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8期


张治中与争取和平解放台湾

作者:檀江林




  张治中一生与国民党、与蒋氏父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蒋介石的八大亲信之一,两人过往甚深,同时又与毛泽东、周恩来有几十年的交情。在逃到台湾去的国民党政要和军事将领中,许多是他的学生、部属和故交好友,与台湾国民党集团中位居副"总统"兼"行政院长"之职的陈诚和蒋介石本人长期保持通信往来,从未中断过,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因此,在争取台湾回归、祖国统一及加强两岸对话的工作中,张治中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关键作用。
  实际上,自蒋介石集团逃到台湾之后,张治中对他们的争取工作始终都在进行着。早在1950年1月底,张治中就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率领一个工作小组前往广州秘密从事台湾回归的工作,小组成员有屈武、李俊龙、卢郁文、刘孟纯、余湛邦等。主要是通过滞留香港的故旧好友,去做逃往台湾的国民党政要的思想工作,劝其率部或个人回归祖国,达到解放台湾的目的。该工作受到毛泽东的直接关注和重视。1950年6月初,张治中回北京参加政协会议筹备会,与周恩来商量后,决定以张治中个人名义给蒋介石写封长信,劝其放弃反共主张。朝鲜战争爆发后,形势出现变化,争取蒋介石的计划暂时停了下来。
  1954年,张治中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题为《告在台湾的人们》的对台广播,规劝台湾国民党方面要"反攻大陆"是不切实际的妄想,殷切希望在台的老友、部属、学生及其他旧政府的人员"主动地尽自己一切可能靠拢祖国和人民",在此重要关头,"为国家、为人民、为自己和子孙着想,你们都应该听从我的忠告。"张治中的这次广播讲话,是大陆对台广播中较早的一篇原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讲话,在台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如英国《经济学家》就此详细报道了台湾的反应,也是较早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时,国内《团结报》记者曾围绕台湾问题采访张治中,当问及台湾问题和谈的感受时,张治中回答:"共产党和国民党间,过去有过多次的和谈,我是多数参加过的"。他认为共产党对每次和谈的态度都是真诚的,没有丝毫虚伪的手段与策略。当记者问及港台一些亲美蒋的报纸诬蔑周总理的和平建议是"和平攻势"和"中共荏弱"时,张治中认为,"这是完全错误的想法,中共在抗美援朝和中美会谈中对美国尚且如此强硬,何况台湾。之所以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是不愿意看到台湾生命财产的损失","当然也是对国民党和解之意,"还有一个因素是反对美帝国主义侵占台湾的行径。张治中还表示他在和平解放台湾运动中过去做了一些工作,如对台湾广播,发表文章或用其他方式对现在台湾的旧好加以说服劝导等,是有了一些影响的,准备以后再做更多的工作。
  1956年孙中山先生90诞辰纪念时,张治中在对台广播中再次指出:"过去国民党曾和共产党有过两度的合作,在历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现在仍然存在第三次合作的可能。"
  1957年1月,张治中在广州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台湾是必然要回到祖国怀抱的,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正在增长,并具体分析了有利于和平解放台湾的各种因素。2月中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由张治中主持,从事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工作。
  1957年到1958年张治中又在两次广播讲话中指出:"现在和平解决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方针是整个争取,以上层领导为争取对象。"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离开祖国多年了,人寿几何,经得起几回沧桑巨变?鸟倦尚且知返,人情谁不思乡?你们回来吧,家人亲友在盼望你们,祖国人民在召唤你们!"1958年12月,张治中又在民革"四大"就台湾问题发表看法,认为以蒋介石为对象争取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是完全英明正确的。此后,他利用各种机会,以演讲、发表文章、作广播讲话,呼吁"爱国一家,和为上","争取通过和平途径,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来"。
  从1956年到1958年蒋介石先后委派宋宜山和曹聚仁回祖国大陆试探情况,并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在会谈中张治中经常在场,向他们介绍情况,进行疏通解释。这些会谈虽然大都没有结果,但对于促成蒋介石积极抵制美国企图分化中国的图谋不无益处,尤其体现在1958年金门危机中,海峡两岸实际上结成一种统一战线,共同对抗美国,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张治中再次在对台广播中敦促台湾方面:"如你们是抱有爱国思想的中国人,能够回到大陆上来看看。--最好辞修(即陈诚)、经国或亲来,或派人来,我想你们也一定会把成见与偏见丢开而额手称庆的。""恳切希望你们团结一致,统一领导,毅然决然,争取通过和平途径,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来。"三年自然灾害后这项工作被迫中止下来。
  1958年,毛泽东在与曹聚仁会谈中,曾表示台湾回归祖国后,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生活,可以保存军队。1959年2月,毛泽东又在一次省市委书记会议上说,对台湾,给他饭吃,可以给他一点兵,让他去搞特务,搞三民主义,历史上凡是不应当否定的,都要作恰当的估计,不能否定一切,台湾是蒋介石当总统好?还是胡适好?还是陈诚好?还是蒋介石好。但是国际活动场合,有他我们不去,至少当总统还是他好。1959年,周恩来在会见国民党战犯时,也提到台、澎留给蒋介石比留给美帝国主义好,将来这些地方总会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怀抱,"我们希望蒋介石、陈诚、蒋经国团结起来,反对美帝国主义。"
