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2年第4期


周小舟批“大标语”

作者:刘秉勋




  
  打造世界上少见的大型标语
  
  1958年1月23日,中共湖南省湘乡县委发出《关于立即开展以农业生产大跃进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生产大跃进运动的紧急通知》,接着提出“实现亩产双千斤县”和“造林20万亩,实现林业大跃进”的口号。从县委书记到县区乡干部一齐动员,带领群众“破冰打凼”,上山整地植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挑灯夜战,到处可见。为了鼓舞斗志,互相促进,经省地委撮合,湘乡与醴陵开展对口赛,两县相互派驻观察员,观察竞争对手“大跃进”的新举措,及时向派出方通报信息。8月,湘乡县委又提出“农业当全省第一”、“工业赶超邵东,两年改变面貌”的口号。9月,以20天时间,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大兵团作战,上阵10万人办钢铁,6万人办煤炭。10月,根据省委《关于中等学校停课一个月大搞劳动生产的通知》,组织中学师生1.6万余人去东郊、石磴、谷水、壶天、金石等地参加大炼钢铁和秋收秋种,小学六年级学生则停课就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此时,传来消息:醴陵县用瓷泥在山头上制作了一条鼓舞人心的大型标语。为此,湘乡县委常委研究决定,湘乡在东台山制作“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在塔子山制作“苦战三年改变湘乡面貌”共18个字的两幅大型标语,要求规模和气势都要大大超过醴陵,初定每个字按60米见方设计;决定由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主管此事。会后,宣传部长即率技术人员带望远镜,在潭宝公路(320国道)东至铜钿湾,西至万贯亭观测,选定大标语位置。之后,指定文教科派员组织实施,由湘乡一中教美术的冯老师负责设计。冯老师选定每笔每画粗细一致、横窄纵长的短形字体,先在纸上写好 ,交县委审查同意后,带八个学生上山放样。当时未使用任何仪器,只是山上山下各站着一群人,凭大家的目测、步量定位,用绳子丈量测定各字笔画,再用石灰粉划线,标出框架,每笔宽6-10米,每个字占地5亩多。塔子山上的10个字依山势横展,延绵一公里;东台山的8个字,依山势每个坡上放一个。设计放样后,县委决定调已停课支钢支农的一、二、三、四中及东山学校的2500名师生施工。这批师生于10月17日上山,至12月5日竣工下山,历时48天。参与施工的师生按军事建制,以校为单位建营,下分连、排、班,任务按“字”分到营、连,排、班组织施工劳动。18个字共用去片石、块石240万公斤,河沙180万公斤,石灰17.5万公斤,稻草3.6万公斤,共用水2.4万担,除片石、块石部分在山上采捡外,其余物资均需人工一担一担肩挑上山,河沙从涟水河中捞取,稻草、石灰均无偿调用,从各生产队稻田中和各管理区或公社的石灰窑内担运,其中一部分石灰还是从几公里外的酒铺运至山上。肩挑运输任务十分繁重。施工中,共砍伐大小树木(苗)1.9万余株,总耗工9.7万个。所用箢箕、锄头、桶子等工具全由师生自带,学校适当添置,参加施工的师生个个热情高涨,他们提出的行动口号是: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思想感情群众化;抓晴天,抢阴天,毛风细雨当好天,吊起月亮当白天。他们在山上安营扎寨,吃饭、休息、读报、开会都在工地;有的疲劳了,坐在树下打个盹又干起来;有的边走边打瞌睡,致跌倒跌伤的事常有发生,但总是爬起来又干;时值深秋冬令,风枪霜剑,不少人手脚皮肤皲裂,但无人叫苦。湘乡一中一位女教师有身孕,也一直坚持爬山挑运,挖土搬石,致劳累过度而流产,但她既不告诉别人,也不请假休息,坚持干到复课后才别人发现。
  大型标语打造后,几十里以外的地方,只要能看到东台山和塔子山,18个银光闪闪的大字就赫然入目。据说,飞机经过此地,机上的人也看得一清二楚。县委对此十分满意,对参建的单位和师生给予了表彰奖励。《湘乡报》于11月11日以《青山当纸手当笔,把人民的心愿刻在塔子山上》为题,作了第一次报道,说“这真是青山当纸,石头当墨手当笔,是文化艺术上的新创造”。12月23日,又以《世界上少见的巨型标语》为题第二次报道说:“‘苦战三年改变湘乡面貌’,这是湘乡60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向共产主义进军的豪迈口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体现了全县人民坦荡的胸怀和崇高的共产主义风格。现在这两句有深长诗意的标语,已经镌刻在县城对面的塔子山和东台山上,光芒万丈,照耀着全县人民挺进。有诗为证:两座青山肩并肩,绝美诗句绣山头。全县人民团结紧,快马加鞭挺向前。”报道在全面介绍大标语打造过程及巨大的工程量后说:“大标语修建完成了,百里路外也能看到清楚的字迹,它那高大秀丽的身躯是:千里之外银光闪,百里也知是誓言。不是在下夸海口,古今中外都罕见。”接着,报道在介绍了修建过程中所克服的艰难险阻后,又以诗句歌颂参建师生的奋斗精神:“老师同学信心坚,日夜战斗在山尖。不怕山高路又远,一心为了刻誓言。”报道最后说:“明年是苦战三年的关键年,全县人民正以冲天的干劲夺取巨大战果,提前完成豪迈的誓言”。数日后,《新湖南报》社主编的《地县报纸巡礼》刊转载了《湘乡报》的报道。从此,三湘四水甚至全国各地都知道湘乡县打造了两条“世界上少见的大型标语”。
  
