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6期


悲壮的战略转移

作者:石仲泉




  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这些年,虽然不时参加地方的一些活动,但做党史专题考察,主 要是这几年的事。一个重要动因,是2001年11月上旬到江西瑞金参加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 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党的历史上被敬称为"红 都"的瑞金,我一直没去过,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早就神往之。再则,具体负责编修《中国 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工作,对作为土地革命战争主要发生地的中央苏区这段极其复杂的历史 ,有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是很清楚,想趁此机会作点调研,增加些党史的实感,推动个人对 一些问题作较深入的研究。因此,在踏上这块红土地的那个瞬间,就油然萌生了要亲吻它和 探究它的感情。参加理论研讨会后,对赣南的部分地区就党史上的一些问题作了实地考察, 使我感到收获不菲。由此更增强了要作党史专题考察的自觉性,这既可以感受党史,丰富它 的内涵,也有助于研究走向深入,包括矫正一些史实。
  今年初,受室委会委托,前往我室对口扶贫的四川省叙永县,慰问困难群众。随后,在 川南、黔北、黔西北就红军长征经过当地的历史情况进行调研。走了"四渡赤水"的各个渡 口,先后到四川最南端和贵州西北角的赤水两岸的悬崖峭壁考察了川滇黔交界的"鸡鸣三省 "地区,使过去不太清楚的问题又有所了解。于是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一个观念:即党史工作 者有一个由概念党史走向体验党史的问题。1月13日,在贵州毕节地委党史研究室的座谈会 上,我讲了这个看法。当时是这样讲的:
  --要搞好党史的研究和写作,党史工作者应尽量走出"书斋",努力去感受和体验一 下所研究的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作研究,有感受和体验,与没有感受和体验,是很不一样 的。我不是提倡经验主义,只是强调研究和写作党史,仅仅知道一些党史概念,通过文献资 料了解些党史情况是不够的。凡有条件和可能,要尽量去感受和体验某些重要的党史问题, 努力掌握第一手原始的实际的可靠材料。特别是像我这样不是党史科班出身的,更需要注意 这个问题,即如何从概念党史,进
  入到体验党史。近两年作了些党史考 察后,渐渐地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就我自己言,对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和五次反"围剿"斗争,过去总感到太复杂,不容易理清楚。 前年和去年作了两次赣南考察,到中央苏区发生过重要党史事件的一些地方作了调研,有的 情况就比较清楚些。在编修党史一卷本时将一些重要材料丰富进去了,对个别原来不准确的 史实也作了修改。因此,我个人的体会是,经历了一番体验而写的党史,一般地说,不会是 文山会海,而有具体材料、生动情节;不会是概念化的,而是有血有肉的;不会是干巴的, 而是鲜活的。这样的党史本子,更让人喜闻乐见。
  --考察"四渡赤水",对我教育很大。"四渡赤水"是毛主席的神来之笔,经典之作 。其行程大概为整个长征行程的十分之一,是整个长征取得胜利的最具关键性的一个阶段。 这次对"四渡赤水"的路线进行了比较多的调研,就不再只是抽象的地名概念,而有了具体 形象。一谈到"四渡赤水",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赤水河沿途的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和那几 个渡口的生动情景。毛主席那首《长征》诗中的"乌蒙磅礴走泥丸",不就是描写的红军" 四渡赤水",来回穿插于川南、黔北和黔西北,以及滇东北这一带的情景?!只看注文解释 ,对它理解不深。经过考察后就有了较为实际的感受。毛主席的诗确实气势恢宏。从而,对 这首诗所表现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慨有了更深的领悟。这就是由概念党史进入到形象党史。而 要能有党史形象,就需要体验党史。所以,这次跑一趟,尽管苦一点,累一些,但还能吃得 消,受益匪浅。
  从四川叙永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回京后,我就接到"下岗"通知。对此,早有思想准备。 超龄过点几年了,现在不下,更待何时?再则,鉴于工作上的困难也早有退意。长期以来, 我自认是学林中人,卸下一幅担子,没有了行政事务,专心治学,乃梦寐求之。如今,这一 愿望实现,能不"雀跃"?一年前,在中央党校召开的关于龚育之同志两本书的座谈会上, 我谈到老龚同志时,曾引述了裴多斐的"自由"诗,并对自由的内涵作了锁定,强调作为一 个"自由撰稿人",有更多的写作时间,追求学术真理的自由度更大。那时,我很羡慕老龚 。不到一年,我也加入这个行列,不是"心想事成"么!
  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自由,我才能得以谈谈体验党史的一些感受。总题目姑且叫做"走走 党史"。这个题目,可能有点不伦不类,文理不通,或粗俗不雅。但征求过一些朋友的意见 ,认为它比较通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此,先这么叫着,想出了更好的题目再改。这 算是开篇的话。
  走走党史,想写成几组文章。目前就从走走长征开始。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一说起长征故事,人们无不 肃穆动容。作为党史工作者,到了赣南这块红土地,就不能不对中央红军长征的历史情况进 行若干考察。
  
