标语,还看到这支部队刚来时,三湾没有一家商店开门,他们买不到米吃,还是不进群众的房子。我们的侦察被伍中豪(工农革命军第一团第三营副营长)抓住了,但又立即放回来了。我们把揭来的标语一看,都是宣传我们党的主张,如‘打土豪,分田地!’‘拥护共产党!’‘打倒土豪劣绅!’等。落的款是‘工农革命军’,后来进一步打听到这是毛委员的队伍。”
  袁文才正在山上观望形势,毛泽东派的送信人已来到茅坪。接到来信,袁文才立即召集宁冈党组织负责人龙超清、龙国恩和自己的左膀右臂陈次谋、朱世庵、谢角铭、李筱甫等商议。袁文才念了毛泽东的信,一时大家无语。沉默了一会儿,还是袁文才的文书陈慕平说:“毛泽东是我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老师,他是党的中央委员,湖南的秋收起义就是他领导的。”陈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到三湾与毛泽东联系。袁文才、龙超清也认为,既然是党内同志,来了信就应当去接头。于是决定龙超清、龙国恩、陈慕平三人去三湾,与毛委员会面。
  龙超清等到了三湾,向毛泽东汇报了井冈山的地理人情、袁文才和王佐两支农民武装的情况,以及宁冈地方党组织和政权的情况。毛泽东向他们说明了工农革命军的来意。龙超清等欢迎工农革命军进驻宁冈,表示将先到30里外的古城,安排毛泽东与袁文才的会面。毛泽东看到他们三人空手而来,还每人送了一支枪。
  秋收起义部队离开三湾的当日,进抵宁冈的古城,这里已是袁文才的势力范围。
  10月4日和5日,前委在文昌宫连续开了两天会。参加会议的有前委委员、部队营以上干部、党的活动分子,还有宁冈县党组织的负责人龙超清等,共计六十多人。古城会议作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决定,就是确定要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毛泽东说,井冈山地势很好,我们可以关了东面打西面,关了南面打北面,敌人奈何我们不得。在这里,我们可以居高临下,看得清、打得准。现在我们要进山“安家”了,准备“占山为王”了。
  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安家,首先面临着如何对待袁文才和王佐的问题。讨论中有人提出,袁、王虽然挂过农民自卫军的牌子,但实际上与土匪差不多,又对我们怀着疑虑和戒心,提议解除袁、王的武装,趁早把他们解决掉。并说:他们那几十支枪,一包围缴械就完了。毛泽东不同意这种意见,对他们说:谈何容易,你们太狭隘了,度量太小啦。我们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历史上有哪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三山五岳联合起来总是大队伍。
  毛泽东又具体地分析了袁、王队伍的情况。袁、王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武装,成员多是本地的贫苦农民,他们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有反对地主豪绅阶级的强烈愿望。他们受过大革命的影响,参加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对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虽然他们长期以来打家劫舍,沾染上好些土匪习气,有这样那样的弱点,但从本质上看,与我们并无根本矛盾,相反,却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和阶级利益。如果能把他们争取过来,对于我们在边界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都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他还耐心地开导大家,如何对待袁、王,不能只看到几十个人、几十杆枪的问题,是个政策问题;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与会的大多数同志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确定以井冈山为依托,以宁冈为中心开展建设根据地的工作,对袁、王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为了尽快落实古城会议的决策,早日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后方,毛泽东请龙超清马上安排与袁文才见面。
  
  袁、王向毛泽东敞开山门
  
  10月6日,毛泽东随身带了六七个人,从古城来到大仓。袁文才和他的几位部下在林家祠堂门口的小石桥上迎候毛泽东。袁文才穿着长衫,外套黑缎马褂,俨然一副绅士模样。当毛泽东一行骑着马向大仓村走来时,陈慕平远远指着前面那位身材伟岸、蓄着长发的人说:“看,那就是毛委员!”毛泽东在村头下马,向来迎接的人热情招手致意。袁文才原先想,如果发现毛泽东带兵来,便命令预先埋伏好的人马准备战斗。可毛泽东只带了几个人来,身上也没有武器,袁文才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示意部下马上撤掉伏兵,自己快步上前迎接。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