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12期


宋美龄怎样“征服”美国

作者:禾 青




  10月24日,106岁的宋美龄在纽约去世,引起海内外许多人对她的追思与回忆。人们总是首先想到她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在抗日战争中赴美进行外交活动取得巨大成功。
  1942年底至1943年初,宋美龄访问美国,成为第一位以平民身份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妇女,随之在美国掀起了一场著名的“宋美龄旋风”,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就。许多人将宋美龄的成功归结为她长期的留美学历、出众的演讲才华、风雅的外交气质和动人的音容笑貌。其实,宋美龄的外交成就真实地建立在中国人民坚持抗日战争五年多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之上,是中国军民不惜流血牺牲与日寇顽强拼搏的精神造就了宋美龄在美国的“光辉形象”。
  
  精心准备对美宣传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的四年中,宋美龄先后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和演讲,在对外宣传、妇女工作和救护难童问题上具有相当积极的影响力。国民政府在抗战中出版了宋美龄的《战争与和平通讯》、《蒋夫人论集》等书。其中有许多充满感情的文字与声音。例如,宋美龄在一篇文章中报导了中国抗日战场的情况,同时指出,在我们缴获和击毁的日方坦克和飞机中有美国制造的零件,并据此毫不客气地批评了美国政府对于中国抗战的两面政策。美国的各大报刊争相转载了宋美龄的文章,使得美国民众舆论大哗,对美国国会政策形成很大压力,同时也激起美国民众对中国抗战的深切同情。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空军偷袭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击沉了美国军舰8艘,炸伤12艘,击毁美机250多架,使美国太平洋舰队受到重创。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让美国人尝到了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真正“苦果”,应验了毛泽东当初谴责美国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的那句预言:“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为了进一步争取美国舆论对国民党政府的同情与支持,争取美国国会对中国抗战的实际援助,1942年11月,宋美龄访问美国,刮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外交旋风”,对于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宋美龄最初去美国的任务并不是公务性质的,而是为了治病。大约在11月27日,宋美龄带着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两名护士和她的外甥女孔令伟抵达纽约,在美国总统助理霍普金斯的迎接下立即住进了哥伦比亚长老教会医疗中心哈克尼斯医院。1943年2月初,宋美龄经过美国医生的悉心治疗,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后出院。她接受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夫妇的邀请赴海德公园罗斯福总统的私人行宫休养。
  其时,美国人已为宋美龄安排了密密的演讲日程表。据1943年2月9日宋美龄致宋霭龄的电报说:“妹决定于本月十七日赴白宫。十八日向美国国会演讲后赴美国无名士兵纪念碑献花,当晚由我大使馆接待。三月一日返纽约,由纽约市长至站迎迓,即赴市政府接受纽约市赠予荣誉公民。二日由我纽约总领事公宴,是晚十时半在麦狄生花园向美国民众演讲,美东部八省主席均准备莅临,四日在加乃奇厅向华侨演讲,六至八日赴威尔斯来演讲,十二日到芝加哥演讲。十八日赴旧金山,由市长赴站迎迓,并赴市政府接受该市金锁匙后,检阅海、陆、空军及民众游行及宴会等。二十一日向我华侨演讲,皆往洛杉矶赴宴。拟于三月底或四月初,或赴加拿大以增国光。”宋美龄在电报中不无担忧地说到:“妹演讲、宴会之程序当极辛劳,当经为国家加强邦交而增光荣计,当尽为之,唯默祷上苍予我精神及体力耳。”
  蒋介石对于宋美龄即将在美国国会演讲十分看重。他于1943年2月12日专门致电宋美龄嘱她在演讲中的注意事项。其指示曰:1.中美两国传统友谊过去一百年间,毫无隔阂之处,是世界各国历史所未有之先例;2.代表中国感谢美国朝野援助中国抗战之热忱;3.今后世界重心将由大西洋移于太平洋,如欲获得太平洋永久和平,必须使侵略成性之日本,不能再为太平洋上之祸患,等等。
  2月23日,蒋介石又一连给宋美龄发出三封电报,要宋美龄注意:第一,切不可使听者有被训示之感,亦不宜有请求之意,只以友邦地位陈述意见;第二,应使听众能移其目光,留心于太平洋问题之重要;第三,认定日本为中美两国共同之敌人,非根本打倒不可,同时强调战后亚洲经济地位之重要,尤其是中国的物资、人才与美国机器、资本的合作开发,等等。
  宋美龄回电说:“文、元各电均悉,所告卓见非常感佩。妹向国会及各地演讲,当予分别遵照电示,总以维持我国家尊严,宣扬抗战对全世界之贡献,及阐明中美传统友好关系为原则。私人谈判,当晓谕美国当局以我国抗战之重要性;公开演讲,则避免细节,专从大处着眼,以世界眼光说明战后合作之必要。”
  据《宋家王朝》的作者说,此后,宋美龄对于各种演讲稿,每一稿都亲自修改七八遍,把白宫的工作人员都折腾得够呛。可见,宋美龄对于这次在美国的宣传活动是尽其全力,十分重视的。她对演讲所定的基调策略也是正确的。这是她能够在这次外交宣传中取得巨大成就的良好基础。
  
