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既是正剧,就要反映历史真实

作者:苏 人




  近年来,反映清代历史的电视剧很繁荣。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戏说”,一种是“正说”。前者出以“游戏”之笔,几乎怎么写都町以;后者是严肃的正剧,作者可以虚构、想象、创造,否则就没有艺术可言,但是,这种艺术创造必须反映历史真实,特别是历史的本质,不能有任何“戏说”的成分。从风格看,当下正在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显然属于正剧,它企图通过艺术的形式反映中国社会从帝制走向共和这——段历史,主题很好,但是,看了已播各集之后,觉得问题不少。
  《走向共和》出场人物众多,但作者最着力塑造的是李鸿章、西太后、袁世凯:三个人物。对于李鸿章,作者没有把他简单地写成面日可憎的投降派、卖国贼,这是可以的,但是,剧本写李鸿章治军严明,深知世界大势,对日本海军实力了如指掌,而将翁同龠、文廷式等主战派写成一·帮头脑昏庸、只知说大话、空话的冬烘,这样的对比处理就欠妥了。对于西太后,作者有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是,把她写成勤于国事,——直到临死前,还念念于“立宪”救国,指示要缩短“预备”年限,这就不符合历史真实丁。不错,西太后的《遗诰》中提到过“预备立宪”,但是,并无提前实行之意,而且,西太后心目中的“立宪”是为了“皇位永固”,与要义在于“限制君权”的真“立宪”并不是一回事。
  对于维新派,我觉得剧本实际亡是丑化了。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具有全面改革意义的运动。维新派的“变法”要求不仅限于经济、文教,而且已经提出“设制度局”等政治方面的改革设想。当时,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康有为等则坚持中国必须“因时制宜”,“全变”、“大变”。为此,康有为和荣禄等在总理衙门有过面对面的激烈辩论,但是,作者不去写这些,却虚构了一场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徐桐等人之间关于”改穿洋服”的“廷辩”,让康大发所谓中国人一穿洋服,就可以立致富强一类议论。这样,维新派的变法岂不成丁可笑的闹剧。
  从甲午到辛亥,有无数仁人志十为了中国的改革和进步奋斗,这里面,又有多少曲折丰富、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编写!但是,综观已播各集,剧作者热衷的是表现宫廷秘事。对“丁末政潮”(瞿鸿橼、岑春煊和奕勖、袁世凯之间的矛盾),作者精雕细刻,表现得淋漓酣畅,而对黄花冈起义、武昌起义,却只匆匆带过。不是说,宫廷秘事不能写,而是说,就表现中国人民摆脱帝制,走向共和这一主题来说,宫廷秘事显然写多了!
  要写历史剧,就要认真地研究历史。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的末两句有两种说法。“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本来是真的,已经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刑部传抄本”所证明,但是,作者却偏偏假借乏照之口宣布那是梁启超的伪造。“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这本来是《绣像康梁演义》作者的胡编,但作者却宣布是潭嗣同的真作。真的说成假,假的却说成真。看来,在这个问题上,剧作者下的功夫不够,所采取的是个别学者的误说。
  《走向共和》有不少历史常识的错误。例如,废八股,改策论,这是百日维新期间的重要成果,但是,剧本却写成甲午战争前,翁同龠与徐桐就在为张謇和李盛铎的“策沦”卷子辩论。假定那时的科举考试已经考“策沦”,戊戌年何必还要冉改革!又如,清末“新政”时期的所谓“废四书、五经文”,其实只是废除据四书、五经出题的八股文,但剧本却解释为废四书、五经,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都不曾出现过的事。
  历史剧的情节不—定要是历史上实有的,但是,却必须是历史』:可能发生的。剧本为了表现清廷开办新式学堂的成就,竟安排乞丐武川在清朝的煌煌殿堂上大说“山东快书”。“国破山河在,今后怎么办?”清廷竟会出这种不伦不类的题目考试百官。凡此种种,都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不可能发生的事。我很担心,“戏说”之风正在蔓延,发展下去,就无严肃的正剧可言了:
  (责任编辑:瑶 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