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读“忆”有感

作者:司马心




  近日读报,追忆伟人之文,照例不少。大多令人激动,大多催人泪下。但也有二三事,读来之后,扼腕不已、疑惑有三:
  例如将军李治,“文革”中被诬蒋特,打得死去活来,忽一日,却突获“解放”。什么原因呢?原来抄家之时,“无意中”从一本医书中“发现一张发黄的纸条”,上书苍劲飘逸八字——“李治不能死!毛泽东”。这张纸条是红军到达陕北之初,军医李治患病,毛泽东派贺子珍探望,随手写下的“幽默”之条,不料35年之后,竟救了李治一命……
  又例如大收藏家张伯驹,反右“文革”,发配边陲,身无分文,要做一点文史之事,到处“闭门羹”。然而那年陈毅追悼会上,张伯驹斗胆送上一副长联,不料竟被毛泽东看到,伫立读联,赞此联甚好。几天之后,张被安排进中央文史馆,从此改变厄运……
  这一张纸条和一副长联的故事,当然令人感动。然而感动之下,却不免觉得太过“惊险”——如果35年之前,主席没有“随手”写下“幽默”八字,如果李治军医,于战火之中没有保留下这张“发黄的纸条”,总之,如果没有这张“丹书铁券”,那么将军李治,又会如何下场?同样的,如果大家张伯驹,没有斗胆一联,如果中央主席,恰巧没有看到此联,又如果伟人不是自少爱好诗联,那么张伯驹的命运又会怎样?这一个个如果,不是太过“惊险”了么?
  这当然只是人的命运之惊险,其实还有更为“惊险”的一幕呢!近年读报,才知道关系中国国际生存环境的“乒乓外交”的决策过程——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英明决断,竟是伟人服了安眠药后的一句话!据主席护士长吴旭君回忆,当时已经决定不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主席也已批复同意。然而当天深夜,主席服了安眠药之后,似睡非睡之间,“突然用低沉含糊的声音对吴旭君说‘邀请美国队访华’”,吴一听,“觉得这与白天批复意思不是相反吗?又想到平时毛泽东交代过‘吃过安眠药后讲的不算数’”,于是并没打电话,又故意再问主席“您刚才和我讲什么呀?”直到毛泽东一字一句“断断续续地重复了一遍”,吴旭君才打电话将毛泽东的最新决定通知了王海容……
  这就是一个“扭转乾坤”,改变世界格局的决定!我们惊叹于伟人的独具慧眼,也叹服于他决胜万里的宏伟气度,直到今天,我们的开放还深受当年这个伟大决策的恩惠,但对于这同样“惊险”的一幕,不免也会叹息,如果伟人那天服药之后,安然睡着了;如果护士长吴旭君真以为“不算数”……那么事情又会如何呢?这不也是有几分“惊险”更有几分“传奇”么?
  我们当然尊崇伟人,但如果将人乃至国家的命运,全系于伟人的一张纸条、一句话,这就太过“惊险”了。尤其是在小平同志提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8年之后的今天,如果我们的媒体,仍然将一张纸条的故事作为美谈,仍然对一副长联的佳话激动不已,甚至将特殊年代中一个“服药后的决策”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典范,那就真是太“惊险”了呀!
  我们不要苛求伟人,那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张纸、一句话,有它的历史作用,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只是今天的我们,可不能再重复这样“惊险”的一幕幕呵……■
  【沈栖荐自《新民晚报》2008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