  宋氏演讲风靡全美
  
  1943年2月18日,宋美龄向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当天,她穿着黑色金丝绒旗袍,胸前佩着镶有宝石的中国空军徽章的大扣花,显得清高淡雅,在副总统华莱士的带领下,走上讲坛。
  宋美龄在众议院首先对在海外服务的美国人作了一番真诚的赞扬。她说:“余首愿确告诸君,美国人民对于分布全球各地之美国作战壮士实足以自豪。余尤念及远处异域偏僻区站,生活至感寂寥之贵国壮士。盖此辈任务,既不能有显赫之表演,亦无振作精神之战事,而系日复一日,仅奉命担负其例行任务,如守卫防御工事,并准备抵抗敌方可能之蠢动而已。……贵国若干部队,驻扎在遥远隔绝地点,非平常交通所能到达。贵国若干壮士,必须用临时赶筑之机场,飞行海面,经数百小时之久,以搜寻敌方之潜艇,往往一无所遇,废然而返。”
  随后,她转而赞扬面对的这些美国议员,说:“美国人民正在建立与实施一种确系其祖先所怀抱之立国典型。此种信心,盖见加强而证实。诸君为美国人民之代表,目前有一光荣机会,使汝祖先之开国工作,发扬光大,超越物体与地理限制之疆界。诸君之祖先曾以大无畏之精神,冒不可思议之困难,筚路褴褛以开发一新大陆。现代人士,无不赞美其精力过人,宗旨坚定,以及成功卓著。诸君今日,当前正有一更无限伟大之机会,可以赓续发挥汝祖先所怀抱之理想,并协助完成解放全球各地人类之精神。为求完成此项目的计,吾侪身属联合国家,必须尽力加强作战,俾联合国早日获得最后彻底之胜利。”
  紧接着,她把话锋转向中国,说:“中国著名兵家孙子有言,‘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吾人另有一谚语云:‘看人挑担不吃力’。此等名言,来自明哲久远之古代,实乃每一民族所共有,然而仍有一种轻视吾敌人力量之趋势。当1937年日本军阀发动其全面对华战争时,各国军事专家,咸认中国无一线之希望。但日本并不能如其所曾夸称,迫使中国屈膝;于是举世人士,对此现象,深感慰藉,并谓当初对于日本武力,估计过高。虽然,自日本对珍珠港、马来亚,以及南洋一带加以背信无耻之袭击后,战争之贪狂火焰,弥漫太平洋上,而各该地域,相继失守,一时观感,遂又趋向另一极端。世界人士由此遂视日本人为尼采所称之超人,在智力上与体力上均超越于其他国人。”宋美龄尖锐地指出,我们不应该忘记中国人民曾经在抵抗日本侵略的头四年中,孤立无援,独自抵抗着日本军阀的淫虐狂暴。而现在又有人认为打击日本不如打击希特勒重要,“吾人慎勿忘日本今日在其占领区内所掌握之资源,较诸德国所掌握者更为丰富。吾人慎勿忘如果听任日本占有此种资源而不争抗,则为时愈久,其力量亦必愈大。多迁延一日,即多牺牲若干美国人与中国人之生命。”
  最后,宋美龄坚定地表示,“我中国人民根据五年又半之经验,确信光明正大之甘冒失败,较诸卑鄙可耻之接受失败,更为明智”。宋美龄的演讲赢得了众议员们热烈而长久的掌声。
  随后,宋美龄又被引至参议院,要求她作简短演讲。宋美龄上台后表示,因没有准备到这里演讲,故只是临时发言。她说,中美两国有160年传统友谊的历史,她感到两个民族有许多相似之处。她随即讲起了一个美国飞行员叙述的自己的故事:一个美国飞行员在轰炸南京归来时,不得不降落到中国内地。落地之后,他看到一群中国民众向他走来,他即扬起双手高呼:“美国,美国。”中国民众立即向他伸出友谊之手,并且想要拥抱他,就像找到了自己久别的兄弟一样。接着,宋美龄说起了自己:“余在幼时曾来贵国,认识贵国人民,并曾与之相处。余在贵国度过余身心长育之时期。余操诸君之语言,不但操诸君内心之语言,且操诸君口头之语言。故今兹来此,亦有如见家人之感。”
  宋美龄这一独特的开场白,立刻获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接着,宋美龄谈起了中美两国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问题。她又举出了中国民间的小故事,说当她与委员长退出汉口路经衡山时,看到山中有两千年前建造的“磨镜台”古迹,遂问起来历。故事是“二千年前,此地附近有一古庙,有一小沙弥,辄至此地,终日盘坐,合手祈祷,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日复一日,期得福祉。