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1年第1期


师门忆语

作者:郑 惠




  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中,绝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胡绳同志领导下工作或与他在一起劳动、生活(干校)。他的文章人品一直是我仰慕和学习的楷模。他对我的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对我的关怀和爱护,使我铭记终生、感激不尽。最近十多年里,我和他之间的忘年交更为频繁,友谊深笃,我常去他家或随他去外地,从他的亲切谈话中受益良多。我曾断断续续地记下他一些谈话的大意,可惜许多谈话都没有记下来。杨天石同志建议我先就易于找到的材料写点杂忆,不必作系统的整理加工,我乃遵命随手写下这篇忆语,以寄托我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深切怀念和哀思。

  

  一、两首少年忧国的言志诗

  


  胡绳多次与我谈过抗日战争对他们那一代青少年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响。他谈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他从报纸上看到日军侵占沈阳的消息,心情异常沉重。接着马上就有北平学生到南京向国民党当局要求抗日的请愿,苏州学生也扒火车到南京请愿,他参加了苏州第一次的请愿活动,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也影响到苏州,学校停课,学生都散了。复课后,他写了一首仿郭沫若的自由体长诗:

  《日落之歌》,描写河边夕阳无可挽回地落下去的壮丽情景,诗的最后唱道:

  我们仍然有着力,有着希望,

  虽黑夜将偷来袭围我们,

  尽它是如此黑暗如此冷;

  但在又一天的清晨,

  从东方将又推出一轮,

  在你无限的热情中,我们

  又来了温暖,又来了光明;

  虽而今你已然殒落,殒落,但

  啊,你不息的伟大的精灵啊,

  将得到永生,得到永生!

  这诗抒发了作者对故国衰落的悲怆和希望它再崛起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悲壮的爱国情怀,可以说是胡绳最早的一篇言志诗。他看重这首诗,六十年后写的忆苏州六首旧体诗,其中一首就是回忆写作《日落之歌》的,诗云:“远水连天烧晚霞,残阳如血坠平沙。长歌情寄崦嵫谷,暝色城中入万家。”诗中“长歌情寄崦嵫谷”一句,用了《离骚》中“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的曲故,即叫羲和不要急于把太阳赶向西山,很能重现当年少年忧国意境。

  但《日落之歌》未收入《胡绳诗存》,可能是考虑到诗存在体例上只收旧体诗的原帮。而诗存的第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言志诗,题目是:《南南京夜闻东北流亡学生唱“松花江上”》,诗去:

  木落山空夜更凉,

  石头城下唱松江。

  沃原千里无颜色,

  志士如何不断肠!

  “松花江上”是一首抒写东北沦陷后逃到关内的流亡者怀念故乡并渴望还乡的伤痛的歌曲,深沉哀惋,极为动人,一时传唱不绝。胡绳写这诗时是在“七七”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战事过后,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他在路过南京时,看到日本侵略军大举南犯,大片国土丧失,国难方殷,家乡不保,夜晚听着“松花江上”的悲歌,作为一个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青年志士,怎么能不心潮澎湃,忧愤填膺?不久他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领导下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奋斗不息,终于迎来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温暖和光明。

  

  二、老年一首壮心不已的言志诗

  


  老年胡绳于1998年10月到济南章丘、青州一带游览,在参观那里的李清照纪念馆时,写了二首《李清照》诗,其一曰:

  瘦比黄花语最清,

  非徒宛约树词旌。

  路长嗟暮呼风起,

  道出从来志士情。

  1998年12月10日胡绳写给吴江的信中对这首诗作了说明。他对吴江在此之前给他的信中谈到“时间不多”表示“不能不有同感”,接着便谈及他到济南等地游览,为女词人作诗,并抄下这首诗来:“盖清照有渔家傲一曲,为评论家誉为豪放词之上乘。词意为,梦魂达天帝之居,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着重点为胡绳所加)。后世笺注者以为‘路长嗟日暮’是从‘离骚’中化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而我又把清照词语缩简成一句。因与足下语意相符,附带说及,以博一笑。”这可以说是他写的最后一首谈到“志士情”的诗。

