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惊闻博士论文答辩让学生花费过万

作者:葛剑雄




  读到国际在线网上《新商报》记者的报道,大连某大学博士论文答辩花费超过万元,甚至有高达3万的。并且是由研究生自己承担。这些开支包括:论文评阅费、答辩费、外请老师的交通费和住宿费、谢师宴、赠送老师的礼品费等。我实在是寡闻陋见,从自己当研究生答辩至今已25年,指导研究生至今近20年,当博导至今13年,这样的事还闻所未闻,简直不能想象。
  记得1983年8月周振鹤与我的博士论文答辩。那是全国文科首次,由教育部特批,外地的答辩委员请的都是学部委员(院士)、副校长、名教授,但食宿都在校内安排。那时一般都是两个人住一间房,只有一位老教授事先提出,因睡眠不佳,要求安排一个单间。条件不论。先师谭其骧生前我不止一次陪他去外地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以他院士和历史地理权威之尊。从未住过星级宾馆,我都是与他合住一间,正常的答辩费以外,从未收到过任何来自研究生的礼品。四川大学历史系曾请先师去参加答辩,日程都已确定,忽然飞机票涨价,先师怕对方开销过大,主动提出取消。我也参加过很多答辩,包括去外地。至今也没有报道中的经历。我担任所长的研究所是全国首批博士点,现在每年都有十几位博士生答辩,所需经费都是由我们拨发的研究生培养经费中开支的。
  博士论文答辩本来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正常环节,也是高校或学术界的正常活动。但某些有权有钱的党政官员、企业家或特殊人物故意要搞得格外隆重和豪华。从会场布置、答辩委员会阵容、评审费答辩费标准、住宿宴请、新闻报道都要超出常规,或许还有出手宽绰的馈赠。这样做的目的,除了显示他们的身价与答辩不同凡响外。其实也是为了掩盖他们论文的先天不足,用权势与利益堵答辩委员的口,以便能顺利过关。此风一开,逼得其他博士生仿效攀比,或者接待不周会引起答辩委员刁难,或者自己的论文质量太差只能“以情动人”。个别导师或同样心虚,或慷他人之慨,趁机结交同行,推波助澜,以图投桃报李。现在多数专业或方向已经有足够的博导,答辩委员大多可以就地或就近聘请,外地专家完全可以只担任评审人,但有的单位或个人一味追求豪华阵容,非要请院士或权威不可。甚至以答辩为名行拉拢之实。
  再说,研究生培养经费虽然不足。三年累计也有数千上万,如果学校、院系和导师都用之于研究生本身。正常的评审费、答辩费、交通费、食宿费是可以支付的。即使不足,也应该由培养单位或导师从其他科研或教学经费中筹措,不必也不应让研究生自己掏钱。我们研究所历来都将校研究生院拨发的经费。分发至每位研究生,至多只扣除一些集体活动的费用,也是向大家公开的。所以研究生都能根据经费总额,量入为出,合理安排,留足论文打印、答辩的费用。当然我们也没有在答辩等环节额外花钱。包括已经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的4篇论文,都是按常规安排答辩,支付酬金。如果像有些单位或导师那样,将研究生的经费占为己有,或者将使用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研究生就难免不自己掏钱。
  但研究生经费不足,各项标准定得太低,相关制度长期不加改革,也是造成此类不正之风的原因。如按规定,每篇论文的评审费不过一二百元。但文科的博士论文,一般都有一二十万字。就是看一遍也得花很多时间,如果认真评审,难道只值这点钱?送审方实在不好意思,但经费中又无法报销。往往只能由导师或学生补充。交通费、食宿费已成倍甚至成十倍地增加。而经费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实际开支。更有甚者,有些单位盲目扩招,经费不足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要改变这种现象,还需要较大幅度地提高研究生的培养经费,或者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扩招。对委培和自费生,也要事先落实经费。对答辩等环节的各项开支,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支付标准。当然,也要抵制来自官场和社会上的腐败行为,不要让权力和金钱污染本来应该纯洁的博士论文答辩。
  这自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那么在此之前,还得靠导师和答辩委员们洁身自好。毕竟我们没有衣食之忧,如果让穷学生举债孝敬,于心何忍?如果让富学生施舍,尊严何在?
  【向继东荐自《湘声报》2006年7月20日】