  毛主席遭受排挤的三次会议;错误领导反"围剿"失败,不得不退出江西
  
  先从瑞金说起。瑞金位于江西省东南边陲,与福建的长汀紧为毗邻,是赣南入闽通粤的 要津。物产丰富,"因掘地得金"而闻名。唐天佑元年(公元906年),县境中部的象湖镇 淘金场置监,以"金为瑞",始名瑞金。南唐保大11年(公元953年),升瑞金监为瑞金县 。象湖镇一直是瑞金县城所在地,建制长期未有大的变化。境内地形,大略东南乃山区,西 北为丘陵,中部是丘陵和谷地冲积平原。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水域、耕地虽 较少,但绵江流域是稻米产区。历史流传的民谚说: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绵 江两岸是块洲,三年两不收,还有余粮下赣州。有这样的自然资源,中央苏区建立后,瑞金 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红色首都,改名"瑞京"。当时县境面积约为2448平 方公里,人口约为20万。1949年解放时,有18万多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2001年拥 有60余万人。
  为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七十周年,中共江西 省委、赣州市委和瑞金市委等有关方面,举办了各种隆重的活动。
  11月7日上午,我们一行先到市东北的叶坪红军广场,出席向红军烈士纪念塔敬献花圈 仪式。然后,前往城西沙洲坝当年召开"二苏大"礼堂出席纪念大会。当车队从市区穿过时 ,我们惊呆了:红都大道新楼林立,纪念标语琳琅满目,宽阔街道两旁的群众人山人海,中 小学生们穿着整齐的校服,鼓号喧天,手挥小旗,高呼:"欢迎!欢迎!……"天不亮,农 民们就从四乡八村赶来,披红挂彩;这时,扭秧歌,舞狮子,耍龙灯,跑竹马,划旱船,热 烈迎宾;机关干部们也穿戴节日盛装,表演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瑞金同志说,这次纪念活 动的盛况,是数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望着万人迎宾队伍和上十万的自发观礼群众,许多代表 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不能不想:中国共产党能够建立中央苏区,共和国的摇篮能够在 这里诞生,尔后我们党又经过艰难曲折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革命胜利,不就是因为有千百 万真心实意拥护党的群众吗!?
  在瑞金,参观一些革命旧址群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我不胜感慨。毛主席辛辛苦苦 开辟中央苏区,"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后却不断遭受排斥、乃至最后丢失中央苏区的情况 ,过去也知道,但不很明晰。这次考察后,一些细节清楚了。毛主席遭受排挤打击,集中体 现在三次会议上。
  --首先是赣南会议。六届三中全会后不久,1930年10月中旬决定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 ,以周恩来为书记。在周恩来到任前由项英暂代书记。1931年4月任弼时等中央代表团到达 中央苏区后,8月,提议毛泽东任中央局代理书记;10月,得到临时中央批准。但11月初在 叶坪召开的赣南会议,却又指责毛泽东犯了"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游击习气" 的右倾错误。尽管这次会议既没有点名,也没有解除他担任的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但在两 个月后的一次苏区中央局会议上却直接批评他是"典型的右倾机会主义",随后排斥他对中 央苏区党的正确领导。11月7日至20日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是在毛泽东处 于这样的逆境中召开的。这两个会同是在叶坪谢氏宗祠开的。毛在前一个会上遭受严厉批判 ,在后一个会上出任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在后人看来,这很滑稽。但这反映了当时不正常的 政治氛围。毛内心之抑郁和痛苦,可想而知。