  这时胡绳的病情已日见加重,但他的自我感觉良好,还想做许多事。就在写这封信后不久,1998年12月22日在北京举行了一个《胡绳全书》座谈会,李瑞环、李铁映同志和一些思想理论界人士纷纷发言,对胡绳一生的理论成就表示赞扬,对《全书》的出版表示祝贺。胡绳在最后发言中说:“实践中理论中的许多新问题,要求理论界和学术界认真研究邓小平理论,并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展望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受一切过时的成见的拘束,大胆地又是用最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出适合时代要求的新的观点、新的理论。”他还表示“愿意在有生之年,追随我们的理论和学术大军,继续做一点有益的事。”这次会后他到长沙,在一个理论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论》的发言。这是他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最后一个创造性效果。

  胡绳所具有理论家和诗人的双重气质,使他在一生的最后岁月还意气风发地写诗言志,引李清照为同调:“路长嗟暮呼风起”,要在理论工作上呼唤起新的创造之风,以适应21世纪的时代要求,这是何等的壮怀激烈、壮志凌云的精神!

  我在今年11月12日参加胡绳遗体告别仪式为他写的一首挽联中,有“九万里抟风奋发”的句子,当时还不知道他写过给吴江的那封信。但我根据近年在他身边观察的体会,觉得他病中的精神状态,有如庄子《逍遥游》里所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清照词的“九万里风鹏正举”即从此段文字化出),有一种壮心不已的气慨。近日读了他给吴江信中对咏李清照这首诗的说明,更感到我的观察不误,情况果然如此。他曾在我写了《胡绳访谈录》(载《百年潮》1997年创刊导号)之后,打算就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继续作一系列谈话,由我写成访谈录发表,已经拟出若干题目的大意。可惜天不假年,他在思考和研究的许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的时候,就溘然长逝了。这是我们理论学术界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三、偷读马克思著作种种

  

  胡绳给我讲过他上高中时在课堂上偷读马克思著作的故事。那时他的英语老师是吕叔湘先生。有一天上课时,胡绳将英语谭本摆在旁边,专注地读着另一本书。吕先生那时已经是一个老练的教员,他发现这个学生不听课却看别的书,并不立刻去制止,而是从讲台上走下来,慢慢走着,走来走去地讲。在绕到胡绳的背后时,他猛然一把将这个学生偷看的书抓去。他看看那书,原来是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吕先生大概有点吃惊,没有责备,就将书还给了这个学生。胡绳说,对于一个读高中二年级的14岁的少年来说,象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这样艰深的书,大概没有读懂。他当时倒是觉得读布哈林、拉狄克和瞿秋白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要好懂一些。1933年他和几个同学还大起胆子公开出了一期马克思逝世50周年祭的壁报,表示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四、读鲁迅与写鲁迅

  

  胡绳还与我谈他读鲁迅文章受到的教益。他说在1931—33年王明的“右”倾路线流行时,他从读中共党的地下出版物中受到过“左”的观点的影响,也写过带有“左”的观点的文章。但鲁迅的一篇文章对他克服“左”的情绪影响很大,那就是1932年12月发表在《文学月报》上的《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那文章告诫我们,战斗的作者应该注重于“论争”,大可不必进行辱骂和恐吓,还有无聊的攻击。胡绳写评论文章的坚持充分说理,可以说就肇始于这个时候。

  胡绳后来写了多首回忆苏州的诗,1992年有一首是回忆他当年读鲁迅时的感慨的。诗曰:

  石幽径曲小轩明,

  巨笔屠龙读后惊。

  忧愤欲挥长夜泪,

  满园花木寂无声。

  诗后有小注说:“一九三三年三四月间于沦浪亭图书馆内,从新出杂志上读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深为激动。”