  周小舟的两次严厉批评
  
  1959年3月16日,全省六级干部大会在省军区大礼堂召开,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在报
  告中根据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总结了全省半年来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与经验教训。在讲到发生的问题时,他离开讲稿,声色俱厉的批评了益阳等地挖祖坟及湘乡搞巨型标语的作法。他说:“湘乡山头上的大标语,可说是世界第一,劳民伤财……。”参加会议的县领导听后大为震动。会后,县委常委开会,传达省六级干部会议精神和周小舟的批评, 学习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有关文件,对公社化以来的得失进行了回顾检查。紧接着于3月23-29日召开有6139人参加的县、社、大队、生产队、作业组五级干部参加的大会,进行传达贯彻,批评了1958年的高产指标,和人民公社化初期的一些形式主义、大轰大嗡的作法,纠正了一些过左的政策措施。会后,常委分工下去检查督促。县委第一书记霍旭奎在一次党委会上指出,现在是口号大,实劲小,今年肥料情况不如去年,搞不好,会有减产的危险。常委决定,一定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争取1959年有个好收成。
  1959年夏,周小舟来湘乡检查工作,住县委机关后栋宿舍。晚饭后,他提出要去涟水河里洗澡,县委书记李子平、县长王湘杰陪同他经人委门口去望春门到镇湘楼数十米的地方下河,县里雇一只小船跟随,李子平、王湘杰在岸上守候。可能周小舟在河里游泳时看到了对面山上的大标语,上岸后,神情严肃地对李、王二人说:“对面山上的大标语实在是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劳民伤财,何必这样搞!”县领导当面向他作了检讨,并汇报了省委干部会议的贯彻情况,以及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与收到的效果。周小舟对此表示满意。
  
  不该忘记的教训
  
  由于庐山会议周小舟受到了错误的批判,湘乡县纠正形式主义、浮夸风的进程不幸中断,全县以“一平二调”为主要特征的共产风以及浮夸风、瞎指挥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等“五风”日甚一日,招致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连年大幅度减少,群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劳力外流及病人、死人现象大量增加等严重后果。1961年3月底,毛泽东派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胡乔木率中央调查组来湖南,与省委调查组汇合,到韶山公社与湘乡沙阳公社大坪大队作调查。4月13日,胡乔木与省农办贺炳贤等到湘乡县委听取汇报,在县领导陪同下,到陈赓公社的四个大队作调查。4月14日胡乔木着省委工作组组长毛华初带着他给毛泽东的亲笔信,向正在湖南考察工作的毛泽东汇报。胡乔木在信中汇报湘乡“五风”严重,病人、死人甚多等情况,认为湘乡问题的严重性不亚于被定为三类的湘潭县,在死人这一点上犹有过之。毛泽东批示将胡乔木的信印发正在举行的全省三级干部会议讨论。会后,省委派工作队来县,深入社队,开展整风整社;同时,帮助县委整风,总结经验教训。1961年5月29日,县委常委在地委副书记曾广成、省委工作队副队长王全夫(省农业厅副厅长)主持下,召开专门会议,听取县委第一书记李子平的检讨。他在检查几年来县委工作上的错误以及带来在严重损失后说:周小舟批评大标语以后,在一段时间内,个人和县委常委一班人头脑较清醒,纠正了一些“五风”错误,工作作风有了改进,但庐山会议批判周小舟后,我们的脑子又发热了,把前段纠“左”的一些正确作法当作右倾加以批判。1959年冬又搞“一平二调”,大拆民房,大办猪场,大搞水利化、田园化,强令推行,谁不听就批斗谁,以致“左”的错误更加泛滥,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
  历史已经证明,周小舟对湘乡搞大型标语的两次严厉批评是完全正确的,作用是好的。湘乡搞世界上罕见的标语,完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是浮夸风的典型;是劳民伤财的“灾害工程”。虽然这两条标语早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湮没于荒烟蔓草之间,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努力端正党风的今天,重温湘乡“大标语”事件和周小舟的批评,仍然具有现实的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