  1960年春,台湾进行"总统"改选,毛泽东说,台湾宁可放在蒋氏父子手里,也不可落到美国人手中,对蒋介石我们可以等待,解放台湾的任务不一定要我们这一代完成,可以留给下一代去办,现在要蒋过来也有困难,逐步地创造条件,一旦时机成熟就好办了。当蒋介石想连任"总统"时,毛泽东、周恩来派人捎过话去,表示支持蒋介石,赞成他连任"总统"。为了继续维持海峡两岸之间的联系与对话,并把中共领导人对台湾问题的新意图传递到海峡对岸,张治中义不容辞成为传递信息的关键人物。
  张治中在民革中央座谈"和平解放台湾"和毛泽东、周恩来让他给蒋介石捎信赞成蒋连任"总统"时,曾有这样一段话:"现在台湾掌握权力的是蒋介石、陈诚、蒋经国这三个人。如果把他们三个人比作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话,蒋这一角在上,蒋经国和陈诚两角在下,都是蒋领导的,而陈诚和蒋经国又有矛盾。但是我们已经表示过了,希望他们内部团结,一致反对帝国主义,不要互相摩擦斗争,以致中了美国人的诡计。这一点他们是知道的"。"我们还要看到一点,就是陈诚、蒋经国两人无论怎样都不能脱离蒋的领导"。
  1961年下半年,美国邀请陈诚访美,企图在是否以金、马撤退的问题上离间蒋氏父子和陈诚之间的关系,扩大他们之间的矛盾,实现他们搞"两个中国"的目的。中共中央决定通过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来击破美国"拉陈抑蒋"的阴谋。中央认为陈诚"还有些民族气节,看来不会被美国牵着鼻子走。"陈诚赴美前,周恩来请张治中捎信,提醒台湾当局要加强内部团结,即蒋氏父子和陈诚之间的团结,把军队抓在手里,美国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1961年8月,在陈诚访美时,美国国务卿把1955年以来中美大使级谈判的记录给他看,幻想以此进行拉拢。陈诚看后对人说:"中共拒绝美国的一切建议,而坚持把美舰队及武装力量退出台湾的做法,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的风度。"陈诚还表示他们也要向历史作交待。
  由于陈诚思想的转变,中共中央决定加紧争取台湾的工作,由张治中致信陈诚、蒋介石、蒋经国,阐述台湾的处境和前途。信中将台湾对美的关系和台湾对大陆的关系作了对比,说明今日反台者并非中共,实为美国,而支持台湾者并非美国,实为中共。中共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不可侵犯性,对台政策是毛泽东提出并由周恩来归纳的"一纲四目"。一纲是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均尊重蒋介石与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主要是: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的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当时台湾每年有8亿美元的赤字,毛泽东表示,8亿美元我们可以给);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介石的意见,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遣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周恩来比较赞赏陈诚的民族感情,多次请有关人士向他表示:两岸的团结统一工作要认真地做下去,台湾如果有朝一日回归祖国,我们仍然坚持以前所谈的"一纲四目"原则。周恩来还表示:我们希望在我们这辈子看到中国的完全统一,不过我们并不想包办革命的事业,可以留给后一辈去完成的,只要他们一天能守住台湾不使它从中国分裂出去,那么我们就不改变目前对他们的关系。希望他们不要过这个界限,我们是不会动的,可以耐心等待,直到他们在有利时机归还祖国,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周恩来特别请人转告台湾方面:张治中、傅作义的信虽是个人给朋友写的,但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
  有一次周恩来看过张治中写给蒋介石的信后,归纳了四句诗加在上面:"局促东隅,三位一体,寥廓海天,不归何待"。这些工作对台湾当局深有影响,他们曾明确表示:"只要一息尚存,决不会接受‘两个中国‘"。
  陈诚辞职后,周恩来和张治中分析这不外三个原因:美国压力、内部矛盾或真的生病,说"不管台湾形势如何,我们的政策是要老小合作。"年底,周恩来出访非洲14国期间,绕道广东,会见准备去台的有关人士,希望他转告陈诚及台湾当局,美国正采取更多的阴谋活动,要把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而国共两党可以在反对"两个中国"前提下形成统一战线,我们不会因自己强大而不理台湾,也不会因有困难而拿原则做交易。
  1965年3月陈诚病逝,遗言中既无反共,也未提"反攻"等字样,当国民党右派要求加上这些话时,蒋介石未予允许。陈诚病逝前通过有关渠道捎信给周恩来和张治中,要相信他的人格,他不会违背民族大义的。他还向蒋介石进言,对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为外国动用台湾兵力,不能信任美国,不能受日本愚弄等等。周恩来在政协的民主人士会议上讲了这件事,并说:这是我们近四五年来对台湾不断通气、传话、传信的结果,我们的工作是有成效的、有影响的。实际上也是对多年来张治中所进行工作的充分肯定。"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这项工作再次被迫中止,张治中晚年的壮志难酬。
  1969年4月,张治中在北京与世长辞。他在病逝前念念不忘的仍是台湾的回归和祖国的统一大业:"我再不能为促使台湾回归祖国而尽力了。解放后十七八年来,我所念念不忘的是台湾这一片祖国的神圣领土,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我曾在毛泽东、周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做了好些工作,付出许多心血,事终未成,问心无愧。当然,台湾是迟早一定要回归祖国的,是任何反动力量所不能阻挡的。"对此,邓颖超在《张治中回忆录》的序言中总结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白先生(即张治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实现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即是对张治中建国后这段弥足珍贵历史的公正评价。(责任编辑:吾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