  这里不妨附带提及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就汉字拉丁化问题与胡绳的讨论。1934年8月23日《中华日报》《动向》上发表胡绳的《走上实践的路去》一文,针对当时《动向》上发表的三篇纯用土话写的文章提出意见,以为还是非土话所写的句子来得清楚。过了一天即8月25日的《动向》上,发表了鲁迅的《汉字与拉丁化》一文。鲁迅对“胡绳先生”的看法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下一番功夫,是无论用什么土话写,都可以懂得的。”胡绳与我谈起这段文字,笑着说:鲁迅先生大概不会想到,他与之讨论的“胡绳先生”竟是一个很敬仰他的16岁的学生吧。

  

  五、三篇关于胡适的文章

  

  胡绳在1937年发表《胡适论》一文,对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过作了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在抗日救亡的大目标下,左翼文化界在反对封建复古、反对愚民政策等战斗中,可以与胡适所倡导的理性主义结成统一战线。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我已在别的文章中谈到过。这以后,胡绳写过多篇关于胡适的文章,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对胡适的不同表现有不同的评论。这里只举三篇作例。

  1944年胡绳在重庆的《群众》杂志发表《什么是世界文化的危机》一文,批评一位心理学家郭任远。郭认为西洋近代文明陷于危机,要用东方精神文明来挽救。胡绳对我说,这种论调本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出现过。其实他们鼓吹的东方精神文明就是中国的封建文化。他当时的基本倾向是反对复古主义,反对提倡封建文化。在国民党统治的那种政治环境里,他认为提倡封建文化必然要与法西斯的一套反动的东西联系起来。在这篇文章中他恰好利用胡适几年前反对复古的观点批评郭任远。他觉得,胡适在反对复古的问题上一直是坚定的,胡适的主要问题是不反帝。在反对复古这点上可以肯定胡适,与之封建统一战线。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实践了1937年的那篇《胡适论》的主张。

  1946年8月胡绳写了《新文化运动的根、枝叶和所需要的阳光》一文,是为欢迎胡适回国而作,用笔名“蒲韧”发表在一位民主人士办的《中国建设》杂志上,读者不难看出这是出自一个左翼文化人士之手。这篇文章提出,要使“五四”时代的新文化发展为在人民大众中生根的新文化;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解决一切问题,使新文化枝叶茂盛;要为实现思想自由而努力,使新文化得到充分的阳光。文章用这三点来欢迎胡适这位“五四”时代的文化老战士回国。文中对胡适过去提出的“只谈问题,不谈主义”作了分析,一方面表示仍不赞成这种使用主义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又肯定,不要丢开具体问题而空谈主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救济空疏是必要的。这也是一篇要与胡适建立统一战线的文章。

  三个多月之后,国民党召开破坏政协决议的国民大会,胡适在会上接过蒋介石递给的所谓宪法草案,演出一幕“代表人民接受宪草”的滑稽戏。胡绳在12月写了《制宪不如散会》的时评,尖锐地批判胡适“终于拉扯在一党的国民大会主席台上当花瓶”。这篇批评的立论用的是胡适13年前批评国民党政府制宪的说法,很有特色。“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年,国民党政府想借制宪的空谈来遮掩他对外不抵抗、对内打内战的真面目。胡适在1933年《独立评论》上发表《制宪不如守法》一文,提出“宪政的预备不在雇人起草,不在征求讨论,而在实行法律。”胡绳引用胡适此文的大段文字,并套用胡适的说法批判1946年又一次制宪表演,并嘲讽道:实施宪政不在雇人开会。不如老老实实,先把内战停下来,从头按照政协决议来做。“这也是守法,丢开一党训政之法而守政协会议之大法。而为了表示真是遵守政协决议,就不能不首先把这破坏政协决议的‘国大’停止下来。所以我们说:制宪不如散会。”

  上述1944年胡绳的文章是借用胡适的正确观点批评别人的错误。1946年12月胡绳的文章则是借用胡适过去的正确说法批评他现时的错误。从中不但看出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的见识不凡,也看出他写作上的匠心独运。(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