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8期


罗章龙与《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

作者:黄栋法




  1923年2月初爆发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最后一个怒涛。中共北方区委及劳动组合书记部重要负责人罗章龙,亲自领导了这次空前规模的罢工斗争,并在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写下了10万字的《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鼓励工人阶级继续进行革命斗争。《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是后人研究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珍贵史料。
  在"二·七"惨案中,战斗在长辛店罢工前线的罗章龙负伤流血倒地,后经纠察队员奋力救护才得以脱险。
  罗章龙脱险后,不怕危险,继续留在北京负责中共北方区委工作,处理"二·七"善后事宜,组织召开"二·七"纪念会。他于2月21日综合京汉全路各站的情况报告,写成《二七大屠杀经过》一文,并于27日在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第20期上刊出。由于篇幅的限制,文章未能将事变的全貌记述出来。因此,文章发表不久,罗章龙就接到中共中央的来信,要求他编写一本书,以详细记述事变始末。
  于是,罗章龙立即通过长辛店党支部和北京大学党支部组织人力,到京汉铁路沿线搜集资料和照片。
  3月初,资料准备就绪,罗章龙动笔写作。他住在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宿舍。后来由于那里环境纷杂,北洋军阀眼线多,他转而在沙滩附近骑河楼找了一间小房子继续写作。当时天气寒冷,没有炉火,他就用芦花败絮裹腿,盘坐在土炕上呵气挥笔,日夜不停。到3月下旬写完了书稿,约10万字。书稿写成后,他用笔名"文虎"写了自序,高尚德以笔名"君宇"写了后序。
  当时市面上找不到印刷的地方,罗章龙就让北京大学印刷厂工人党小组想办法把印书的任务全包了下来。由于印刷工人不够,长辛店党支部和北京大学党支部的同志们一起帮助排字、组版、摆车、印刷和装订。
  就这样,在罗章龙和其他同志的共同努力下,《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于1923年3月底在北京得以出版,印行了500册。后来该书又改由广州人民出版社重印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分区发行。总计前后共印15次,发行15万册,畅销南北,远及日本、南洋各地。
  《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详细真实地记述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过程,反映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宣传了共产党的正确主张,表现了工人阶级英勇无畏、气壮山河的斗争精神。在反映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几十种文字资料中,《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是最翔实的一种。1923年6月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高度评价这本重要的革命历史文献"记载详明,分析精到,一字一句,可歌可泣,凡留心中国新兴势力发展的人,皆不可不人手一篇"。
  出乎罗章龙意料,《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对国共两党的合作也起到了一些促进作用。1923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孙中山读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送给他的《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后,深有感触,颇受鼓舞,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拥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从而采取积极态度,加快了同共产党合作的步伐。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距今已70多年。罗章龙写的《京汉铁路工人流血记》从30年代起被列为禁书,十年动乱期间又被禁止流通,几经沧桑,于1981年才得以重版。
  (责任编辑: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