  --其次是宁都会议。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一个多月,周恩来于19 31年底到达瑞金,次年1月下旬始,取代毛泽东,就任苏区中央局书记。周作为在中央苏区 党的一把手主事后,一是采取积极措施,基本纠正了此前中央苏区发生的肃反扩大化严重错 误;二是在军事斗争上,虽不完全赞同临时中央一再指示的攻打中心城市的"进攻路线", 但在中央持强硬态度时又努力贯彻。因而,在与毛泽东的关系上,周时而支持毛的正确主张 ,并对毛加以保护;时而又同毛的意见相左,站在维护中央立场上批评毛。在蒋介石发动第 四次"围剿"后,周赶往前方,主持军事决策,中央局书记由任弼时代理。在红军取得若干 战役胜利后,临时中央和后方苏区中央局一再催促前方向北出击,威逼南昌。前方领导人根 据形势,不赞成马上出击强敌。这样,以临时中央和后方苏区中央局为一方,以在前线的周 恩来、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为一方,在军事行动方针上形成对立意见。为解决矛盾,后方 苏区中央局成员赶到前方,由周恩来主持,于1932年10月上旬,在宁都小源"榜山翁祠"召 开苏区中央局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会议传达讨论了临时中央批评中央苏区所犯"政治 错误"的长信指示;在作战方针上,与会大多数人对毛泽东"开展了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 向斗争"。毛据理力辩,但处于少数。会议解除了他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离开前方,回到 后方休病假。毛遭"缺席审判",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委后,"凉"在汀州福音医院长达 四个月。
  --再次是六届五中全会。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苏区瑞金,直接 干预苏区党政军事务,全面推行"左"倾路线。2月,在闽西开展反"罗明路线"斗争;4月 ,开展反对江西"罗明路线"斗争,批判支持毛泽东的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 )、古(柏)等几位中心县委书记。随后,蒋介石开始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面对新 的严峻形势,1934年1月中旬,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在瑞金沙洲坝大埠村召开。全会由博古具 体主持,强调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是争取苏维埃中国完全胜利的斗争",号召"集中火 力反对主要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继续批评毛泽东在土地问题上的正确意见是"富农路线 "。这次全会在政治上将"左"倾路线推到顶点,在组织上将宗派主义发展到极至。全会改 选中央政治局时,由于共产国际干预,没有被通知出席全会的毛泽东,不仅没有被取消政治 局候补委员,反而擢升为政治局委员。但是,中央负总责者仍要排斥和架空毛,决定在即将 召开的全苏二次大会上,由张闻天取代他出任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一职。尽管周恩来表示异 议,但在全会结束后举行的全苏二次大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上,选举的苏维埃中央政府 领导班子,以张闻天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按照"左"倾 领导人的说法,毛成了"中国的加里宁"。由于中央政府各部实权都在人民委员会,毛实际 上被架空了。张闻天也被排斥在党中央核心圈外。"左"倾领导人实现了"一箭双雕"的目 的。
  上述三次会议后,毛泽东被解除在党、红军和政府的领导职务,"左"倾错误领导完全 控制了中央苏区的党权、军权和政权。这给中央苏区的各项事业带来极其严重恶果,最后导 致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惨重失败,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这就是后来被 称之为的"长征"。周恩来在总结历史教训时说:万里长征,就因为在江西打败了,硬拚消 耗,拚到最后挡不住了,不得不退出江西。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
  
  "长征"一说之来历;选择于都集结出发的缘由
  
  红军长征的决定及其走向,是个动态历史过程。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最初并没有 打算走得像后来那么远,只是准备到湘鄂西去,同二、六军团会合,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 据地。因此,最初并没有"长征"一说。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