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忽然想到

作者:陈四益




  一
  
  经济学家几年前讲的话,记得的人似乎不多,偏巧我还记得一点儿,但也不真切了。那大意是说,什么是小康?就是一个人有两套住房。这标准从何而来?两套房子派什么用场?我没弄清。模模糊糊觉得大概一套自己住,一套可以出租吧。但如果人人都有了两套,又租给谁呢?
  
  二
  
  老百姓的购房欲虽不能说是经济学家忽悠起来的,但也不无干系。可是,两套住房的梦还没圆,经济学家又改口了,说中国私人住房拥有率已经超过了哪些发达国家。不但两套住房不行,连一套好像也是不现实的。你看,许多人成了“房奴”,怪谁?不自量力嘛。
  
  三
  
  没有人再出来对先前的两套住房小康论表示坚持或是放弃。在中国,当某种经济学家同当某种政治家一样容易,因为说什么都无需负责,也无人间责。而且中国人也健忘,谁允诺过什么,谁鼓吹过什么,不大会去记它。这可能同过去一百年间各种思潮、各种政党、各种口号都是来得快、去得快,潮起潮落,没有一样认真实行过有关系。若问我们到底始终坚持过什么?谁能说得清楚?
  
  四
  
  中国私人住房拥有率,不知怎么计算。在中国农村,几乎百分之百是私有住房。过去说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那么早在“文革”之前,中国人私有住房拥有率大概就已经相当高了。在城市不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私有住房拥有率几乎是零,因为差不多所有私房都以种种方式“改造”成了公房。但是,上个世纪末的一次房改,又把几乎所有公有住房都变成了私房。这样“提高”的私有住房拥有率,不知在经济学上的价值怎样?
  
  五
  
  因为房价高得吓人,所以经济学家改口说,不一定要买房,租房可能更合算。但是,中国住房的租金也同房价一样在飙升。买不起,就租得起?如果租金和房贷的利息所差无几,干吗要租呢?买房好歹最后还落下一套房呢——老百姓的经济学,不知专家以为如何?
  
  六
  
  中央政府要控制房价,这当然是替老百姓着想,也是为社会的安定着想。但是不是上下左右都这么想呢?
  开发商赚钱不会嫌多。不愿多赚钱的商人,此生未见。慈善家的捐助是在赚钱之后,而且也因为这种捐助可以令他减少纳税——这是政府的鼓励。所以要开发商自动把房价降下来,多半是一种幻想。
  炒房的人自然恨不得房价直线飙升。
  地方政府当然要听中央政府的,所以控制房价的姿态不会不做。但如果统计一下地方政府每年从批售土地及房地产业得到多少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多大,就可以估计出它降低房价的决心有多大了。
  房产业,在多大程度上依赖着银行的资金,似乎不必多说。有消息披露了房贷资金占银行全部信贷的比例。楼市兴旺,银行大赚;楼市出问题,最倒霉的恐怕也是银行。从银行的利益出发,它真希望楼市走低吗?
  最希望房价降下来的是想买房住的老百姓。但老百姓是最没有手段控制房价的,除非实在受不了,大家罢手不买,但真要到那一步,娄子可就捅大了,恐怕是几败俱伤。这个话利益诸方现在都是听不进的。
  
  七
  
  现在都在观望。因为去年的调控在涨幅短期略降后无疾而终。今年怎样?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喊的人多,看的人多,顶的人多,当然是软顶居多,讨价还价的人也多。到底能执行到什么程度,收到多少效果,多数人还是在看。
  
  八
  
  建廉租房或廉价房,得要政府动手,开发商靠不住。廉租房或廉价房必得达到一个相当的量才能影响整个房市。少量“样板工程”,供宣传可以,要解决实际问题,怕是无效。
  
  九
  
  各种限制措施有效,但也有限。开发商、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利益冲动,会寻找机会冲决束缚自己的条条,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已是多年的积习。调控部门真要调控,就要准备长期奋斗,要防患在前,不要灭火在后。
  
  十
  
  房地产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同房地产相关的产业甚多。调控力度甚难掌握。力度不够,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力度过头,殃及池鱼,授人以柄。这样,今年的调控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政府执政能力的象征了。
  [邓伟明荐自《世界》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