同时庙中住持以一砖在石上磨琢不息,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小沙弥有时举首四顾,以窥住持之所为,但年老之住持依然进行其磨砖工作如故。一日,小沙弥问曰:‘住持师父,以砖磨石,究何为乎?’住持曰:‘余欲磨砖成镜。’小沙弥曰:‘住持师父,磨砖成镜不可能也。’住持曰:‘诚然。此与汝日复一日,自朝至暮无所事事,只知诵‘阿弥陀佛’,以祈福祉者,同为不可能之事也。’”于是,宋美龄进而指出,光是宣布理想是不够的,我们不仅应该宣布理想,而且要以实际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在参议院的简短演讲同样获得了听众的热烈反响。
  2月19日,罗斯福总统亲自为宋美龄主持了有172名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宋美龄谦逊地表示,自己到战争前线视察时并未感到害怕,而现在看到记者们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的时候,却不那么自信了。但是,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便觉得自己是在朋友们中间。
  有记者问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关于没有充分利用其人力的报道是否真实?”
  这时,宋美龄的黑眼睛闪闪发亮,经过愤怒的一瞥之后迅速控制好自己,说:“没有汽油、飞机和弹药,血肉之躯怎能有效地用以战争?”
  记者问:“中国何时能收到所需要的物资?”
  宋美龄巧妙地答道:“这个问题请总统回答更好。”
  罗斯福从容地答道:“把飞机和供应品运往中国存在巨大的困难,但是美国正在努力把东西运进去。如果我是中国政府一个成员的话,肯定会问:什么时候再增加一点,为什么不增加一点?作为美国的一个成员,我就必须回答:上帝愿意让我们多快就多快。”
  记者问:“蒋夫人对于美国如何能加快对华援助的问题,有何建议?”
  宋美龄把头再次转向总统,说:“总统说过,上帝愿意让我们多快就多快,但是我记得,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
  宋美龄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现同样征服了参加会议的记者。专栏作家雷蒙德·克拉波在1943年3月1日的《时代》杂志上写道:“有朝一日他们可能让海伦·海斯上演这个角色,但她却不会比现实生活中的蒋夫人演得更好。”美国一些报刊争相在头版刊登介绍宋美龄的文章。
  3月1日,宋美龄在纽约市政厅发表演讲,参加者有纽约市长与纽约市民代表。在这次演讲中,宋美龄显得愈加自信与自如。她先谈论了中美两国之间的友谊,说明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中国人,而是为了正义和世界和平。接着,她讲述了一则中国古代的小故事。她说:二千年以前,大约正是秦始皇修筑长城的时代,广西省内有两条河流经常泛滥成灾。当地人民因水灾而惨死者达数千人。秦始皇遂派出一名高级官员前往治水。此人去了以后,组织筑堤防灾,但未能将泛滥的洪水挡住,该名官员被秦始皇处死。第二名官员派去以后,其结果与第一位相同,也被秦始皇处死了。第三名官员终于将防水的堤坝修筑成功,将洪水拦住了。他受到了秦始皇的褒奖与赏赐。
  宋美龄侃侃而谈地继续说道:去年我与蒋委员长旅行至某地,发现有三座坟墓,问其原由,所获得的答案是:“这三个人同是筑堤防灾的官员之墓,其中二人失败,一人成功。”我又问:“为什么成功者与失败者同葬?”答者道:“第三人成功以后,受到厚赏,但他拒绝了皇帝的赏赐,回家自杀身亡,并且对家人说,他不愿意因为别人的失败而使自身获利。也就是说,他不愿意以别人生命的代价来换得自身的荣耀。”宋美龄说到此处后话锋一转,说:“余感觉美国人民亦有同样之正直德性。彼等不肯以他人所付之自由代价,而本身享受其利,我言然乎?此种高尚正直及愿为共同目标而共同忍苦工作奋斗之感觉,即为中美两国人民共同之立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