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998年第5期


从批“左”到批右的转折

作者:王若水




  本文叙述1972年末我在担任人民日报临时业务领导班子成员期间的一段经历,从中可以看出周思来当时纠“左”的努力和困难处境。
  1971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机毁人亡以后,中国政局面临一个转折点,形势十分微妙。
  “文革”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解决接班人的问题。打倒刘少奇,确立林彪作为毛主席的副手的地位,这在当时被宣传为保证中国不变色的伟大措施。1969年的九大,把林彪作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写进了党章。
  正在这时,“九一三事件”像晴天霹雳,把林彪的神圣形象击得粉碎;不但如此,它还对毛泽东的决策提出了质疑。刘少奇千不好万不好,还没有发展到要谋害毛主席的地步啊!如果“文革”折腾这么多年,只是为了让林彪这样的大坏蛋当权,那么“文革”是不是失败了?
  群众在震惊之余,普遍觉得,毛主席挑选林彪做接班人是错了,当初挑选周总理就好了,虽然他们嘴上不敢这样明说。
  深居中南海的毛泽东,是怎么想的呢?
  
  周恩来大力纠“左”
  
  林彪叛党叛国的第一个结果,是九大正式确立的毛林体制解体。
  在九大上做政治报告的是林彪。本来,按照惯例还应该有一个修改党章报告;如果要做这个报告的话,这个人理应是周恩来。然而九大的议程中只有“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却没有修改党章的报告。九大党章草案对早先的党章的修改是很大的,但有关修改党章的一些问题,只是在讨论时由康生做了一个发言来加以解释。可是到1973年的十大时,又恢复了修改党章报告的议程;这一回是由王洪文来做这个报告了。可见,九大没有修改党章报告只是不想突出周恩来。表明这一点的另一件事是:在九届一中全会公布的政治局名单中,周恩来排名第四,在陈伯达之后;这是因为在毛泽东和林彪之后,就按姓氏笔划为序了。这种做法以前是没有的。
  1970年陈伯达在庐山会议上被清除后,周恩来排名第三了。“九一三事件”以后,第二号人物林彪的名字消失了,周恩来上升到第二位。毛泽东会感到他过去认错了人,转而让周恩来做他的接班人吗?
  在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对过去的一些做法似有悔悟之意。1971年11月14日,他在接见成都地区座谈会的同志时,为“二月逆流”平了反。1972年1月10日,毛泽东参加了陈毅追悼会,并对张茜说陈毅是个好同志。6月8日,毛泽东会见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时说:我们的所谓“左派”,其实就是反革命。8月14日,毛泽东对邓小平的信作了批语,说邓小平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为邓的复出开了绿灯。年底,毛泽东对铁道部副部长刘建章妻子的来信作了指示,要求“废除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
  毛泽东也显得很信任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周恩来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都出现了转机。“文革”期间,周恩来一直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反对极左的;现在,以陈伯达和林彪集团的垮台为契机,他加大了纠“左”的力度。“九一三事件”后不久,周恩来指示公安部对监狱情况作一次全面检查,对看管人员中存在的宁左毋右思想提出严肃的批评。他抓住毛泽东作了批示的机会,采取有力措施,使相当一批老同志恢复了自由,得到医疗照顾和妥善安置。1971年底到1972年初,召开全国计划会议。这个会议的《纪要》经周恩来主持讨论定稿,其中提出要整顿企业管理,反对“空头政治”,反对无政府主义等等。接着,中央又发出关于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针对农村存在的极左思潮的影响,要求各地不要照搬大寨的管理办法,要从实际出发;强调不能把党的政策允许的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等等。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同叶剑英、李先念等听取了有关航空工业问题的汇报,明确提出质量问题的重要性,要恢复合理的规章制度,批判无政府主义和极左思潮。1972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经周恩来审查同意的社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要求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并指出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4、5月间,周恩来又批评了出口日用工业品和广交会展品的质量问题,指出:“现在是不敢管,无政府主义泛滥,领导机关不敢讲话。”针对高等教育中的“左”的倾向,周恩来批评说:“否定一切,不一分为二,这是极左思潮,不是毛泽东思想。”周恩来还把纠“左”的精神贯彻到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指出过去林彪只搞“突出政治”,不搞业务和训练是错的。他说:“极左思潮不肃清,破坏文艺质量的提高。”1972年7月14日,周恩来接受杨振宁的建议,当面叮嘱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要认真清理教育科研工作中的极左思潮,他说:“你回去把北大理科办好,把基础理论水平提高,这是我交给你的任务。有什么障碍要扫除,有什么钉子要拔掉。”
  这一系列的措施和讲话,显示了周恩来的决心,却受到了张春桥等人的抵制。这里不能详述,只举一个例子:那个反对“空头政治”的《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文件》,就是被张春桥否定的。以后,国家计委将这个文件改写成一个关于加强经济管理的规定,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拿到1973年的全国计划会议去讨论,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都赞成,唯独上海反对。张春桥还说这是“光荣的孤立”。
  
  争夺《人民日报》
  
  林彪集团的覆灭,使周恩来的工作负担大大加重了,可毛泽东还委托他代管人民日报。这些繁重的工作,是足以把一个最强壮的人压垮的。本来,人民日报是由姚文元管的。我对毛泽东为什么让周恩来来管没有想过,不过我是很高兴的。
  那时人民日报面临两个问题:一个组织问题,一个宣传问题。
  先谈组织问题。当时人民日报没有正式的领导班子,只有一个管业务的“宣传小组”,召集人是从上海解放日报调来的鲁瑛。他原是“文革”初期中央派到人民日报的以陈伯达为首的工作组成员,排名最后。但他前面的成员都一个一个倒台了,或回原单位了。鲁瑛的原单位群众组织也曾一度要“揪”他回去,但张春桥不同意。这样,他就自然地成了报社第一号人物。现在看来,张春桥留下鲁瑛显然是有打算的。
  最初报社的人员对他不了解,也没有什么偏见。可他成了负责人以后,就要上台讲话;一讲话,就闹笑话,大家这才看出他的水平之低。张春桥、姚文元却把他当作报社的唯一依靠对象,可见对于张、姚来说,能力弱并不重要;他们重视的是他们的政治标准。这种做法,引起了相当多同志的不满。
  周恩来从1972年开始过问人民日报的事以后,姚文元虽然还继续管一些报社的事情,但上面不能不受周恩来的牵制,这肯定是江青集团不高兴的。他们不能容忍周恩来做接班人,当然也不能容忍人民日报这样一个重要宣传阵地落到周恩来手里。那个时期,周恩来就像一架超负荷运转的机器,担子不能再重了,可是张、姚毫无协助之意,反而事无巨细地往周恩来身上推——那意思好像是:不是你领导吗?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